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秀梅
摘 要:我國作為一個傳統農業大國,農業對我國而言便猶如命脈一般重要。作為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基礎,唯有積極致力于農業技術的推廣方式促進我國農業發展才是關鍵。但隨著我國農產品商品化程度以及城市化建設進程的逐步推進,此前的農技推廣形式已然無法滿足新時代的要求,基于當下的社會環境,建立新的農技推廣體系更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農戶需求;基層農業;農技推廣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2064(2018)06-0251-01
近年來,隨著我國對教育事業的大力扶持,致使農戶的文化程度也較之早前有了巨大提升。如今的農民,已然懂得尋找其他途徑來增添自身的收入,而其對農技方面的選擇也早已脫離了原本那種被動接受的狀態,而需會根據自身經驗與對農業科技的偏好來進行選擇。對此,有關農技的推廣工作也應積極聯系農戶需求,如此方有利于新農技科技的推廣效率,繼而從根本上促進我國農業的發展與穩定。
1 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現狀
1.1 在農業技術推廣站采用的管理+示范推廣方式
一直以來,我國便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并在農業方面投入了許多的支撐力度。對此,各地區均應基于當地財政建設農技推廣部門的需要,并由此成立專業的管理結構,繼而由專業人員來負責對新農業技術的推廣,以確保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效性。與此同時,為切實保證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效率與效果,相關推廣機構還應深入到農民群體,走在田間地頭,以面對面的方式向農民推廣并傳授新的農業知識,如此一來既能讓農民感受到國家的重視,又能讓農民親眼見到新農業技術的優勢,如此方式有利于新農業技術的深入推廣。
此外,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還應積極與農資銷售組織建立合作關系,以約定雙方在開展化肥、農藥、種子等農資產品的銷售時,對農業新技術、新品種進行宣傳,并采用新技術與農資相結合的方向,讓農民均能切實感受到新技術的重要作用,從而增強推廣工作的效率與效果。
1.2 農業類企業在宣傳新產品時進行農業新技術推廣
在農業技術推廣過程中,部分農產品深加工企業以及農資產品生產企業均是推廣工作的中堅力量。農業技術推廣機構的成立也應于這部分涉農企業之間建立密切的合作關系。繼而通過兩者之間的銜接,來向農民提供產銷一條龍服務,以逐步形成完善的一體化運營模式,如此既有利于拉近企業與農戶之間的距離,有能切實將現代化的農業理念及技術滲透至農業生產過程中。當然,在此過程中,農業技術推廣機構與企業均需基于市場的需求來合理推廣新的產品及技術,如此方能達成理想的推廣效果。
1.3 農戶或農村組織互助交流來推廣新技術
長期從事農業種植的農戶,幾乎都有著各自獨特的種植習慣,且由于勞作時間較長,大多數農戶都擁有一定的種植經驗。對此,基層農技推廣機構還應積極開展農業種植技術推介會,邀請部分農民來交流自身的種植經驗。與此同時,針對部分外出務工的農民,其在回鄉時通常會將外面的先進技術帶回家鄉,應積極聯系這部分農民,開展經驗交流大會,將有利于對整個區域的種植技術改進。最后,鑒于近年來,隨著我國扶持農業力度的不斷增強,各類農業合作社也較隨之壯大發展。對此,基層農技推廣機構均可與這些合作社尋求合作,以切實提升農技推廣效率,進而為現代農業的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2 農戶需求視域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困境分析
2.1 沒有充分考慮農戶投入能力
農民在農業生產中投入多少,完全取決于農民在此前的農業生產過程中能可獲得多少的收入。鑒于我國當前所采用的農業生產模式為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針對土地的經營與管理,將分散的方式讓農民去獨立經營,此種方式極不利于新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更遑論提升農業生產的經濟效益。
2.2 推廣方式與農民文化水平相差較遠
據國內對當前農民文化水平的調查結果顯示,當前,我國農民普遍為初中以下的文化程度,其占我國農民總數的80%,而全國目前的農業生產者,其平均受教育程度也僅有7年。受此因素限制,新農業技術的推廣很難被廣大農民全部接受,針對新農業技術的推廣,需選擇正確的推廣方式,方有利于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效率與質量的穩步提升。
3 農戶需求視域下基層農業技術推廣方式轉變策略
3.1 國家加大扶持力度
當前,我國在農業生產技術推廣方面,所需經費大多源自于國家補貼,但鑒于國家所劃撥的經費終究有限,而經歷了層層的運用,最終能流入縣鄉一層的資金極為有限,而受經費方面的限制,使得基層的農業技術推廣工作難以得到有效開展,更遑論對農業科技成果的轉化。與此同時,由于農業技術推廣經費的嚴重不足,致使許多農村地區,其基礎設施建設也極為落后,如此勢必將影響我國農業的整體發展。對此,要想切實改善這樣的局面,相關部門需加大對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支撐力度,如此方有利于農業技術推廣工作的有序開展。
3.2 強化農民技術培訓,提高新技術使用效率
農業技術人員應該深入到農民中,向農民傳授新技術,定期組織農民參與集體授課,讓廣大農戶能夠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新技術,并將其合理的應用到農業生產中。但是,在組織農民技術培訓的過程中,應該根據農民的實際情況,制定針對性的培訓方案,最大限度提升新技術的使用效率。
第一,生產第一線人員的培訓。操作人員作為農業最直接的使用者,故也是最需要提高其安全意識的人群。對此,相關部門應將至劃歸到培訓重點,而后依照使用人群的年齡、職稱等情況制定合理的培訓計劃,以切實提升其知識水平,進而保證農業機械的使用安全。
第二,善于利用多個條件來提高農機推廣的安全性。針對農業機械的推廣與安全管理工作,僅是依靠農機部門的努力尚遠遠不足。對此,相關管理部門應積極聯合各方力量,必要時還可加強與專業院校之間的聯系,以此達到推廣農業技術,提高新技術、新機具利用率的目的。于醋同時,在具體的事件工作中,相關管理部門還應適當推動農業機械推廣應用的獨立發展,如此方有利于預習發展目標的順利實現,進而更好地滿足農業產業及相關政策的改革需求。當然,針對農業機械推廣的改革,相關部門還需始終堅持對其應用發展的管理,如此方有利于維護我國農業發展的和諧與穩定。
3.3 鼓勵科技創新,加快多元化基層農業科技體系建設
農業科研在發展的過程中應該與現代市場需求、農業發展緊密聯系起來,注重將提高新技術轉變為生產力,從而為基層農業技術推廣工作提供更加豐富的資源,為農戶提供更多高素質的農業技術。
3.4 制定農機作業標準和農藝規范,提升機械化作業質量
基于此前的推廣試驗經驗,相關部門在開展農業機械推廣應用及安全管理工作是,也應制定農機相應的作業標準與農藝規范,如此方能在促使農機化從業人員掌握農機化技術的同時確保對農機技術使用的規范性。如此前,國內某地在推廣水稻機插技術時發現,針對平整的育秧軟盤床,廣大農民群眾在做秧田時,普遍采取著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完全依照傳統,但傳統方式的運用,因泥稀加之秧田幾乎均呈現出中間高兩邊低的態勢,故欲將之整平需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而另一種方式是在稻田收獲后直接進行平整起溝工作,兩種方式相比,第二種方式明顯省時省力。對此,當地針對農業機械技術的運用也是將后者作為了操作的標準與規范,并以此來指導機械的生產與作業,從而相應地也提高了機械化的作業質量與效率。
4 結語
總之,如今的社會,積極推廣新的農業生產技術方是維護我國農業發展之根本。因此,相關部門必須對新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工作給予足夠重視,并在各方面予以適當的支撐,如此方有利于提升我國農業生產技術的推廣效率,改善農村地區農業生產發展嚴重落后的現象。
參考文獻
[1]林水中,王明霞.淺談基層農業技術推廣的農戶服務需求[J].現代農業裝備,2010,(5):55-56.
[2]楊文,周揚.對貴陽市基層農業技術推廣體系建設的思考——基于154個農戶的調查分析[J].農技服務, 2012,29(1):35-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