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立杰 孟奧書 于忠濤 魏建民
(河北鋼鐵集團礦業公司司家營北區分公司)
司家營鐵礦地處河北灤縣,是冀東鐵礦區的重要組成部分,屬于鞍山式沉積變質鐵礦床。主要礦物為磁鐵礦、赤鐵礦、假象赤鐵礦,少量的鐵以碳酸鐵、硅酸鐵和黃鐵礦形式存在;脈石礦物主要為石英,其次為陽起石、透閃石及少量的角閃石和輝石。礦石含鐵一般為20%~40%,全部為貧礦。磁性鐵是評價鐵礦床工業價值、劃分礦石工業類型、選礦和冶煉的關鍵指標[1]。其測定目的在于圈出鐵礦床中可用單一弱磁選方法選礦回收的礦石[2],并在實際生產中應用于鐵物相分析,為選礦指標、選別效果和選礦流程的研究提供數據指導。因此,選擇適當的分析方法,準確測定鐵礦石中磁性鐵的含量具有重要意義。

鐵礦石或選礦流程中的礦漿經取樣后加工處理,利用研磨機研磨。理論上化學分析試樣的粒度應為-100 μm或-160 μm[3],但為了達到較高的單體解離度,在實際工作中樣品應制備至200目篩網全部通過。
磁性礦物的分離采用手工內磁選法。稱取0.2~0.5 g(精確至0.000 1 g)試樣,置于500 mL燒杯中,加50~60 mL水,用包有玻璃套(或銅套)的永久磁鐵在燒杯中來回移動,并通過擠壓、研磨磁選,將永久磁鐵上吸附的磁性礦物移入第2個500 mL燒杯中,取下玻璃套(或銅套),用水將玻璃套(或銅套)上的磁性礦物全部沖洗于第2個500 mL燒杯中。重復操作直至試樣中的磁性礦物全部選凈為止。繼續在盛有磁性礦物的第2個500 mL燒杯中進行磁選,將磁性礦物移入300 mL錐形瓶中,直至第2個500 mL燒杯中的磁性礦物全部洗凈。300 mL錐形瓶中的試樣即為被分離出的磁性礦物。
磁性礦物的測定分析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將裝有磁性礦物的300 mL錐形瓶置于電熱板上加熱濃縮至小體積,加20 mL鹽酸,低溫分解磁性礦物。溶解完全后,滴加6%氯化亞錫還原至淺黃色,用少量水吹洗瓶壁,流水冷卻至室溫,加水將溶液體積稀釋至100 mL左右,加25%鎢酸鈉溶液1 mL,加10%三氯化鈦溶液還原至淡藍色,滴加稀釋的重鉻酸鉀溶液至淡藍色剛好消失,立即加磷酸(1+1)20 mL,加0.4%二苯胺磺酸鈉指示劑4滴,用重鉻酸鉀標準溶液滴定至穩定紫色為終點。
按手工內磁選-重鉻酸鉀容量法,對標準物質GBW07271和GBW07276進行多次測定,測定結果見表1。

表1 標準物質磁性鐵測定結果
由表1可知,測定結果滿足日常分析檢測要求,試驗方法準確可靠。標準物質粒度組成規范,-0.074 mm占比高達99.90%以上,單體解離度較高。而用于生產的司家營鐵礦石試樣與標準物質相比有很大不同,其粒度分析及單體解離度測定結果見表2。
由表2可知,司家營鐵礦石試樣粒度-0.074 mm占比80.37%、90.54%的單體解離度分別為87.56%、94.04%;從各粒級的解離度看,試樣研磨至-0.074 mm仍然有部分連生體占比。若磁性鐵與其他鐵礦物連生,磁選時非磁性礦物會伴隨磁性礦物被吸附,造成分離不徹底,測定結果偏高;若連生體含有少量磁性鐵且磁性較弱,磁性鐵未能完全被吸附,測定結果偏低。由此,對選礦廠Ⅴ系列原生礦開展大量磁性鐵測定試驗,通過逐漸增加研磨時間,提高磁性礦物的解離度,并對磁性鐵測定結果進行對比,確定試樣最佳研磨時間。因試驗數據較多,原礦、尾礦和精礦僅選取3組,測定結果見表3~表5。

表2 司家營鐵礦石粒度分析及解離度測定結果

表3 Ⅴ系列原礦不同研磨時間的磁性鐵含量對比結果 %

表4 Ⅴ系列尾礦不同研磨時間的磁性鐵含量對比結果 %

表5 Ⅴ系列精礦不同研磨時間的磁性鐵含量對比結果 %
由表3~表5可知,原礦和尾礦試樣隨著研磨時間的增加,磁性鐵品位降低,在研磨25~30 min時趨于穩定,研磨時間增加到30 min以后,磁性鐵品位有所提高但波動較小,磁性礦物達到了一定的解離度,磁性鐵品位趨于穩定;精礦試樣因磁性鐵含量較高,研磨的時間間隔均為10 min,在研磨10~30 min時磁性鐵品位波動較大,逐漸增加研磨時間至40 min以后,磁性鐵品位提高且趨于穩定,這與連生體的磁性部分進入精礦有關。根據分析結果的穩定性與準確性,Ⅴ系列原礦、尾礦試樣的研磨時間應選擇25~30 min,精礦試樣的研磨時間應選擇40 min。
2.2.1研磨時間的影響
試樣研磨時間的影響,實質是試樣粒度的影響。樣品制備成過200目篩網的試樣后還需繼續研磨,提高磁性物質單體解離度。研磨時間過短,試樣粒度較大,磁選時因為磁性物質的連生會引入非磁性物質,造成磁性鐵測定結果偏高。此外,研究連生體的磁性對磁選是必要的,連生體的磁性和其中強磁性礦物的含量,連生體中非磁性夾雜物的形狀及排列的方式有關,連生體的比磁化系數隨磁鐵礦的含量增加而增加,但不是呈正比增加[4]。因此,增加試樣的研磨時間,試樣的粒度是磁性鐵含量測定的關鍵,在試樣制備過程中,要結合礦石自身的性質和特點,選擇合理的研磨時間。
2.2.2磁場強度的影響

2.2.3磁選溫度的影響
在不同的水溫下(水浴加熱10~50 ℃)進行試驗后發現,標準樣品及生產試樣的磁性鐵測定結果均無差異,磁選溫度對結果無影響。
2.2.4人員操作的影響
因人員的技術經驗、操作水平不同,往往會造成磁性鐵測定結果不同。在磁選過程中針對不同的試樣,磁選次數并無固定標準,但應將全部的磁性礦物與非磁性礦物分離和轉移,磁選次數過少會造成測定結果偏低;在用水沖洗永久磁鐵吸住的磁性部分時勿直接沖向磁性試樣,以免沖力過大致使磁性試樣損失[2];磁選時使用套有玻璃套(或銅套)的永久磁鐵,應在燒杯底部輕輕轉動進行擠壓和研磨,擠壓、研磨不充分,分離效果不佳,會導致磁性鐵測定結果不準確。
(1)采用手工內磁選-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鐵礦石磁性鐵含量,試樣粒度與磁場強度是關鍵影響因素。
(2)在實際生產中,增加試樣的研磨時間,提高磁性礦物單體解離度,可保證磁性鐵含量測定的準確性與穩定性。由于不同采場或采場不同部位的礦石性質有差異,后續應根據不同礦石性質開展試驗,以便更好的應用于實際。
[1]夏新媛,王恒,喬柱,等.手工內磁選-重鉻酸鉀滴定法測定銅磁鐵礦中磁性鐵含量[J].化學分析計量,2015,24(5):27-30.
[2]巖石礦物分析編委會.巖石礦物分析:第二分冊[M].4版.北京:地質出版社,2011.
[3]冶金信息標準研究院.GB/T 10322.1—2014鐵礦石取樣和制樣方法[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14.
[4]楊稼文.選礦工程師手冊[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10.
[5]王艷春.手工磁選磁性鐵方法的選擇與注意事項[J].新疆有色金屬,2015(3):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