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丹說:“所謂大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們用最近的眼睛去看別人見過的東西,在別人司空見慣的東西上發現出美來。”我在創作經歷中從彎路上徘徊了很久,才領會了這一句話的含義。
我這個人很笨,經歷簡單而平凡,所以只有多學習、多干活,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歷練自我,增強自身學識本領。三十年的雕玉過程也是感悟和自我完善的過程。前幾年入行,只雕些傳統的佛道、關公和壽星一類,簡直算是“混飯”吃。近年來隨著藝術品市場行情不好的壓力和自己的視野開闊,發現并不是行情不好,而是自己所知道的太少了,于是我像采摘山花一樣從自然界中摘取美麗的花朵。
生活中的每一個人本來都在按照自己的方式在活動,或者喜怒哀樂,或閑逸勞作。我渴望看到他們在毫無修飾自然而然的生命狀態中流露出美的東西,我有晨練的習慣,每天早上到公園跑步,在路上總是不經意發現各種各樣的人,一個眼神,一種體態,無時不刻在傳遞著一種信息。我逐漸在生活中確認出屬于最真實的美,并想盡辦法地把體現這種美的形象素材拿回來,在此基本點上逐漸完善了我由生活而雕玉的創作程序。
一件好的玉雕作品是“我”與“玉”相結合的產物,既不全是創作者自己,也不全是玉的本身。就像嬰兒,既不全是父體,也不是母體。而是由父母生命結晶出的另一個獨立的生命。有時一個從身邊走過的人,偶然出現的動態使我心頭為之一震。這是造型與我相撞的一團電火花——使我產生及時捕捉住這一現即逝的動態和沖動。
曾經有一件生活小事意外的啟示了我:家里來了貴客,我告訴他,我做的糖醋鯉魚好吃,今天要請他嘗嘗我的手藝。就到街上去買魚,可跑了幾家魚店都沒有買到上好的魚。正當我面對普通的魚作難的時候,滿街的羊肉嫩雞和新鮮蔬菜卻使我改變了主意,根據眼下的材料,重新設計了一桌豐盛的家宴。我由此想到創作與生活。正如食譜與采購,要么先設計再去找材料,要么先看材料再設計。但經驗告訴我,前者想起來很合情理,實際上卻常常行不通。后者卻給我極大的靈活性,它的優勢在于生活的資源無比豐富和生動,并能充分利用我從生活中采集的原始材料。
我在杭州看展覽時,常常遇到兩種情況。有一些作品看上去很完整構圖、做工、用色、各方面幾乎找不出什么毛病,但是不感人,看完之后也就忘掉了。另一些作品看上去并不一定很完整,甚至在某方面還能挑出毛病來,但它很感人,看完之后久久不能忘懷。正如羅丹在評價加里埃的作品時說的“在每次展覽會里,大部分的畫不過是畫而已,至于其他畫幅,在別人的作品之中,好像開向生命的窗子。”我經過長時間的思考,發現一件作品的命運關鍵不是構圖,不是做工,也不是形象,而是一個凌駕于所有雕刻因素之上的一個無形的東西,這個看不見摸不著,卻能感覺到的是什么?確實很難用語言說清楚,趕緊有點像老人們口中所說的“魂”,沒有具體的大腦、骨骼、皮膚。一個人一旦“魂”不附體,就只是一具僵尸。只有當“魂”附到人的肌體上,才會動,會哭,會笑,會說話,才是一個活生生的人。所以一件作品的關鍵在于“魂”。
找到一件作品的魂之后,我們怎樣圍繞這個雕出我們的“玉魂”來,用什么形式來體現,這中間有一個內容和形式協調統一的關系問題。一件好作品的內容和形式總是協調平衡的,一旦這種平衡關系失調,就很難達到作者預期的效果。如果我們把生活中生動感人的形象通過恰到好處的于表現給觀眾,讓別人也被這種造型深深打動的話,那么我認為這件作品是成功的。
完美的造型是看不見造型,它已因它所表現的內容融化成一個完整的東西了。就像鋁合金一樣,你很難把它里面各種成分區分出來。但如果這種內容和形式比例失調,作者再花多的功夫到做工上,讓觀眾看不到那感人的形象,那么我認為是一件失敗的作品。
大千世界,氣象萬千,大家的藝術創作路子也應該是多種多樣豐富多彩的,但對于每一個具體的雕玉人來說不可能也不必要把所有的都表現出來,一個人的長處往往只在某方面。區別在于有的人范圍大些,有的人范圍小些。這跟個人的素養,才氣,個性,知識修養和藝術趣味有關。只要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特點和愛好選其中一個側面甚至一個小的方面去深深挖掘充分地表現這就很不容易了。
生活是美好的,但也有丑陋的一面。我喜歡生活中美好的東西,這在我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讓人一看能一目了然,通俗易懂。我喜歡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我渴望我的作品,也能像他們的作品那樣用最樸實、最自然的語言傳達我對生活的真實感受,這是我的目標。
在這個目標指揮下,我必須腳踏實地,從我生活的中原大地出發,在我堅持了三十年的道路上往前看,有一段話對我有很大的啟示:
悠悠的過去只是一片漆黑的天空,我們所以還能認識出來這漆黑的天空者,全賴思想家和藝術家所散布的幾點星光。朋友,讓我們珍重這幾點星光!讓我們也努力散布幾點星光去照耀那和過去一般漆黑的未來!(朱光潛《談美》)
在對這段話的反復品讀中,我更加清晰了自身的藝術使命。國家工藝美術館把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塊完整的東海水晶原礦交給我們創作地藏菩薩時,面對這塊天地間億萬年的精華,我被它深深地教育了,那就是天地為良師,開啟萬物的鑰匙,尋求美的本真。經過師徒三代無數個草稿、討論、推翻、修改,最終形成了合乎法度的一個設計。一個工藝美術史上前所未見的大型水晶地藏菩薩像,在經歷了五年多的設計、雕塑、刻字、打磨之后,將會在不久的將來陳列在國家工藝美術館的殿堂,供世人瞻仰。
也許未來的人們在我們今天創作的藝術品面前,會追憶一個時代的歷程,那些不被時光掩埋的美和善,那些豐富了人們日常審美和情趣的裝飾,那些傳承了古老中華智慧的物質載體,會打上創作者的烙印,長久帶著創作者的個性,傳遞著創作者對于生命過程的思索,對文化功能的實踐。
這真的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我們拼盡全力,專注一生。
雕出自己的“玉魂”,期待用作品來發聲。
作者簡介:王東光,男,1972年生,河南鎮平人,現任河南省應汶玉文化研究院副總設計師。高級工藝美術師,河南省工藝美術大師,中國玉石雕刻大師,天工獎評委,非遺傳承人。從事玉石雕刻三十年,酷愛玉石雕刻,擅長多種玉石創作,對造型藝術有著極高的悟性和理解能力。2011年榮獲天工杯金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