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瑛 段鵬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高等職業教育日益得到重視。我國的職業教育在幾十年的發展中日漸成熟,但在具體實施過程中,我們需要清醒地認識到,職業教育相關課程體系的構建中還有需要改進的地方。TAFE學院是澳大利亞職業技術與繼續教育學院。本文探究澳大利亞TAFE學院對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的引導作用。
關鍵詞:TAFE模式 課程體系改革 實踐課程校企合作
一、我國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背景
(一)高等職業教育特性的需要
高等職業教育需著重體現“職業”二字,但高職院校課程體系建設中,部分課程設置仍延續本科院校的教學內容和模式,理論課程多于實踐類課程,且課程體系設置基本上可以歸為“專業設置一課程設置—課堂教學一輸出人才”的固定模式。這種教學模式容易出現的問題是學生將在學校學到的理論知識轉換為實踐操作的難度較大,學校人才培養的力度遠滯后于我國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因此,有效優化高等職業教育模式勢在必行。
(二)行業企業對于人才培養的要求
通過對企業的調查問卷顯示,企業最關心應聘者的技能操作能力和有無主動學習的意識,即企業希望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較強實踐能力的高級應用型人才。以目前我國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整體情況來看,很難達到企業的標準,這就需要完善現有的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為培養合格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高等職業院校課程體系改革思路
(一)充分發揮行業和企業在課程設置和課程考評中的重要作用
行業參與課程設置和課程評價是TAFE學院的特色。行業專家長期接觸行業中最前沿的動態,將最新知識和技能開發成課程,制訂課程標準和課程評價。教師根據此標準制訂教學任務,所培養的學生才是最適合行業要求的。
(二)職業教育課程要與職業資格證書緊密結合
TAFE學院重視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行業根據培訓要求設置的課程與職業資格證書的要求鏈接密切,完成相應的職業教育課程和考試就可獲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而我國現在的職業資格證書獲得的一個誤區是,課程設置內容與職業資格證書的測試不同步,學生在完成課程的學習之后想拿到職業資格證書需要單獨培訓,導致學生突擊性的考試并沒有培養出真正的行業所需技能。所以,我國高等職業教育應該在課程設置環節與國家認證職業資格證書考核項目達到合理銜接,并根據行業標準來安排課程,真正培養學生的就業技能。
(三)注重實踐類課程的開設,增加校企合作力度
TAFE學院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課程的設置上重點突出培訓功能,在課程的設置上注重實踐性課程的加入。我國高職院校在開設實踐性課程的過程中,想要使課程設置能夠反映行業企業的要求,最佳途徑就是加強校企合作力度,產學合作。一方面學生可以進入企業實習,另一方面企業也可進入學校建立實訓基地,這些都是實踐類課程的重要條件。學校課程的開設也要著重于符合企業和行業發展,以求達到理論實踐相互貫通,可持續發展。
(四)漸進式教學
TAFE學院課程的制訂延續了知識本位一能力本位一就業本位三個階段,知識本位是能力本位的基礎,能力本位的引入是講行業標準內化為教育目標,教育與培訓的最終目標是就業,就業本位是能力本位的必然。TAFE學院以知識本位為基礎,以滿足學生發展為起點,培養學生適合企業發展的技能,進入工作崗位后很快適應企業要求,受到了企業的一致好評。
(五)推行“崗—課—證”三維一體的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的構建對于提升高職教育教學水平和學生專業技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我國高職課程體系明顯區別于本科教學。近些年來,國內大部分職業院校積極試點改革教學體系,不斷向職業教育發展較為成熟的德國、英國等學習,但大多是一味照搬國外優秀的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并沒有認真思考如何才能進行本土化改革。通過對TAFE學院的課程體系和教學模式等精華部分的研究,“崗一課一證”三維一體是最為適合我國職業教育課程體系的,“崗”即工作崗位,課程的設置以崗位為基準;“課”即專業課程,需要結合崗位設置符合專業需求的課程;“證”即資格證書,資格證書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敲門磚,課程目標的設定要與資格證書相吻合,減輕學生就業壓力。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