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雪
由1990年初的350平方公里,到1993年的522平方公里,再到2009年浦東南匯兩區合并之后的1210平方公里,浦東新區面積不斷擴大,但惜土如金一直是新區開發堅持的理念。
在業內人士看來,浦東新區開發開放的28年,見證了中國土地市場的大革新。1993年,浦東在全國率先嘗試“土地實轉、資金空轉”的創新開發模式,一舉激活這片沉睡的土地。浦東開發辦公室原主任夏克強回憶:“開發初期放開手腳,招商引資,8年間,開發公司獲得120億土地轉讓收入,吸引中外資房地產公司800多家。”
以陸家嘴為例,有88幢稅收“億元樓”,其中近10幢樓宇一年稅收超10億元。浦東第一個創造了省部集中建設樓宇的樓宇開發模式:第一幢中央部委辦大樓是由中國電力公司建造的中電大廈,第一幢竣工的外省市開發的樓宇是安徽省建造的裕安大廈,第一家取得批租土地的外省市企業是上海安徽裕安實業總公司。據規劃顯示,陸家嘴核心區在2019年后將不會有新的寫字樓供應,目前陸家嘴濱江金融城是板塊內為數不多的新增供應項目。
“在整個浦東開發前期,土地管理思路是線性的,即政府只專注于對用地空間的創造。”浦東新區規土局負責人告訴《新民周刊》。28年過去了,高強度開發使浦東建設用地捉襟見肘,離用地“天花板”只剩25平方公里,難以滿足每年約10平方公里的用地需求。尤其在2003年后全國性地價飆升,大大增加了浦東商務開發成本及房屋居住成本。數據顯示,自2006年至2015年,浦東新區成交均價自11183元/平方米漲至46827元/平方米,9年時間漲幅達300%。土地讓浦東財富迅速增長,增長也因為土地變得更加艱難。
為此,浦東新區政府嘗試破冰,開啟自我角色轉換。一個標志性事件是,2010年世博會結束后,相應場館被明確要求打造“低密度商辦用房”,并借“綠谷”建設打造了上海步行通道的范本。新區打破傳統土地模式,放棄了對用地空間的簡單打造,轉而培育優良的用地環境。記者從浦東規土局了解到,目前土地開發的抓手有兩個,一個做減法,一個做加法。“從2014年下半年開始,我們主動探索低效建設土地減量化進程,探索工業、商業、辦公等存量用地的轉型,截至2017年6月底,已完成減量立項面積約1000公頃,其中“198”區域約860公頃。居全國第一”。浦東新區規劃與土地管理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個減法的實施,整個減量化面積達1.4平方公里,比五個世紀公園還要大。
對于做加法的解釋是,上海轉型空間正在從“依靠新的土地資源供應”,到在原有產業集群地提升容積率、改變用地性質及提高低碳人文城市化轉變。張江高科技園區納賢路800號的眾創園C-9-5地塊,作為存量工業用地開典型,已從原先的工業用地,調整為科研用地。如今C-9-5地塊已華麗變身為一家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眾創孵化平臺,成為張江創新創業的新地標。
記者從浦東規土局了解到,近5年,浦東新區繼續加大轉變土地管理,鼓勵利好產業轉型的土地管理制度落地。工業用地實施全生命周期管理,探索創新工業用地出讓方式和新增工業用地彈性年限出讓制度。業內人士認為,此類政策的出臺,反映了浦東土地管理已從過去的總量管理轉變為結構管理。
浦東嘗試集約利用土地,嚴格管理土地,目的是為未來發展留足空間。經過28年的蛻變,土地改革在浦東新區的各類改革創新中,必將再次扮演先行者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