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四年,蔡元培在法國里昂宴請法國中法大學董事長歐樂,歐樂見餐桌上擺著筷子和湯勺,說:“你們不用刀叉,未免不方便吧?”蔡元培答:“早在三千年前,我們祖先也用刀叉,不過,我們中國人是一個愛好和平的民族,覺得刀叉皆是可以殺人的兇器,吃飯時用它太不文雅。所以從商周時期就改用‘匕’和‘箸’了,以‘匕’割肉,用‘箸’夾菜。后來,由于烹飪技術改進了,用筷子了。”這段話雖有狡辯之嫌,但也能看出蔡元培對于飲食文化的理解與思考。
其實早在十幾年前,在歐洲留學時,蔡元培就曾與李石曾、吳稚輝等人在華人區開過一家豆腐店,李石曾用化學方法分析出大豆的營養成分與牛奶相仿,于人體有益,但無奈生意冷清。直到“一戰”期間,法國以豆腐干、豆制餅干充軍糧,銷量才有所增加,可終于還是不能維持,最后停辦。
豆腐店雖停辦,但蔡元培一直在受李石曾的影響。他后來聽同學齊壽山轉述李石曾的話,說應當素食,因為動物死亡時全身僵直,體內會產生毒素,經常食用會使人中毒。蔡元培聽后覺得有理,也回想起在托爾斯泰的作品中“一只精心飼養的粉紅色的豬被屠殺”的慘狀描寫,深受觸動,于是萌發素食的念頭。
蔡元培不僅自己素食,還在擔任北京大學校長期間在師生中倡導素食。他在北大倡導組織“進德會”,一九一八年一月十九日《北京大學日刊》刊登的《北大進德會旨趣書》中,指出會員修身的最高等級是“八不”:不嫖、不賭、不納妾、不作官吏、不作議員、不吸煙、不飲酒、不食肉。
蔡元培從一九零九年開始素食,直到一九二一年,因腿病不能行走,醫生覺得病時素食不易調理,勸他恢復肉食。蔡元培在《自寫年譜》中云:“素食十二年,至民元(國)十年,在北京因足疾被醫生勸告而又食肉,深愧不如李君(即李石曾)的堅定”。
進德會的“八不”里,除了不食肉,他也沒能遵守不飲酒的戒律。他嗜酒,一九八七年,因痛感清政府無能,常與同僚友人共飲,經常喝得酩酊大醉,醉后大罵同座。曾回憶說:“我父親善飲,我母親亦能飲,我自幼不知有酒戒?!?/p>
蔡元培吃飯時,常只喝酒不進餐,程滄波回憶,在南京中央研究院時,他們一起就餐,蔡元培不吃主食,菜也極少吃,但桌上必定有一壺暖酒,大約四兩,一個人自斟白酌。喝完酒,接著吃幾塊面包草草了事,便算吃了一餐。
據陳西瀅回憶,他與蔡元培同乘火車從南京北上,朱家驊特地送了幾瓶南京老萬全的香雪酒,讓蔡在火車上喝,結果蔡元培果然沒有辜負朋友,途中將幾瓶酒全部喝完。
蔡元培有多愛酒?每日早晚兩餐,雷打不動先喝酒。一九三五年大病前,每餐必飲紹興老酒一斤。病后按醫囑應禁酒,他戒不掉,改為一餐四兩,后來身體漸好,又增加到半斤。居香港時,因夫人囑咐,照顧其生活的王云五每日只讓他喝一大玻璃杯紹酒。夫人周峻到港后,每日只讓其喝半杯。后因無處購買紹興酒,改為每餐喝白蘭地一小杯。
在港期間,蔡元培過著半隱居的生活,平日極少出門,只是讀書看報。加之經濟拮據,生活飲食非常儉省,又因蔡元培年事已高,身體贏弱,每次生病都未徹底痊愈,所以不得已只能遵從醫囑,這個從小沒有過“酒戒”的人,卻也不得不慢慢把酒戒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