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闡述了工具理性的概念和工具理性帶來的影響,特別是工具理性帶來的直接后果——人的異化,指出了馬克思關于異化的四個層次的理解,并對人的異化及其消解給出了馬克思主義的理解。
關鍵詞:工具理性 人異化
一、工具主義理性及其影響
當代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將“合理性(rationality)”概念分為價值(合)理性和工具(合)理性。所謂的“價值理性”,是指行為主體注重行為本身所能代表的價值,即主體行為本身是否合乎自身的價值追求。它關懷人性的世界,所關注的是從特定的價值理念的角度來看行為的合理性。“工具理性”講的是追求功利的思想動機所驅使著人的行為,而達成預期目的需要行動借助理性,行動者應漠視人的精神價值以及情感,以實現效果最大化。雖然中國引進工具理性這個概念的時間不長,但是工具理性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卻非常深刻。
在現代社會中,工具主義理性的概念已經提到了新的高度,人類在追求日益增長的物質需求的過程中,更多關注的是人對外在物的占有和征服,忽視甚至無視人的精神需求與人的終極追求。“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會使人們的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更多地定位在物質財富上,逐漸演變成了“物本”觀念。以物質作為衡量一切事物的尺度,對于人的存在定位同樣以物的角度來確定,生存的目的、生存的價值都建立在物的標準之下。所以,工具理性加之資本的力量,使人與人的世界與人的本真在日漸分離。在現代社會中,人的本真也消失了,產生異化,以致離開人的世界。因此,工具理性的泛濫是現代社會人的異化的主要根源。
二、人的“異化”及其消解
“異化”一詞源自拉丁文,有轉讓、疏遠、脫離等含義。關于“異化”的概念及實質的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盧梭、霍布斯的社會契約論。在那里,異化被明確規(guī)定為一種損害個人權利的否定活動,即指權利的放棄或轉讓。馬克思和恩格斯在探討勞動的一般性的基礎上,研究了勞動的歷史地位發(fā)生了變化的性質——異化勞動,產生消極的效果,即造成人的異化。也就是說,勞動使人在對象化的活動中成其為人,而異化勞動則使人成為異化的人。馬克思從四個層次揭示異化勞動的內涵:首先,是物的異化,即勞動產品對勞動者的異化。馬克思認為“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即勞動產品,作為異己的東西,作為不依賴于生產者的力量,是同勞動對立的”。其次,是勞動活動對勞動者的異化,也被稱作人的自我異化的結果。因為“異化勞動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生產對象,也就從人那里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即他的現實的,類的對象性,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yōu)點變成缺點……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活的手段”。再次,是人同自己的“類本質”異化。“自由自覺的存在”是人的類特性,然而“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最后,揭示異化勞動的是人同人的異化。“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
可見,本來應發(fā)展人、豐富人的勞動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走向了它的反面,產生了相反的結果,即人的異化,人與人的關系的異化。這種異化會使人的社會關系轉化為物的社會關系,人的能力轉化為物的能力,從而造成人的現實狀況與人的本質的矛盾,造成人的單面和畸形,造成社會的單面和畸形,最終是對人本理念的踐踏,對人存在價值的否定,對人存在意義的背叛,人不再是作為人而存在。
從中國社會的現實來看,由工具理性導致的人的異化,隨處可見。僅從2016年平安夜首播的綜藝節(jié)目《中國式相親》中就可以看出,家長上來不是了解孩子的性情如何、愛好是什么,而是將車、房、學歷、年齡作為關心的重點。仔細想想,在婚戀相親市場中,個人被弱化為一個商品符號,其價值體現為外在的財產、相貌、年齡、生育能力、工作、戶口、住房等諸多條件。追根溯源,“中國式相親”產生的根本原因是工具主義理性的誘惑和人的“異化”驅動。工具主義理性膨脹了人的“物欲”,使人的個性和豐富性被抹殺,失去了作為人的意義,以致陷入“物囚”的狀態(tài)。人類以工具理性運思人的問題,就會將人與人的關系視為物的關系,只看到“在者”,遮蔽了人的本質,導致人的“異化”不斷加深。
如何消解人的異化?對于這個問題的追問,我們可以得到這樣一種解答,即馬克思主義的“自由人聯(lián)合體”的共產主義。這種社會形態(tài)建立在生產力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極大豐富的基礎上,人與自然之間、人與社會之間、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能夠真正得到解決,使人獲得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和精神財富,鏟除了人的異化的根源,
“把人的世界和人的關系還給人自己”,使人性的更高層次復歸。
(作者簡介:胡楠,女,遼寧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專業(yè)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
(責任編輯 劉冬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