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正陽
毫無疑問,秦穆公是有雄心甚至是野心的。
這仿佛是一個笑話。秦建國最晚,爵位低,領土虛;出身卑微,地理偏僻,文化落后。這樣的國家想要稱霸,豈非畫餅充饑?
當然不是。與國力不強相應的是潛力不小。周王所授予的領土雖然是戎狄盤踞的空頭支票,卻也是辟地千里的合法證明;雖然地近蠻荒、文化落后,卻培養了剽悍的民風,善戰的品格。更何況,化外之邦的標簽,正好可以成為一張突破禮樂束縛的通行證,一份可以為所欲為的特許書。
這簡直像極了楚國。楚,以子爵之名,處蠻荒之地,逐步掌控資源,掃滅諸國,雄踞江漢,問鼎中原。同時更打出了"我蠻夷也"的旗號,拒絕入貢,僭號稱王,成了惟一一個周朝八百年間大放異彩的諸侯國?;钌陌駱恿⒃谇邦^,秦國何愁不能富強?
事實上,秦人不僅全面借鑒楚國的發展經驗,還積極反思楚國的劣勢:其之所以陷入重重阻力,關鍵在于不能取得中原諸國的認同,反而使他們感到威脅,以致讓齊桓公遏楚攘夷的政策一呼百應,自己卻四面受敵。何況楚國周邊是江漢諸姬這樣的蕞爾小邦,確實需要"我蠻夷也"這樣簡單粗暴的理由來滅人國;而秦人的鄰居是強大的晉國,"化外之邦"這張通行證撞上了一個強硬的保安,照樣進不了中原這間金碧輝煌的大殿。簡言之,對楚國而言,"蠻夷"的標簽讓他能突破規矩,周邊是小國讓他敢突破規矩,這是楚國發展的兩個必要條件,但中原諸侯的聯合抵制則是前者帶來的副作用。對秦而言,既不具備后者,又不想吞前者的惡果,就只能適時改變自己戎狄的身份。
因此,秦國的中心工作是文化建設,總目標是融入華夏民族,具體方法是結交晉國。
與此同時,齊桓公式"和平崛起、大國擔當"的稱霸路線紅遍四海,更為秦國的發展明確了方向:在不斷增強自身實力的同時,努力結交中原諸侯,積極參加國際事務管理,樹立良好的國際形象,爭取廣泛的國際認同。
秉著這一思路,秦穆公與晉通婚,結秦晉之好;三定晉亂,穩晉國秩序;不計前嫌、賑濟饑荒,展現人道主義關懷;出兵勤王、聯盟扼楚,捍衛華夏民族尊嚴……直到燭之武退秦師之前,秦穆公一直在走這條路,并且取得了顯著的成效:秦國延攬了大批優秀人才,加入了代表華夏的晉國陣營并成為重要一員,顯著擴大了秦國的國際影響力。
然而,燭之武的一番話幾乎把這一切通通燒成灰燼,秦穆公不寒而栗。"鄰之厚,君之薄也。"七個大字瞬間摧毀了秦國的道路自信。
是的,秦穆公錯了。
他以為三定晉亂可以鞏固秦晉之好,甚至逐步操縱晉國政局,結果晉惠公背約,晉懷公叛逃;他以為以德報怨可以提升國際形象,結果惠、懷正面抵抗,將兩國引入戰爭的泥潭,晉文公則彎道超車,瞬間實現國家富強成為諸侯領袖;他以為秦晉聯盟是進入中原的入場券,沒想到晉文公婉拒秦國勤王在先,利用秦國遏楚在后,現在穩住秦國、保全后院、向東擴張,誰能保證將來不會翻過臉來"肆其西封",侵略秦國的土地?即使不會,秦要東擴,又焉能"越國以鄙遠";晉要霸權,又怎會拱手而讓人?
此時此刻,燭之武看得清清楚楚,秦穆公也如夢方醒:自己全力推進的秦晉聯盟終會在國家利益面前土崩瓦解,自己一手扶持的晉國已然是追夢路上的南墻,自己苦心經營三十年的道路只撈到了虛晃的豐收,卻增添了無窮的阻力。
于是,秦穆公變了,變得任性,變得張狂。因為任性,他班師戍鄭;因為張狂,他出師伐鄭。前者被晉國視為挑釁,后者則被視為侮辱。結果是眾所周知,崤之戰,秦國"匹馬只輪不得返也"。秦晉聯盟完全破裂。盡管后來拜賜王官、封尸崤函,看似一雪前恥,實則不是屢戰屢敗,就是面子工程,晉國沒有實質損失,秦國卻賠掉了三十年的老本。
于是大家都說,秦穆公利令智昏;黃樸民教授則直稱他"有雄才而無大略",并認為鞏固聯盟,伺機而動才是正道。
這當然是正確的,也是高明的。但秦穆公貿然出擊,除利令智昏之外,恐怕另有原因。比如急功近利。伺機而動固然可行可靠,但也頗虛了一些。萬一機會等不到呢?萬一晉國先捅秦國一刀呢?更何況秦穆公已是垂暮之年,實在不希望拼搏了一生仍只是個西陲大國,連中原霸主的邊都看不到。
然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這是秦穆公對秦晉聯盟的徹底絕望與根本否定。他認為聯盟對晉國百利而無一弊,晉應適當讓步來維系聯盟,比如晉文公就在秦背棄盟約、撤軍戍鄭之后拒絕了子犯伐秦的建議。然而,一則秦國玩笑開得過分,二則晉襄公君臣也意氣用事,最終導致了秦晉反目。
另外,時代變了,秦穆公也要"與時俱進"。之前霸主意味著責任,現在更多的是權力;戰爭越來越頻繁,越來越管用,秦穆公也越來越尚武。因此,崤之戰不僅反映了秦穆公個人棄德修武的重大轉變,更標志著這個時代已無可避免地滑向戰爭的深淵,而且是殘酷的殲滅戰。
但無論是貪婪、急躁,還是否定聯盟、順應時代,都無法成為開脫的理由。秦穆公變鄰國為霸主在先,變霸主為仇讎在后,前者成了南墻,后者賠了老本,與稱霸的夢想完全背道而馳,可謂是地道的緣木求魚了。
那么接下來怎么辦?秦晉兩國都明智地選擇了擱置爭議,讓時間愈合創口。晉國堅壁清野"不抵抗",除了擔心哀兵必勝之外,也是給秦國一個臺階;秦國則借驢下坡,崤谷封尸之后號稱已經一雪前恥,從此不再與晉國計較,轉而向西開疆拓土,獲得了辟地千里的巨大成功,周王賜胙,秦國成了真正意義上的西戎霸主。雖然離夢想依舊遙遠,但秦國避免了一蹶不振,最終滿血復活。
可惜,秦穆公死前又開始自掘墳墓:讓賢人殉葬。剛剛恢復元氣的秦國又一次遭到重大打擊。
次年,秦晉再次大打出手,秦國大敗。秦晉聯盟徹底決裂,秦國投向楚國陣營,重新成為了蠻夷的一員。
縱觀秦穆公的一生,他提升國力,稱霸西戎,確立了秦國無可動搖的大國地位,可謂此心無愧,此生不枉也。但是,他誤判形勢,扶持晉國,親手筑造了東征路上的障礙;與晉國翻臉,用賢臣殉葬,削弱了自身的實力,且毀掉了數十年心血建立起來的文化認同與身份認同,失去了發展的潛力??偠灾?,秦穆公用了四十年基本完成了楚國四百年的工作,卻在之后數年與他的霸主夢漸行漸遠。
更重要的是,秦穆公從修德到振兵的轉變折射出一個禮崩樂壞的大亂世已不可阻擋地出現了,齊桓公與管仲半個世紀的努力近乎灰飛煙滅。真正意義上的霸主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