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冰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
1992年9月25日,一家特殊的保險公司在浦東注冊開業了。它就是中國大陸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同時也是目前國內唯一一家外商獨資壽險公司——美國友邦上海公司。友邦保險已經在中國市場耕耘了將近30年,2017年友邦保險以20.11億元的凈利潤一騎絕塵,榮登外資壽險盈利榜“狀元”,這一數值幾乎是盈利榜第二名恒大人壽與第三名中信保誠的凈利潤之和。
在業內人士看來,與合資性質的其他外資壽險公司相比,友邦的外商獨資特征使其在開展經營活動時,幾乎不存在因中外股東相互制約而產生的內耗問題,帶來一定優勢。
為什么友邦可以享受到這么獨特的待遇呢?其實,這背后是有一段故事的。
在中國入世談判過程中,關于中國保險市場對外開放的談判一直就很激烈。歐盟的許多保險公司對于友邦的“超國民待遇”深表不滿:友邦可以在中國許多城市申請成立分公司,不受中國保險市場對外資開放時間表和地域的限制,而其他的外資保險公司必須經過漫長的等待才能逐步走進中國市場;友邦能夠以獨資分公司的形式成立,而其他外資保險公司進入中國,必須同中資企業成立合資保險公司,并且不能占控股地位。因此,它們認為友邦的這種“超國民待遇”很不公平,使得它們很難公平競爭。有的批評家甚至稱AIG(美國國際集團,友邦保險系其全資子公司)不受約束的狀態是對全球貿易體制的一種侮辱。
為此,歐盟要求美國保險公司遵守WTO規則的限制,其在華的公司只能擁有50%的股權。但是,這一爭執各方一直未能達成一致意見。
因為,WTO的條款規定,加入WTO后給予外國公司的待遇不能比原來更嚴格,只能更寬松。據此,不但不能改變友邦原有公司的股權比例結構,而且友邦應該還可以繼續設立獨資分支機構。美國與歐盟對友邦在中國優惠待遇問題上的爭執,差一點成為中國“入世”的絆腳石。
但AIG的掌舵人莫斯里斯·格林博格卻將其稱為“餐后甜點”,他指的是AIG已經在中國有長期的發展歷史,直到中國正式加入WTO前夕才達成了一個折中協議,即今后在華開業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將統一遵守WTO的股權限制,前提是,友邦將獲準在中國再開辦兩家新的獨資分公司與兩家獨資支公司。此后,友邦在華再設分支機構,將同樣遵循股權比例不超過50%的規定。
2001年12月11日,中國正式入世的當天,紐約人壽保險公司美國大都會人壽保險公司獲準在中國籌建合資壽險公司,而先期已經進入大陸市場的美國友邦保險在同一天則再次拿到了4張獨資營業的執照。
盡管這是中國、美國和歐盟三方互相妥協的結果,但友邦所獲的特殊待遇還是讓其他所有的外國壽險公司感到由衷的羨慕。其實不僅在中國,在印度、越南、俄羅斯、日本,友邦保險拿到的都是第一張外資牌照。
友邦上海分公司企業推廣部高級經理曾說:“多數外國保險公司的代表處是在1992年以后開的,它們頂多排了5年或6年隊,但我們排了20年。最關鍵的是,在這20年里,無論發生什么情況,我們對中國保險市場的信心始終不變。”
在友邦進入中國大陸之前,國內的保險市場基本上被一般的保險以及某種類似于提供意外保障的銀行存單的簡單人壽產品所壟斷。在1992年友邦進入上海后,長期的保險產品才開始蓬勃發展起來。友邦不僅引進了豐富的保險產品和壽險代理人模式,還有專業的人壽保險管理方式和技術。瑞士人壽廣州代表處首席代表就曾表示,友邦來得早,有貢獻,所以能拿到更多的獨資營業執照。
AIG的“幸運”,除了對中國保險業的諸多貢獻外,其掌門人格林伯格長久以來一直是加強中美商業和政治聯系、促進兩國關系正常化的積極擁護者與倡導者。
20世紀90年代以來,當中國在為加入WTO幾經挫折的時候,他四處發表演講,倡議美國政府給予中國永久性最惠國待遇,并盡快完成與中國的入世談判。因此,他一直被認為是主張加強中美關系的“幕后的聲音”。
此前,AIG每年都是上海市市長國際企業家咨詢會議的贊助者。不僅如此,AIG還與多家公司合資興建了當時美國在華的最大投資項目——上海商城。
AIG還重視與中國文化交流及慈善捐助。1993年,格林博格指示AIG在歐洲的分支機構,利用史帶基金會花了51.5萬美元,協助中國國家文物局購回20世紀初北京頤和園被掠奪的10扇銅窗。1995年,史帶基金會捐款85萬美元在上海博物館建立史帶錢幣陳列館。
在許多外資保險公司還根本不重視亞洲市場,特別是中國大陸市場的時候,AIG高層就已在不斷地做好公關工作,其長遠戰略眼光的價值在友邦獲得多個獨資營業執照這件事情上凸顯出來。
事實上,作為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一家外資保險公司,友邦保險曾經定義了許多行業的標準,成為業界的一桿標尺,在中國保險業的發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26年前,友邦保險將代理人制度引入中國市場,以上海為起點,開疆拓土;如今,友邦保險中國市場以新業務價值65%的高速增長作為回報,成為友邦集團增長最快的業務地區。 中國是一個保險覆蓋率不足的市場,具有龐大的上升潛力,仍然是外資保險公司發展戰略中最重要的市場之一。2017年11月10日,在國新辦吹風會上介紹中美元首會晤經濟成果時,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3年后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放寬至51%,5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
截至目前,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下設各級分支機構1800多家,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進入了中國市場。不過相較于中資公司,外資保險機構的發展相對緩慢,市場規模較小,市場份額不足7%,但業內人士認為中國保險業仍然處在蓬勃發展的黃金機遇期,外資保險公司的未來發展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