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體在其一生中有很大的空間重塑自己。
超生命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活系統,它完整、強健、富有凝聚力,是一種強有力的活系統。一片熱帶雨林和一枝長春花,一個電子網絡和一個自動駕駛裝置,模擬城市游戲和紐約城,都是某種意義上的超生命。
我最終發現,想要得到和生命真正類似的行為,不是設法創造出真正復雜的生物,而是給簡單的生物提供一個極其豐饒的變異環境。
——節選自《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
生命的進化終點在哪里?未來某一天,機器會進化為“生命體”嗎?為什么說最穩定的生命狀態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搖搖欲墜?區別于“原來”的世界,網絡改變了人類的哪些思維……如果這些問題成功引起了你的興趣,那么可以試著拿起這本書品讀一番。
該書的作者凱文·凱利認為,在互聯網出現之前我們就已經生活在一個“虛擬”的世界,或者稱之為“超真實”的世界。煲電話、看電視、用電腦、聽廣播、看報紙……日常所需要的公共信息幾乎皆是從擬像中獲取。那么,該如何確定電臺甜美動聽的聲音不是源自一只麻雀而是同我們一致的生物體呢?
互聯網露面之后,人際間的溝通趨向于使用郵件、即時通信工具和社會化網絡工具實現。人們將自然邏輯輸入機器的同時,也把技術邏輯融入到生命當中。有機體與人造物之間不再涇渭分明,而是形成彼此嵌入、互利共生的模式。機器人、經濟體、計算程序等似乎在向著生命屬性貼近。
1994年,凱利決定對當時的科技、社會和經濟進行一次最前沿的漫游,以借此窺得未來圖景。《失控:機器、社會與經濟的新生物學》是旨在揭示社會進化、特別是互聯網發展而誕生的,說它是一本“預言式”的圖書也毫不為過。書中提到涉及天文、化學、生物、計算機、控制論、運籌學等大量知識,對而今正在興起或者如熾如熱的云計算、物聯網、網絡經濟等新概念均有談及。在20多年前,它似乎隱藏著洞悉未來的神諭。
有人說,作者的觀點其實僅需概括為一句話,那就是:在群體進化的過程中,并非所有的事情都要事先計劃好,進化的代價就是失控,允許每一個個體愚蠢行為之間的相互影響卻能獲得最好的結果。有人用“這可能是20世紀90年代最重要的一本書”來形容它,在肯定其開卷有益的同時,震驚于作者分毫不差的預見性和真知灼見。一部分人認為,這其實是一本充滿浪漫主義情懷的書。它描述了隨著逐步放棄對機器的精確控制,到逐步引入生物技術和進化的思想,讓機器產生自適應、自學習、自我進化的能力等行為。把冰冷的機器看作有血有肉的生物體,它們可以形成群落,互相共生,并自我修正。
總的來說,這是一部思考人類社會(或者一般意義上的復雜系統)進化的“大部頭”著作,之于那些不懼“頭腦體操”的讀者而言必然是手捧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