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對傳統文化大院的存在形式、過程及影響的實例分析,展示了兩種不同形式的文化大院:家族式文化大院和群體式文化大院。不論哪種形式的文化大院,它的存在都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為基礎,以族群意識為前提,以親情和諧為根基,弘揚傳統美德,傳播歷史文化。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更新,這種文化大院有了一定的局限性,最終消亡,成為古老的歷史文化遺產。
關鍵詞:時代性 傳統美德 族群意識
隨著社會的進步以及人們思想觀念的提高,大院文化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我們也只能通過書籍、電影或電視劇等途徑,去感受諸如《紅樓夢》中的四大家族,《家》《春》《秋》中的大家族生活以及《醒世姻緣傳》中晁源的家族群體。大院文化有多種形式,它的衍生和消亡,受著時代環境和社會制度的制約,同時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下面我們就對傳統的大院文化試作剖析。
一、大院文化的兩種形式
大院文化分為家族式大院文化和群體式大院文化。例如《哈達山口述文化》中所描寫的“消失已久的河南大院”和“古村落熱鬧的大雜院”,就分別代表了家族式大院文化和群體式大院文化這兩種形式。“古村落熱鬧的大雜院”類似于電視劇《野鴨子》中娜娜在林城所住的那個環形土樓。那是幾戶或幾十戶不同姓氏的人家共同居住在一個院子里的生活群體。而“消失已久的河南大院”和“東酒鋪老宅與滿族文化”中的東酒鋪和西酒鋪所描寫的,則是類似于《紅樓夢》中的“榮國府”和“寧國府”式的家族大院。
二、從哈達山下兩個大院的解體看大院文化的時代性
后葦子溝的河南大院,剛開始時,自烏拉胡之后的第八代富爾松阿為河南大院的首領。富爾松阿的叔父是烏沙,烏沙官居巴圖魯花翎頭等侍衛。而到富爾松阿的兩個兒子貴林和永林便分解為東院和西院,東院是永林,西院是貴林。
西院貴林的兩個兒子都是“五品蘭翎”,其中毓恒為咨部委官,慶恒為筆帖式委章京。等到第三代又出了三位名人,即慶恒的三個兒子維翰、勝魁和多魁。其中維翰為永吉縣警佐,相當于偽警察署副署長。多魁為永吉縣警尉,相當于偽警察署的普通警官。而三兄弟中的勝魁考入了哈爾濱工業大學,畢業后成為俄語翻譯。由于受蘇俄的影響,成為了中共黨員。到了西院的第四代族群便開始衰落,就是后葦子溝老輩人所說的“分崩離析…‘生死逃亡”,就剩下一位“八大寡婦”守著一大堆閑房子,靠招房戶吃租金維持生活。到了第五代,整個西院的人就都不在后葦子溝了。
東院的永林三代單傳,到了榮魁這輩便有了六個兒子。榮魁是后葦子溝很有名氣的人物,是位“領催”,人稱“榮大瞻爺”。雖然官不大,但名望挺高。可是他的六個兒子卻沒給他爭臉,只要聽一聽他們的綽號便可見一斑。老大叫“大嘞嘞”,這“嘞嘞”是滿族語,就是嘴碎、愛說;老二眼睛不好,叫二層眼兒;老三懶得要命,啥也不管,人送外號“三不管”;老四辦事說話不算數,人稱“四不算”;老五頭腦靈活,又奸又詐,人稱“五小鬼”;而這老六是嘴黑、手黑、辦事也黑,人稱“六閻王”。這樣七扭八歪的哥六個如何能守在一個大院里!就這樣,東院也在第五代開始就各奔東西了。解放時,河南大院的東院還保留著一座前出廊檐后出廈的青磚瓦房,后來拆除賣給了吉林市二0一廠了。
由于都是承襲祖上的釀酒行業,故此東院和西院分別被稱為東酒鋪和西酒鋪。西酒鋪連續三代單傳,到關騰安這輩兒便斷了香火,只留下一個東西酒鋪同族中的大姑奶奶。經人撮合招來了南邊吳家油坊的三大少爺吳鴻章作為養老女婿。這時東酒鋪的同族人等秘密計議,不能讓西酒鋪的家業落入外姓人之手。便攛掇西酒鋪的關勝安從東酒鋪關成安的三個兒子中過繼一個給他接續門戶。于是原來東院的關授軒便成了西酒鋪的傳承人。等到滿洲國的末期,東酒鋪關成安的次子關墅軒移居奉天行醫,接著這位西酒鋪的過子也隨其哥哥去了奉天。然后將西酒鋪的房子賣給了老船廠一個木器社的老板,至此,西酒鋪便銷聲匿跡了。
三、傳統大院的文化內涵
不論是家族式大院還是群體式大雜院,它的存在都要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中的“和為貴”作為基礎。其中的家族式大院更要以族群意識為前提,以親情、和諧為根基。一旦族群意識被排擠,親情便隨之而淡薄。離開了族群意識,離開了親情,那相互之間的和諧也就不復存在了。于是,就必然導致家族式大院的土崩瓦解。
作為雜姓混居的大雜院,則更要以“和”字當先,“忍”字為貴。因為不同姓氏的人家住到一個院子里,往往都是出于生活所迫,那么就需要一種相互間的理解和大度。這種理解和大度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體現。
家族式大院的文化內涵主要體現在族群意識上。同族兄弟間的團結,妯娌間的和睦是構成大院文化的主體。中國傳統的大院文化是許多西方國家所不具備的,是世界東方文明中獨有的一種形式。
(作者簡介:郜玉霞,女,本科,長春市九臺區文化館,副研究館員)
(責任編輯 象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