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零一三年六月二十二日,在第三十七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哈尼梯田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這是繼菲律賓的伊富高梯田和瑞士的拉沃梯田之后,人選此名錄的世界第三個梯田。但是,梯田的主人卻正在發生著改變……
在世界上,特別是亞洲國家,有很多梯田,但大多都消失了或正在消失,哈尼梯田也難逃脫其縮小的命運。哈尼梯田的縮小始于上世紀五十年代末至九十年代中期,人們已經不再把梯田視為天神賜子哈尼人的圣物,而只是作為一種普通的農業生產資料。為了服從生產、服從經濟效益,梯田就被改種其他作物或者成為旱地,面積逐步縮小。
梯田是一種山地農業,需要強勞動力才能承擔,而農業是低效產業,農業效益的提高需要實現機械化。但是,哈尼梯田是山地,而且形狀各異,高低錯落,這樣的地勢讓機械化運作成為不可能,插秧機、收割機、打谷機等無法派上用場,耕種就只能完全憑借人力。要侍弄好梯田,得來來回回地攀爬登天的梯子,一些哈尼人從家中走到梯田要用兩個多小時,而運秧、栽秧、薅秧、打谷等的勞動量是平原地區的三至五倍,就算是將豐收的糧食背回家中,也不是件易事。
同時,哈尼族的中青年不再愿意像他們老一輩人那樣,把汗水滴進田里、把時光耗在種地上。在哈尼梯田較為集中的區域內,鮮見年輕人的身影,村子里也主要是留守的老人和兒童。究其原因,在梯田勞作一年的收入,遠遠不如出去工作一月掙的錢。于是,哈尼族的中青年們大多選擇外出打工,賺取生存之資,亦或在鄉鎮上做生意謀生。
在田間地頭,正在勞作的老人,他們年紀大多在五十至八十歲之間。老人們說:“年輕人不愿意種地了,他們掙錢去了。根據老人們介紹,梯田需要常年護理,要用水泡著,田埂要勤除草,否則水跑了,埂就塌了,梯田也就廢了。梯田埂也需要維護,這不僅需要力氣,也需要技術。現在年輕人外出打工,沒有了勞動力,老年人的體力又跟不上,如今梯田維護的質量呈普遍下降的趨勢。當三十年、五十年過去,這份人工耕耘的景觀是否還能保留,不得而知。
哈尼梯田,這個有機生命系統在千余年歲月中持久運轉,是人類農耕文明的杰作,更是哈尼人物質和精神生活的根本。在哈尼梯田獲得“世界遺產”的殊榮之后,如何持續、穩定地走下去,是最為深重的思考。哈尼梯田最應珍視的價值,在于其原生農耕文化,它就是它,是祖祖輩輩的哈尼人用一柄犁鋤開墾出來的衣食之本。千山萬壑中,哈尼梯田承襲了千年的中國農耕文化,是哈尼人的理想家園。人們都希望它能夠長久地流傳下去,傳給哈尼人世世代代的子孫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