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榮華
起居有常是中醫養生的基本原則、基本內容和基礎方法。
起居主要指作息,也包括對平常各種生活細節的安排,比如生活方式的選擇、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臥的習慣、一天從早到晚的活動、一年四季變換的適應等。起居有常就是要求人們建立一套科學、合理、規律的日常生活作息制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工作、學習、休息、娛樂、飲食、睡眠等方面要順應自然界的變化規律,并要持之以恒。這是強身健體、延年益壽的重要原則。
起居有常要求順應一日之陰陽
《素問·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陽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說明陽氣以日中為最盛之時,到傍晚則陽氣已弱。人的起居和活動安排都要順應這種變化,在白晝陽氣隆盛之時從事日常活動,而到夜晚陽氣衰微的時候安臥休息,不然就會使身體受損,“形乃困薄”。《素問·金匱真言論》還指出“平旦至日中,天之陽,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合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天地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更具體地說明了晝夜之間陰陽之強弱及其消長情況。人類應該按照這種變化規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做到每日定時睡眠、定時起床、定時用餐、定時工作學習、定時鍛煉身體、定時排大便、定期洗澡等,這樣才會健康長壽。
起居有常要求順應四時之陰陽
中醫學認為,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與大自然息息相關,人的起居只有順應四時之陰陽變化,才能身體健康。《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強調陰陽四時的變化對人體有極大的影響,起居順應這種變化規律就健康,若違反這種變化規律,就會疾病叢生。正如孫思邈所說:“善攝生者,臥起有四時之早晚,興居有至和之制。”即根據季節變化和個人的具體情況制定出符合生理需要的作息制度,并養成按時作息的習慣,使人體的生理功能保持在穩定平衡的良好狀態中,這就是起居有常的真諦所在。
起居有常要求順應年氣之變化
《素問·六元正紀大論》指出“先立其年,以明其氣,金木水火土運行之數,寒暑燥濕風臨御之化,則天道可見,民氣可調。”意為根據中醫五運六氣學說,可測知每一年的氣候變化規律和對人體的影響,人們可據此來采取針對性的防治和養生措施。每年的歲運、歲氣均不相同,氣運合化導致的復雜氣象因素對人體臟腑、經絡、氣血的影響也會逐年不同。養生也應順應各年氣運之變化,以不同的飲食、藥物來適應臟腑功能,采取相應的養生措施。比如,當降水偏多之年,水濕流行,空氣潮濕,人體易受濕邪侵襲,起居等各方面都必須注意防濕,甚至可用飲食(如多食辛、溫之類食物)和藥物(相對多用一些芳香走竄之品)來加以對抗濕邪之侵擾。
起居有常要求勞逸結合
勞與逸是起居生活具有不同性質的兩個方面,勞即勞動,逸即安逸,兩者都是人體的生理需要。人們在生活中必須有勞有逸,既不能過勞,也不能過逸。起居養生要求勞逸有常有節,主張中和適度,勞逸結合。經常合理地從事一些體力勞動,有利于活動筋骨,通暢氣血,強健體魄,增強體質;但勞累過度.可內傷臟腑,成為致病原因。同樣,適當休息也是生命活動的需求。適度安逸,能消除疲勞,調節心身,恢復體力和精力;若過于安逸,同樣可以致病。貪逸無度,氣機郁滯,人體功能活動就會衰退。故起居養生要求勞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