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礎成 陳梓鋒 楊東梅
【摘要】隨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以及家庭結構的縮小,老人養老問題日益突出,社會養老最終成為了很多老人不可避免的選擇。我國的養老院起步較晚,為了減輕家庭養老的負擔,提高養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滿足養老院老年人的多種需求,吸引更多老年人選擇社會養老,本文基于2017年中山市老年人養老情況調查數據,對老年人機構養老需求意愿及其原因進行分析,為推動社會養老健康發展提出建議。
中圖分類號: F84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8)04-0220-001
人口老齡化是全球性的人口發展趨勢。目前我國已進入老齡社會 , 并且正處于快速老齡化階段。在“4-2-1”的家庭結構模式日益顯現以及社會保障制度不完善的背景下,家庭養老功能弱化。在這種情況下,由機構養老提供養老照料的養老模式成為不少老年人養老的替代性選擇之一。然而,老年人對機構養老這一模式的需求意愿到底如何?又有哪些因素影響到老年人機構養老的需求意愿?機構養老模式應如何完善自身?這些問題的研究,既關系到養老機構的建設規模,也有利于針對目標人群的特征建設適宜的養老機構,以更好地滿足老年人的養老需求[1]。本文通過2017年中山市老年人養老情況調查數據,對此上問題進行了初步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以中山市各鎮為單位隨機抽5個鎮,再從各個鎮中隨機抽取57個老年人共285名作為調查對象,共計發放問卷300份,收回有效問卷250份,有效回收率87.72%。
1.2 在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自行編制調查問卷
問卷包括個體特征、家庭特征、身心健康狀態、日常生活照料服務需求等方面內容?,F場調查過程由統一培訓合格的調查員負責組織與質量監督。
1.3 統計學處理
用excel建立數據庫,所有數據錄入和核對完成后,使用SPSS13.0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個體特征
本次共調查了285名60歲以上老人,收回有效問卷250份,其中男性128名(51.2%);女性122名(48.8%)。60-64歲的81人,占32.4%,65-79歲的133人,占53.2%,80歲以上的36人,占14.4%。農村老齡人口占總數的56.5%,城鎮老人占總數的38.9%,暫住人口占總數的4.6%。仍未結婚的有9.2%,初婚有37.6%,再婚有30%,分居有16.8%,配偶離世有6%。文化程度較為分散,其中僅有0.8%文盲,15.6%為半文盲(識字但未上過學),21.2%為小學學歷,28%為初中學歷,25.6%為高中學歷,8.4%為大專學歷,0.4%為本科及以上學歷。
2.2 經濟來源
對于經濟來源的渠道和數量是影響老年人生活質量很重要的因素。經過調查發現,62.8%的老年人主要經濟來源為子女。32.8%的老年人主要依靠積蓄生活。這類老人一旦患上重大疾病,也許就會急需用光,沒有了支撐點。還有0.4%的老人是依靠配偶供給。3.6%是有退休金,例如老師行業退休金額是一個可觀的數字,對于這樣的老年人,生活多數是怡然自樂的。但是仍然有0.4%的老人無法支撐自己的生活,要依靠政府的救助才能勉強維持生活。
2.3 身心狀態
被調查的老年人中身體狀況很好的占23.6%,一般的占了大多數,為66.4%。對于老年人,過半數的老年人都患有高血壓,糖尿病排第二。所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水平可以從飲食的角度去提高身體素質從而提高養老水平。一個人的心理對一個人會產生巨大的影響,調查發現24.4%的老年人大部分時間都是心情愉悅,37.6%覺得生活一般,但仍有29.6%的老年人感覺較孤獨。對于老年人這個年齡段,半數人認為子女的關愛陪同是最好的精神慰藉,同時結交同齡朋友也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2.4 養老意愿
被調查者目前養老方式比較傾向于家庭養老,認為能夠最大地節省開支。不同類型養老方式受訪者對養老方式的滿意度不同。 社區養老(98%)和居家養老(95%)的老年人滿意度均高于機構養老(89%)的老年人。其中僅8%的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
2.5 對社會服務的需求
被調查者中32%的老年人非常需要社區提供生活照料等服務,40.4%的老人比較需要社區生活照料服務,27.6%的老年不需要社區提供此類服務。
3 討論
3.1 中山市城鄉居民普遍生活水平不高,主要依靠子女的供給和退休金來支持生活。如果一旦發生重大疾病事故,也許沒有足夠的資金支撐。生活水平較低的老年人占了大部分,提高生理需求的滿足程度是完善養老制度的重要方向。不容樂觀的安老養老狀況?,F代的老年人,既沒有傳統社會里憑輩份“倚老賣老”的優勢,也沒有發達社會中的社會福利優勢。相比之下,卻存在著年齡、體力、精力等方面的劣勢。不少老年人當下的生活處境是比較窘迫的。
3.2 養老機構應該不斷提升養老服務水平。大多數老年人愿意選擇家庭養老或者社區養老,一方面這可能與我國傳統思想有關,另一方面,主要是希望能獲得子女的陪同或者同齡相知伙伴的友誼,這也反映了當今許多養老機構養老服務的欠缺所在。老年人的心態就如同小孩一般,不應只滿足其基本的生活需求、衛生保健需求,應更進一步滿足多元的心理需求[2]。
3.3 具體的養老工作缺乏政府的支持。現在主要的養老模式仍為家庭養老,應加快推進社區養老或養老院養老等多元化模式,滿足養老需求。在被調查老人中,僅8%的老年人愿意選擇機構養老,是因為條件較好的養老機構所需費用較高,需具備一定經濟條件或養老金支持,養老費用的支付能力是解決養老問題的焦點,也是影響養老意愿的重要因素。應在完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同時,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改善貧困老年人的生活境遇,為老年人自主選擇理想的養老模式提供制度[3]。
3.4 社區養老服務需不斷完善。被調查的72.4%的老年人是非常或比較需要社區生活照顧服務的,但是大多數調查者認為現階段社區主要提供的服務主要有“幫助調節家庭鄰里糾紛、組織娛樂活動、提供法律援助等”,而老人最需要的“醫護人員上門看病送藥”卻很難得到滿足。
3.5 機構養老的服務管理體系不健全,服務管理水平較差。一個好的養老機構,需要形成一套健全的、具備機構特色服務管理體系,這對于入住老人及其家人、機構、機構管理人員和員工而言都是有利的。養老機構在自我建設和發展的過程中要注意建構一套合理的包括餐飲與營養方案護理體系、緊急救治技能體系、長期照護服務體系、臨終關懷方案、心理解決方案、健康管理方案、慢性病管理方案、餐飲與營養方案或營銷管理體系等方面的服務管理體系/方案,使機構能夠走上專業化道路[4]。
【參考文獻】
[1]張棟.北京市老年人機構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調研世界,2017,(10):23-29.
[2]郝燕萍,王娟.廣州市青中年養老意愿及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醫藥導報,2017,14(24):70-73.
[3]董華蕾.城鄉居民養老模式及養老意愿調查[D].泰安:泰山醫學院,2012.
[4]吳玲芳,姜婷,盧慧.機構養老的發展現狀及困境分析——以南京市為例[J].科教導刊,2016,(23):191-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