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人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這不僅是一種因地制宜的變通,更是順應自然的中國式生存之道。從肥沃的沖積平原,到富饒的江河湖泊,智慧的中國人精心使用著腳下的每一寸土地,獲取食物的非凡智謀無處不在。一幅梯田畫卷,仿佛就是一部非文字的巨型史書,直觀地展示了勞動人民頑強抗爭、繁衍生息的漫長歷史,記錄著傳承千年的中國農耕文明。
順遂自然筑田疇——苗族食物中的梯田文化
在不同的地域,中國人用各自的智慧巧妙地從自然界獲取美味。這一切來自他們對上天的敬仰和對土地的眷戀。一位作家這樣描述中國人淳樸的生命觀:無論埋頭種田,還是低頭吃飯,他們總不會忘記抬頭看一看天。
貴州省從江縣,侗族、苗族和壯族聚居的山區,遠離現代文明的喧囂,散落的村寨像一個個孤島,深藏在大山深處……這里的人自古以糯米為主食,在高山梯田里種植著近百種原始的糯稻。
相傳,苗族人是蚩尤的后裔。蚩尤部落原居于黃河中下游一帶,發明了水稻種植,創造了刀耕火種的古代農耕文明。可是,自涿鹿之戰失敗,部落首領蚩尤被殺后,其后裔一路南遷,經過幾番顛簸流離,大約于秦漢時期到黔東南居住。這些梯田,或許就是苗族祖先遷徙到此定居后,開始“高山改稻田”的農業生產活動,且經過一代代人不斷接力,最終形成如今的這個模樣。
山上的梯田不適合機械化的收割,這里的人們依然沿用著傳統的摘禾刀。和平原地區相比,在陡峭貧瘠的大山里種植水稻需要更多的智慧。順應著山勢,苗族祖先們完全靠雙手創造了這一切,加榜梯田就是苗族祖先的智慧與月亮山大地最完美的契約。
苗族是“稻飯魚羹”的民族,梯田依山而開,但糯稻并不是村民們唯一的收獲,水田里還藏著其它的秘密。水稻田里可以同時養鯉魚和鴨子,這種稻、魚、鴨共存的古老體系,是一千年前的苗族祖先們就發現的智慧。或許,這才是苗族人世世代代得以繁衍子孫、生生不息的源泉。他們不強求,也不更改大自然的規律,一切順其自然。
加榜梯田不僅為苗族人提供了糧食和各種作物,更作為生存哲學的一部分,融人到當地人的生活理念中。據當地的苗族老人介紹,梯田是加榜男人的臉面,要看一個男人能干不能干,就去看看他的田埂,田埂打理不好的男人是沒有姑娘愿意嫁的。苗族青壯年男人的主要任務就是種好梯田,這樣他才是女人心中可以依靠的好丈夫、孩子心中引以為傲的父親;這樣他才理所當然地在收T以后,回到自家的吊腳樓里,吃女人做的香噴噴米飯,喝女人自釀的香甜米酒,醉心于梯田給子的好日子。
糯稻小科普
一、糯稻,是稻的粘性變種,屬禾本科植物。其穎果平滑,粒飽滿、稍圓,脫殼后稱糯米,又名“江米”,外觀為不透明的白色。糯米富含蛋白質和脂肪,營養價值較高。稻稈及根可作藥用。
二、在糯稻選擇方面,苗族人使用中國農耕技術中最傳統的“穗選法”,即在收獲季節,就挑選最飽滿的稻穗作為次年的種稻,每家在種植同一種糯稻三四年后,會把自家田種的種子與本村甚至外村人家進行物物交換。
三、糯稻品質卓越,但單產僅有水稻的一半。在中國,糯稻的栽培總面積不足水稻的百分之五,但加榜梯田這些古老的糯稻品種包含著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在今天以及未來的餐桌上將愈加珍貴。
哈尼族服裝中的梯田文化
哈尼族是中國的一個古老民族,是中國人口在百萬以上的十余個少數民族之一,總人口達一百三十多萬人。哈尼族自古以來就是耕種梯田的民族,梯田文化就是哈尼族的代表性文化。
哈尼族的耕作歷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有學者從哈尼族口傳詩歌中了解到,早在隋唐時期,哈尼族因戰敗陸續遷徙至紅河南岸,他們將已經掌握了的精湛水稻種植技藝,傳授給當地的傣族、彝族,當地人掌握了農業技術和制作工具的技藝之后,接納了他們。據史書記載,唐宋時期,哈尼族的祖先根據滇南哀牢山的地勢地貌而開墾梯田,其耕作技術已發展到了極高水平。之后通過一段時間的摸索,哈尼族的頭領帶著族人們開山挖田。哈尼族祖先在上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用整個民族的心力來挖筑梯田,長久以來,梯田文化就成為整個哈尼族的靈魂。
一把短柄鋤頭,一身錚錚鐵骨,哈尼人用胸中的萬丈豪情及腦中的過人智慧,開筑梯田,他們為此注人了生命的全部。從哈尼族的服裝上看,也反映著這種梯田文化內涵,他們服裝的原料、款式、色彩、裝飾手法等,無不與梯田農耕生產密切相關。
哈尼族服裝上的裝飾,是梯田農業的記錄和象征。例如:哈尼族衣服上繡制的圖案和銀飾的排列,就像層層梯田一樣重疊,埂回堤轉;而服飾中的“水車花”圖案和護心鏡上的螃蟹、石蚌、魚等都直接反映了他們對水的崇拜心理。
哈尼族的服裝用料主要是自紡的靛染上布。其紡織、靛染原料都來源于自家梯田及村寨周邊的經濟林。哈尼族以黑色為美,他們將黑色視為吉祥色,認為黑色莊重、圣潔,可做生命色和保護色。
哈尼族服裝的款式設計也適應了梯田農耕生產。哈尼族男子的服裝以緊身短衣、寬松長褲、黑布包頭為特色;女子則普遍喜穿短衣長褲,上裝短小緊身,下裝輕松寬大,便于勞動。這樣長褲、長裙的寬松組合,易于哈尼人下田時穿脫和卷起。
哈尼族各支系的服裝各具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阿木支系
女子服裝的每部分,都裝釘有銀飾品,或繡有繁雜而有特定含意的花、鳥、魚、蟲圖案,繡工精細,圖形規則,構思精巧。
切弟支系
女子頭部包青布頭巾,包扎后套上一根釘滿銀泡的彩帶,兩端綴有六束用毛線結成的彩穗。身穿薄布緊身衣,外套青色馬甲,腰部釘有三角形銀泡圖案若干塊。
卡多支系
女子多用黑色自織染布作面料,上衣為左開襟衣,繡以各種色彩鮮艷的圖紋,下著黑色長裙。包頭為圓盤式鑲邊戴帽,配以各種彩色花飾。
布孔支系
女子下穿短襠緊腿褲,褲腿邊沿繡有犬齒花,小腿套著繡花罩,綁有多色的彩線。首飾多為彩布包巾,頭巾上鑲釘銀泡,左右用彩色毛線扎成飄穗。
葉車支系
女子上穿靛青色對開式短袖土布衣,無領無扣,寬寬的五色腰帶扎腰;下穿黑色短褲,褲腳口打上適當的褶紋,褶紋數與上衣數大致相等;頭戴白尖帽。
臘乜支系
女子包頭巾用桃紅印花布鑲黑布做成,四角綴有玻璃珠組成的花邊。衣服為土布料,胸部綴有銀泡、銀鈴;腹部鑲二排三角形銀泡;腰系一條圍腰,褲子用黑布縫制,褲管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