陳五九
(安徽馬鋼張莊礦業公司)
白象山鐵礦是馬鋼姑山礦區內的一個大型礦床,總儲量達到1.5億t,主礦體賦存于閃長巖與砂頁巖的接觸帶部位,其形態主要受礦區背斜構造控制,呈平緩拱形[1-2]。礦體走向長1 780 m,總體以13°左右呈波狀向北傾伏,礦體賦存標高為-200~-600 m,平均厚34.41 m,最大厚度可達 121.72 m[3-6]。礦區水文地質條件復雜,屬于典型的大(富)水礦山,因此主要采用上向進路充填法開采[7]。為提高生產效率,對于穩固性較好、涌水量較小的地段試驗采用小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生產,對爆破質量提出了較高要求。
采用小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開采[8-10]時,礦房寬6 m,高12 m,可以分2個步驟開采。首先對鑿巖巷道首采礦房上部高度為3.5 m的預控頂進行錨噴支護,形成頂部空間,為進一步向下開采形成安全可靠的頂部結構和作業空間,也可以為礦房爆破提供自由面;然后在該空間內打下向中深孔,開采高度為8.5 m,寬度為6 m的礦房,鏟運機在底部出礦巷道出礦,開采完畢后對該礦房整體進行充填,而后繼續開采下一個礦房。
在井下小分段空場嗣后充填開采爆破作業中最為重要的是切割槽的形成,一般在采場端部開鑿切割槽,切割槽厚度為2.5 m,高度為8 m,寬度為 6 m。若采用以切割天井為自由面的一次中深孔拉槽工藝,將增加采切工程,故本研究設計一種類似于巷道掘進爆破的拉槽方法,經過多次試驗總結出的爆破參數見表1。

表1 切割槽爆破參數
注:導爆索97 m、φ32 mm,藥卷38.2 kg,銨油炸藥123.5 kg,炸藥單耗0.72 kg/t。
使用鑿巖臺車在預控頂空間內打下向炮孔,炮孔布置方式如圖1所示。孔徑均為70 mm,共31個炮孔,其中14個光爆孔a,5個掏槽孔b、c,4個空孔d,4個輔助孔e,4個主爆孔f,光爆孔口距邊幫0.3 m,且在同一平面內,外傾87°。爆破裝藥結構如圖2所示,光爆孔裝藥總長4.5 m,每米裝2只φ32 mm藥卷,全孔裝藥9只,使用導爆索將每只藥卷串聯。其他炮孔(空孔除外)孔深4 m,分別在距孔口2,3 m 處安放1只由導爆管雷管與藥卷組成的起爆藥包,在孔底安放3只藥卷,其余空間填滿銨油炸藥,孔口堵塞長度為1 m。采用毫秒微差起爆,起爆順序為掏槽孔b(一段)、掏槽孔c(三段)、輔助孔e(五段)、主爆孔f(七段)、光爆孔a(九段),1段雷管2發,起爆網絡如圖3所示。

圖1 切割槽炮孔布置示意(單位:m)
由于小分段空場采場規格限制,孔距方向僅有6 m寬,鑿巖臺車鉆鑿的炮孔直徑為70 mm時,每排布置3個炮孔較為適宜,同時為確保兩幫礦體的完整性,并為二步回采提供良好的爆破條件,在靠近兩幫位置各布置1排預裂孔(外傾88°,前傾87°),預裂孔距采場邊界0.3 m,距主爆孔0.7 m,預裂孔間距為0.8 m,故主爆孔的孔距為2 m(前傾87°),排距取1.8 m(圖4、表2)。

圖2 切割槽炮孔裝藥結構示意

圖3 切割槽炮孔起爆網絡

圖4 采場中深孔布孔方式(單位:m)
預裂孔裝藥總長8.5 m,每米裝2只φ32 mm藥卷,孔底1 m裝4只φ32 mm藥卷,全孔裝藥19只,

表2 采場爆破參數
注:導爆索190 m、φ32 mm,藥卷80.4 kg,銨油炸藥282 kg,炸藥單耗0.297 kg/t。
使用導爆索將每只藥卷進行串聯。主爆孔孔深8.5 m,分別在距孔口3,7.5 m處安放1只由導爆管雷管與藥卷組成的起爆藥包,在孔底安放3只藥卷,其余空間填滿銨油炸藥,孔口堵塞長度為1.5 m(圖5)。

圖5 中深孔裝藥結構
由于采場規格較小,預裂孔與主爆孔間距也較小,為避免預裂爆破破壞主爆孔,整體采用一次點火毫秒微差起爆方式起爆預裂孔和主爆孔,起爆順序為預裂孔g(一段)、主爆孔h(三段)、主爆孔i(五段)、主爆孔j(七段)、主爆孔k(九段)(圖6)。

圖6 礦房中深孔起爆網絡
白象山鐵礦采用小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進行生產,為確保巷道兩幫巖石的完整性,為二步回采創造安全環境,通過進行中深孔爆破試驗,設計出了一種適合于小分段空場法開采的中深孔爆破工藝,并對相應的爆破技術參數進行了取值,對于確保該礦山安全開采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1]陳五九,劉發平,張欽禮,等.預控頂上向進路充填法在白象山鐵礦的應用[J].現代礦業,2016(9):59-62.
[2]張發亮.白象山鐵礦避災硐室設計與應用[J].現代礦業,2016(9):233-235.
[3]武飛.白象山鐵礦巖體工程穩定性分析[J].現代礦業,2013(8):109-111.
[4]晉文,賀可強,唐文洋,等.白象山鐵礦巖體質量等級和力學參數的確定[J].現代礦業,2011(12):77-79.
[5]唐鐵軍,陳五九,劉發平,等.白象山鐵礦礦房爆破技術[J].現代礦業,2016(10):222-224.
[6]郝爽.白象山鐵礦充填鉆孔施工工藝[J].現代礦業,2017(11):243-244.
[7]劉發平,陳憲龍.上向進路充填采礦法最佳充填接頂率研究[J].現代礦業,2015(8):23-25.
[8]王龍,葉義成,姚囝,等.大直徑深孔階段空場嗣后充填法隔離礦柱合理間距研究[J].金屬礦山,2016(10):26-30.
[9]李安平,劉洋樹,皇甫風成,等.破碎圍巖礦體預控頂分段空場嗣后充填法的研究與實踐[J].礦業研究與開發,2014(1):1-3.
[10]于世波,董凱程,蘇逢彬,等.空場嗣后充填法充填體力學作用過程及控制效果分析[J].有色金屬:礦山部分,2013,65(3):1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