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金靜
【摘 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提高文化實力上升成為國家的戰略。十八屆三中全會上列出十五個單項改革,其中就有文化板塊,再一次強調了文化改革依然是國家大力推進的重點,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文化產業躋身為學術研究討論的一個熱點。作為一個特殊的產業,文化產業的研究應重視基礎研究以“文化”為核心,但也應注意應用研究要以“產業”為核心。本文根據文化產業成長理論證實了我國文化產業正處于快速成長期,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是不可逆轉的趨勢。
【關鍵詞】產業成長理論;文化產業;大發展
中圖分類號: G12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4-0219-001
我國文化產業開始于20世紀70年代,由于它在國際經濟中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發揮的經濟作用越來越強,再加上人們對精神產品的需求迅速增加, 我國政府愈來愈重視文化產業的發展。近階段,伴隨著我國文化產業政策的密集發布,中國文化產業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2011-2015年,我國文化建設經費不斷增長,群眾對文化服務消費滿意度顯著提高。2015年國家財政支出中文化事業費用比重近0.4%,達到歷史最高。國家對文化領域越來越重視,不斷推進文化體制改革,越來越強大的文化生產能力使文化供給不斷增長,文化資源的規模源源擴大,人們對文化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的能力正穩步提升。
文化產業成長的影響因素可以分為很多類型,例如人為可控的因素和客觀不可控的因素;總量影響因素和結構、效率影響因素;有歷史影響因素也有現實影響因素;有政策體制的約束,也有管理制度的制約。這些要素普遍存在于政治、經濟、社會、自然等環境中,形成了文化產業競爭力提升的整體制約。
1 產業成長理論
產業成長指某種產業經歷導入、成長、成熟、衰退的一種過程。從空間角度可以定義為產業橫向的擴散與轉移過程,從時間角度可以定義為縱向的形成、壯大、成熟與衰退。
所謂產業生命周期,是一個動態變化的過程,因為變化的微觀基礎——企業的技術,產品和市場,存在一個周期性的變化規律而造成產業從誕生到有規律的階段性下降直至消亡。在產業生命周期研究中,較早構建的模型G-K理論主要是進行窄產業企業數目變化的實證研究,被認為是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起源。產業的發展被許許多多實證研究結果表明是具有一定規律性的,它的演變規律是投入—成長—成熟—衰退。
每個產業的發展軌跡并不完全相同,但整體會呈現普遍性,即典型的成長記錄可以分為—形成或引進期,成長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當然,個別產業由于受外界各類因素的影響,無法這樣劃分。目前產業生命周期異化理論也是一個研究的熱點,主要是探討少數產業生命周期的特殊性,這是未來產業生命周期理論的發展方向,其特殊性中又有可遵循的某種規律。
2 我國產業劃分
2013年1月,國家統計局統計設計管理司在廣泛調研基礎上對我國產業劃分做了修訂,文化屬于第三產業的范疇,并在標準《文化及相關產業分類》里把文化產業內容劃分為四個部分。
顯然,這個定義將我國文化及相關產業的范圍劃入第三產業范疇。
3 我國文化產業處于成長期
生命周期是文化產業發展研究的重要內容。產業生命周期的研究,通常做法是把某區域、某國的某一產業作為研究對象,探討該產業的不同生命周期階段的特征,并運用發展曲線對產業進行推測,為提高其競爭力出謀劃策。研究我國文化產業生命周期是深入了解不同發展階段文化產業的需求、資源配置、國際競爭力等因素,是我國制定文化產業政策的重要依據。一般的,市場與政策是任何一個國家在制定產業政策時都要考慮的兩個抓手,前者是基礎,后者是導向,兩者缺一不可。對我國來講,這點尤為重要,畢竟我國產業文化的誕生與發展環境更為特殊。
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顯示人們文化娛樂的需求與日俱增,第三產業日漸壯大。
我國2016年人均GDP53935元,根據國際上的研究,人均GDP達到0.5萬美元以上,這意味著該國或地區達到中等收入國家或地區的平均水平。參考聯合國的有關標準,當一個國家和地區人均GDP達到0.3—1萬美元時,說明該國或地區的經濟實力較強,進入較快的發展時期。人們消費從溫飽向小康轉換升級,開始進入享受時期。在人均GDP跨越0.5萬美元時,休閑度假旅游的人們顯著增加;人們減少烈酒的消費,把目光轉向紅酒;愈來愈重視保健;奢侈品與藝術品的消費增加;消費信用化;支撐產業發展的成為物流等服務體系。
有需求就會有生產,產業成長期的標志是需求的迅猛增長,可見我國文化產業處于不斷發展壯大的成長階段。在百姓對服務行業、享受型產品的需求日益豐富的同時,就將促進我國相關領域企業、行業、經濟的發展,使我國經濟發展方式、經濟增長結構發生變化,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
4 文化產業發展展望
產業發展理論認為,如果一個市場增長率增加放緩,或者長時間維持在較低水平,說明該行業市場已經接近飽和,盈利能力下降,業內競爭趨于穩定,而且經過多年積累,該產業買方市場已經形成,技術上相當成熟,行業進入門檻很高。很明顯,我國的文化產業正在高速發展的快速成長期。
2014年3月國家文化產業政策接連頒布,綜合分析,三份意見的核心思想就是“文化產業跨界融合發展”。一方面,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和技術的集成,包括移動互聯網,數字文化產業,動畫,游戲文化創意企業將獲得支持;另一方面加強文化企業的生產運營,積極在高層次上為良性發展的文化企業拓展融資渠道,推進與優質的資本高質量融合;第三,還要以文化產業的快速發展帶動其他產業的結構調整和機制創新,實現實體經濟與文化產業與的融合。
近年來圍繞國家文化習主席做過很多重要論述。建設小康社會和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過程中,國家文化軟實力起到巨大作用。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中文化建設亦占了一席之地。可以斷言,文化產業的大發展是我國將來一段較長的時期內不可逆轉的前進趨勢。
【參考文獻】
[1]王穎.全球化背景下中國文化產業競爭力研究[D].吉林大學,2007.
[2]安宇,田廣增,沈山.國外文化產業:概念界定與產業政策[J].世界經濟與政治論壇,2004(6).
[3]程臻宇.區域文化產業競爭力比較評價體系初探[J].東岳論叢,2011(1).
[4]鄧安球,史忠良.文化產業發展與產業結構轉型[J].當代財經,2010,(5).
[5]王嵐,趙國杰.基于ANP的地區文化產業競爭力評價模型與指標體系[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