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樹沖
何江的故事與一只蜘蛛有關。
那是他讀初中時,一只蜘蛛咬傷了他。母親在他的手上纏上棉花。噴上白酒,再將一雙筷子塞進他的嘴巴,然后點起火。疼痛讓他想喊,嘴里的筷子卻讓他發不出聲,他只能強忍痛楚,等待火苗熄滅。
形如酷刑的這段往事并不是母親對他的懲罰。而是農村的一種醫療手段。當幾十年后,何江站在哈佛大學的畢業典禮上,仍忍不住回憶這段往事,以此說明在現代科學技術未能普及的地方,多么需要知識的滋養和人才的回歸。
這是他的理想,未來致力要走的路。
何江是湖南寧鄉人,以優異成績考入哈佛大學。畢業時,他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登上哈佛畢業典禮講臺——這是哈佛大學給予畢業生的最高榮譽。他也成為“哈佛大學歷史上第一位登上畢業典禮講臺的中國學生”?,F在的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后,并于2017年入圍“福布斯醫療健康領域30位30歲以下領軍人物名單”。
作為一名普通的農家子弟。何江是如何成長為一名世界型科學精英的呢?讓我們一起來聆聽他的故事。
農家孩子“自有黃金屋”
何江的童年是在湖南寧鄉縣南田坪鄉停鐘村度過的。他的父母是農民,卻非常重視學業。他們本著“不能讓兒子成為留守兒童”的想法,堅守在農村。雖然相比在外掙錢的人家來說,他們家的條件要差一些,但是父親告訴何江,“書中自有黃金屋”。何江記得。父親不管一天的勞作有多累,晚上都會堅持給他講睡前故事。
因為父親的熏陶,何江從小便養成愛讀書的習慣。母親不識字,卻也好學,總是要何江給她講書本上的故事。講得多了,何江對自己所講的知識不僅了解透徹,而且生出很多創新想法。很多年后,何江才知道,母親的好學。實際上也是一種教育方式。不僅對他是一種言傳身教。也給他內心種上好學與愛思考的種子。
善于彌補缺點
考上寧鄉一中,對何江來說,便是好學的回報。當然,也是新的起點與挑戰。
他發現自己的英文水平與城里的學生相差甚遠,便買來全英文版的《亂世佳人》,利用業余時間細細啃,不懂的地方作標記,加上注釋,曾創下九天記憶3000個英文單詞的驚人紀錄。等一本書翻得卷了邊。書頁上密密麻麻的注釋形如一排排雨后的螞蟻時,他發現,自己的英文水平有了突飛猛進的長進。
“他特別勤奮上進。發現缺點。就會下力氣彌補。”高中老師如此評價他。
他覺得自己的古文功底薄弱,就買來《古文觀止》《古代漢語詞典》進行閱讀拓展。到后來,他居然能夠把整本《古文觀止》給背下來。他還積極參加學校的辯論賽,以提高自己的辯論能力。哈佛大學畢業典禮上,那自信的談吐和邏輯清晰的演講,便是高中打下的基礎。
目標明確
高考填報志愿時,何江填的是中國科技大學。父母問他緣由,他說:“清華大學是培養工程師的搖籃,中國科技大學則是培養科學家的搖籃?!?/p>
想成為科學家,或許是童年時父親對他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時,就悄悄埋下的種子。
讀大一時。他告訴父母,將來想去哈佛大學留學。父親當即就笑他“吹牛”。何江跑去老師那里打聽。得知申請哈佛需要成績第一名。思想品德也要好,便鉚著勁朝這個方向努力。大三那年,何江終于考了第一名。隨后獲得科大本科生的最高榮譽——郭沫若獎學金。在學校導師和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潘宗光先生的推薦下,他順利申請到哈佛大學生物系的博士學位,并獲得全額獎學金。
中國學子也需要發聲
哈佛大學畢業演講申請者通常是文科生,但何江是個理科生。且每年只有極少數學生敢申請畢業典禮的演講,而中國學生在此方面的紀錄為零。何江起初也有顧慮。但是“想讓世界聽聽中國學子的聲音”這個想法戰勝了他的猶豫。
申請演講需要通過三輪測試。每一輪都很嚴格。何江憑借新穎的主題、自信的談吐、大方的舉止,征服了選拔官挑剔的目光。
“教育能夠改變一個人的生活軌跡,把一個人從一個世界帶到另一個世界。我希望我的成長經歷,能給那些還在路上的農村學生一點鼓勵。讓他們看到堅持的希望?!焙谓f。
每一個了解其故事的人都知道,這是一個農家孩子的奮斗感言。
他當初肯定沒料到,母親那次充滿原始意味的醫療方式。會成為促進他努力追求科學技術的一粒火種。他從中國偏僻的鄉村走來,站上精英云集的國際化講臺,讓世界聆聽中國學子的思想與抱負。那一刻,世界都在為他點贊。
鏈接
蜘蛛咬傷軼事(片段)
在我讀初中時,有一次,一只毒蜘蛛咬傷了我的右手。我問我媽媽該怎么處理——她并沒有帶我去看醫生,而是決定用火療的方法治療我的傷口。
她在我的手上包了好幾層棉花,將白酒噴在棉花上,在我的嘴里放了一雙筷子,然后打火點燃了棉花。熱量逐漸滲透棉花,開始炙烤我的右手。灼燒的疼痛讓我忍不住想喊叫,可嘴里的筷子讓我發不出聲。我只能看著我的手被火燒著,一分鐘,兩分鐘,直到媽媽熄滅了火苗。
盡管我們人類已經在科研上有了無數的建樹,在怎樣把這些前沿的科學研究帶到世界最需要它們的地區這件事情上,我們有時做得不盡如人意……決定將這些知識傳遞到我的村莊時,我的心里第一次有了一種作為未來科學家的使命感。但這種使命感不只停留在知識層面,它也是我個人道德發展的重要轉折點,我自我理解的作為國際社會一員的責任感。
(摘自何江在哈佛大學2016年畢業典禮上的演講)
專家和媒體對何江的評價
何江是個十分出色,很有能力,也很刻苦的學生。最重要的是他很有勇氣,是一個無懼無畏的年輕人。他從不畏懼困難,敢于創新,敢于突破自己。我讓他考慮新領域時,他從不會因為對新領域的不了解而害怕,總是很勇敢,也很高興地接受挑戰。
——著名華人女科學家莊小威
以一個理科生的角度,反思科技知識和技術在社會上不均衡的分布狀態,以及如何將自己研究的科學技術,更廣泛地傳遞到世界的不同地方。
——新華網
(責任編校/宋清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