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通過查看中國的地圖不難發現,福建的地理特點是“依山傍海”,省內九成陸地面積為山地丘陵地帶,峰嶺聳峙,丘陵連綿,河谷、盆地穿插其間,山地、丘陵占全省總面積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稱。因此被人們稱為“八山一水一分田”。福建境內水系密布,河流眾多,河網密度達0.1公里/平方公里,在這些水系之中所孕育的魚類多達241種,其中純淡水種類187種,洄游性魚類15種,河口性魚類39種。福建淡水魚類資源豐富,僅特有種類就占14種之多。福建省的中華鱘和胭脂魚均列為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福建是歷史上海上絲綢之路、鄭和下西洋的起點,是海上商貿集散地,也是本次GUIDEPOST路標團隊探釣之旅的目的地。
應福建泉州當地釣友之約,我和GUIDEPOST路標釣手徐覺非于今年夏天開啟了一場關于福建山體水庫和溪流的探釣之旅。在從江蘇前往福建的旅途中,我滿腦子里都是軍魚、赤眼鱒和馬口,它們的身影一遍遍地在眼前游過,讓我無比向往。我一邊聽著音樂,一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即將解鎖新魚種的興奮勁兒,讓經歷了10個小時車程的我并未覺得過于疲憊。當我抵達福建時,徐覺非已提前到達。會合之后,我們當即制定了簡單的行程表和作釣計劃:第一天前往一座山體水庫進行探釣,對象魚為軍魚和翹嘴;第二天前往一條溪流作釣,對象魚為馬口和赤眼鱒。制定好行程計劃之后,我和徐覺非早早回到房間休息,玩了幾局手機游戲之后,舟車勞頓的我們便沉沉睡去……
次日清晨,我們整理好釣具裝備和拍攝器材之后,便和當地釣友奔赴作釣軍魚、翹嘴的山體水庫。我們在上午的時候進行的是岸釣,徐覺非決定先試一下6克的路標“夜叉”波扒。當時他選擇先用小克數波扒的原因很簡單,一是因為標點處有很多埋藏在水下的爛樹樁,水面系擬餌的可控性和防掛性更好一些;二是因為軍魚的嘴巴不大,采用小克數的餌和鉤適口性會更好一點;三是他也想試探一下此標點周圍對象魚的活性。波扒入水后,在徐覺非頗有節奏的操控之下,波扒在平靜的水面上撞擊起一簇簇的小水花。當夜叉波扒越過一棵爛木樁時,忽聽“嘭”的一聲,伴隨著水面激起的涌浪,只見徐覺非挺竿、刺魚、切線,跑魚一氣呵成,他在短暫的郁悶和惋惜過后,迅速調整好自己的狀態,立即重新換上了一枚路標“白鱗”沉水米諾。白鱗是一款緩沉的小米諾,它那活動舌板的設計和內置鎢塊的配重可以很好地提升拋投性能。之前的切線經歷讓老徐了解了對象魚的活性,隨后他將“白鱗”拋向一塊開闊的水域,然后開始有節奏地抽停控餌。過了不一會兒,他的竿子又一次被拉成了彎弓,與此同時,徐覺非與軍魚的“死亡翻滾”展開了激烈的博弈。在一番對峙之后,徐覺非將一條3斤左右的軍魚請上了岸,在展示魚獲的同時他已經按捺不住內心的喜悅,雖然他對這條軍魚愛不釋手,但是出于保護魚獲的目的,他還是很快就將這條軍魚放流了。
到了下午,我們向當地的漁民借了一艘小船進行船釣。小船行進在崖壁與植被之間,我們聆聽著各種鳥類的美妙歌喉,如此這般的愜意估計只有身臨其境的路亞人才能體會到。下午的魚情極好,我們在小船上隨心所欲地遛魚、控魚、放流,這套流程也變成了下午船釣的主旋律。作釣期間,我們還在崖壁和亂石中用“白鱗”跳底釣獲了幾尾鱖魚,這讓我們甚是愉悅,直到日落鳥去蟲鳴時,我們才返回住處……
次日一早,我們在當地釣友的引領之下,前往位于上杭縣的一處河道溪流進行探釣。我們趟著清澈見底的汩汩清流,踩著河底的鵝卵石,邊走邊釣水中的馬口。頭頂的炙熱瞬間都被腳下清涼的溪流帶走,徐覺非和我依舊使用路標“白鱗”沉水米諾,它在激流中的泳姿穩定且婀娜,餌體的大小也非常適合,我也在此解鎖了美麗的溪流精靈——馬口。我們不停地釣獲和放流,也不停地更換標點。據徐覺非說,馬口在被放流之后會帶走此標點中的其他馬口,所以進行一場“游擊戰”是有必要的。就這樣,我們來到了河道上游的一處水流湍急且水位略深一些的閘口。據當地釣友說,閘口附近有體型不錯的赤眼鱒,這也是我們此行想釣獲的魚種之一。我們當時依舊是使用“白鱗”沉水米諾,在徐覺非不停地拋竿過后,幾尾赤眼鱒終于就餌被擒,其間我們還斬獲一尾翹嘴,同時我們也用釣后放流的實際行動感染了路遇釣友,并引導他們體會釣后放流的樂趣。我們去享受生態環境帶給我們的美好時光的同時,也要懂得去保護大自然的生態鏈,這樣美好的事物才會一直存在!
我和老徐本次福建探釣之旅,就這樣在漂亮的魚獲和美麗的風景中結束了。當然,如此不安分的我們也會在下一個響指之約中開啟下一次的探釣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