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杰琳
摘要:悲劇作品相對于喜劇作品而言,更能夠體現人類在文學領域所創造的獨特價值。可以說,悲劇作品能反映出人類同自然與外部環境抗爭過程中展示出的一種狀況,揭示出主體同外部世界之間難以調和的對抗,并且結局表現為抗衡失敗。從文學角度來看,悲劇作品著力實現了對主體存在價值的探索,盡管結局以悲劇收場,但實則肯定了主體對抗外部世界的不屈精神。沈從文的《邊城》,便是這樣的一部悲劇作品。
關鍵詞:《邊城》 悲劇情懷 理想社會 現實社會
《邊城》被許多讀者看作是“一部證明人性皆善的著作”。現今,“邊城”儼然已經成為展現湘西人性之美的象征。審視沈從文這部作品能夠看出,作品中出場人物的悲劇結局使得整部作品顯示出一股濃郁的悲情之色。這亦是該部作品的文學價值體現。作為沈從文藝術成就的典范,本部作品引發人的思索,為何老船夫最后悒悒不樂地逝去?為何如溪水一般平靜美好的生活最終會呈現出悲劇的結尾?《邊城》又體現了什么樣的悲劇情懷?
一、理想社會與現實社會的差距
《邊城》這部作品一開篇,便使用大量優美的文字為讀者展現了獨特的湘西風光。可以說,在作品的開始部分,一切都是和美而安詳的,如靜靜流淌的小溪、安然佇立的小塔、老人、少女等。當日頭升起,在岸邊停靠了一夜的小船便開始了一天的擺渡;當日頭西沉,小船便停止了一天的往返。這一切都讓這部作品在開篇奠定了一股看似安穩的基調。不過波瀾與矛盾隨之而來,愛情的無果以及親情的不在,同作品最初所奠定的基調截然不同,進而形成了極其強烈的反差和對比。唯一不變的便是那座寧靜的小塔,其默默地佇立于山腰之上,如同一個守望者,遠遠地為老船夫與翠翠祈福。不過在作品的結尾部分,代表著這種安穩生活狀態的小塔,也隨著暴風驟雨的到來而坍塌。渡船不復存在,老漁夫也隨之逝去。這樣的收尾給人以絕望之感,讓人深感世事無常,好景不常在。
二、悠閑自得與思想禁錮的沖突
《邊城》描寫了茶峒一帶的兩種風俗民情:端午節的龍舟賽,走車路和走馬路的婚戀方式。無論是走車路還是走馬路,都體現了湘西民眾在婚姻問題上的寬容和自由,體現了人們生活與心態上的悠閑自得。然而,是否這悠閑自得就能得到最美麗的愛情?非也。在這部作品中,翠翠的母親因為愛上一個軍人且未婚先孕,于是在生下翠翠后“一面懷了羞愧,一面懷了憐憫”殉情了;喜歡翠翠的天保因為自知不如弟弟,駕船遠行,葬身魚腹;喜歡翠翠的儺送因為愧疚遠走他鄉;喜歡儺送的翠翠孤零零一個人苦苦等待不知歸期的心上人……而這些,都與人們思想上的禁錮有著一定的關聯。
三、善良淳樸與人情冷漠的矛盾
人性,是沈從文一直重于考察的主題。在這部作品之中,作者描繪了一個類似于桃源之地的村落。在這處村落中,人們都是善良淳樸的,每個人都甘于平凡,樂于為他人提供幫助。像文中的老船夫,免費為有需要的過客提供渡船服務;順順作為船總,也沒有為富不仁,對于底層的苦難充滿了同情,當老船夫逝去之后,他包辦了所有的后事。此外,作品中登場的其他人等也表現出人性之美。然而,深入地研究下去,這些出場人物雖然善良淳樸,卻又潛意識中存在對天命的迷信思想和因果報應的認識。所以,他們對于無法解釋的禍患,總把它們與人的言行生硬地聯系起來,認為人的言行悖于常理勢必惹來禍患,于是由猜疑、誤會而產生隔膜與冷漠,甚至最終釀成悲劇。比如天保與儺送兩兄弟都喜歡上了主人公翠翠,而自知唱歌不如弟弟的天保在心灰意冷駕船遠行時出事身亡。因此,兩兄弟的父親船總順順認為,是翠翠間接害死了自己的兒子,便不再同意翠翠做老二儺送的妻子。儺送面臨愛情與金錢時選擇了愛情,卻未能向翠翠更近一步,并只身下了桃源。老船夫被順順父子不自覺的冷漠摧毀了意志,在雷雨之夜雷聲將息時死去。而翠翠最終只能孤零零地守在渡口,等待不知歸期的心上人的歸來。
在《邊城》這部湘西題材的小說中,對人性的贊美與對其簡陋一面的批判構成了小說的人性悲劇。正如李健吾在評論《邊城》時說的:“作者的人物雖說全部良善,本身卻含有悲劇成分。唯其良善,我們才更易于感到悲哀的分量。這種悲哀,不僅僅由于情節的演進,而是來自人物氣質里的。”
四、結語
總體而言,沈從文筆下的《邊城》所展示出的人物的悲慘狀況,既有人為的一面,也有著社會的因素。正如汪曾祺所說的那樣,這部作品總體基調充滿了暖意,不過作者本人的悲劇情懷卻暗藏在作品當中。可以說,這部作品表現出的是充滿著凄婉之情的色彩,最終的悲劇收尾不但讓愛情、生命等這些人類最為珍視的事物被碾壓得粉碎,而且給人以深深的絕望之感,但同時也呈現出一種獨特的破碎美感。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