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德芳
【摘 要】隨著社會對高水平、技能型的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多,高職杰出人才的培養也越來越重要。相對于本科學生,高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高了動手能力、技術技能、工程素養,但能力參差不齊,因此,對所有的同學采用同一種培養方式,顯得不合時宜。以差異化培養為導向,對學生分流分層培養。強化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針對不同水平的學生采用不同的培養方式。單憑學校自身條件,肯定不如引入多方校企協同育人,結合各方優勢,進而推進“金字塔”式杰出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
【關鍵詞】差異化培養;分流分層培養;人才培養模式;校企協同育人
中圖分類號: TG23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4-0090-002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Pyramid" Outstanding Talents Training Model in Higher Vocational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ve Education
CHENG De-fang
(Xingta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Xingtai Hebei 054035,China)
【Abstract】With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high-level and skilled talents in the society,the training of outstanding talents in higher vocational education is also increasingly important. Compared to undergraduate students,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have improved their hands-on skills,technical skills,and engineering literacy during the learning process,but their abilities are uneven. Therefore,adopting the same training method for all students is not appropriate.Differentiated training is the orientation and students are stratified and stratified. Strengthen the design of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explore “individualized” personnel training, and adopt different training methods for different levels of students.Schools alone must rely on their own conditions,it is better to introduce multi-school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to educate people,combined with the advantages of various parties,and then promote the "Pyramid" model of outstanding personnel training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Key words】Differential culture;Stratified stratified training;Talent training mode;School-enterprise synergy education
0 引言
2017年,我國高職院校有1300余所,每年大量的學生步入高職院校,如此大規模的人才培養,其培養質量也是愈發重要,這已經是一個社會問題。因此,高職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是否合適,也是愈發重要。邢臺職業技術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一直銳意進取,積極探索與實踐與學生適合的人才培養模式,因材施教,因地制宜。本課題的載體為邢臺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的學生。
根據“中國制造2025”、“京津冀協同發展”、 “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部署,圍繞河北省產業升級、智能制造的新需求,面向社會、企業、市場,將現有的教學資源整合、優化和完善,促進產教融合,完善校企合作機制,強化師資隊伍建設,加快信息化建設,拓寬國際合作與交流。對接電子電氣行業市場與企業,攜手世界500強企業,校企共建綜合實訓中心,以優秀教師為引航員,學生為拓荒者,組建技術服務團隊,提升社會服務能力,提高學生職業素養。夯實課堂教學的基礎,打造全方位信息化教學平臺,運用微課、翻轉課堂等多種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習變得看得見、聽得著、摸得到、用得上。采用頂崗實習、暑期社會實踐、技術服務等多種形式,深化校企合作協同育人,全面提升人才培養水平,創新人才培養模式。
1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杰出人才培養新路徑
開展對發達國家的專業標準、專業評價、專業實踐項目的開發理念和開發技術的研究,借鑒德國“雙元制”與北美“CDIO”人才培養模式,借鑒工廠師徒制及現代學徒制,系統設計實踐教學體系,引入企業的生產任務、研發項目,依托現有的專業群基礎實訓平臺完成專業基礎技能訓練;依托四大綜合應用實訓中心完成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依托現代電氣技術服務中心、河北省工業機器人技術應用協同創新中心、河北省高校機電產品設計與智能測控技術應用研發中心三大科研平臺、6個“守敬創新工作室”和自動化專業群綜合技能應用集訓營等完成專業群杰出人才的培養。搭建人才培養的金字塔,完成專業群人才的技術技能積累,探索出杰出人才培養的新路徑----“金字塔”式杰出人才培養模式。
2 強化實踐教學體系設計,探索“個性化”人才培養
建立完善的系統化、多層次實踐教學體系,突出動手能力的培養,實施項目化教學和校內頂崗實習。引入企業的生產任務、研發項目,通過“訂單班”人才培養等模式,實現校企協同育人。構建從跟崗實習----生產性頂崗實習----研發性頂崗實習的校內實踐教學體系,依托現有的理實一體專業教室、實訓室和自動化專業群基礎技能實訓平臺完成專業基礎技能訓練;依托新建的綜合應用實訓中心完成學生專業綜合能力及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依托三大科研平臺、6個“守敬創新工作室”和專業群綜合技能應用集訓營等完成專業杰出人才的培養。
以專業群核心專業--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為例。實踐教學的層次分為以下三個層次:單項訓練、綜合訓練和對外技術服務。該專業已有豐富的單項訓練條件:各專業課程實訓室;也有對外技術服務的窗口:現代電氣服務中心及 “守敬創新工作室”,唯獨缺少第一層次和第三層次銜接的綜合訓練條件。為了使專業建設更趨于合理,再上一個新臺階,綜合訓練條件的建設迫在眉睫,因此,建設綜合性的先進自動化技術實訓中心是很有必要的,是骨干專業建設的有力支撐。這樣,學生首先在實訓室進行單項訓練;熟練掌握單項技術后,到七大訓練單元可靈活組合的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訓中心,進行綜合訓練;水平提高后,達到要求的少數同學,在老師的帶領下,通過現代電氣技術服務中心實施對外技術服務,使專業實訓條件結構銜接更為合理。而且,電子電氣設施更新很快,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訓中心的建設也可以有效更新原有較為落后甚至停產的實訓設備,使原有專業實訓條件得到提升。
3 加強專業建設研究與實踐,探索校企協同育人新機制
按照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建設的特點與要求,借鑒德國雙元制人才培養模式,深化與行業、企業的合作,攜手國際知名企業以“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為主線,全面推進校企合作、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改革。用互利共贏機制做紐帶,打破校企之間的門戶界限,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人員互聘,聯合開展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開發、各類技術攻關和技能培訓工作,共同培養專業群杰出技術技能人才。
建立與瑞士ABB集團、德國西門子公司、美國羅克韋爾公司、北京國泰怡安公司等國內外知名的電子電氣企業的合作,引入科研院所進行校企聯合開發,深化與已有的企業合作設立“訂單班”,開展多層次、全方位的“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推進校企深度融合。
開放式管理現有守敬創新工作室、實訓室,與世界500強企業德國西門子公司校企共建“先進自動化技術聯合示范實訓中心”;與世界500強企業瑞士ABB集團校企共建ABB“工業機器人應用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與美國羅克韋爾公司校企共建“羅克韋爾自動化實訓中心”。依托系部“326”科研體系,重點提升6個“守敬創新工作室”(其中2個專業領軍人物工作室、4個教師研發室)。將教學、科研、技術服務融為一體,大力推進教學、培訓、職業技能鑒定、技術咨詢與服務“四位一體”的多功能的校內創新實踐基地建設,建成一個示范型、開放性、共享型校內實訓基地。實現育人與技術服務并重,推動技術技能積累機制和制度的構建。
4 結論
邢臺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群,通過創新行動計劃骨干專業建設,不斷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逐漸形成了可持續發展的“金字塔”式杰出人才培養模式,實現了學生“學習于理論教室,深化于實訓中心,杰出于科研團隊”的逐級發展模式。
圖4 “金字塔”式杰出人才培養模式層次圖
【參考文獻】
[1]陳桂蘭.基于分流分層人才培養模式的資源共享課建設與研究.新校園(上旬).2017.05.
[2]李光茂.淺析“雙一流”建設視角下高職院校協同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考試與評價.2017.08.
[3]任沫霖.基于協同育人視角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探索.時代教育.2017.10.
[4]孫耘,劉亢,王穎凌.協同創新視域下的地方高職人才培養. 教育與職業.2017.12
[5]黃棉.“校校企”人才培養模式下校企共建實訓基地探索.新西部.201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