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慶云
摘要:隨著現代化信息時代的到來,多媒體軟件工具已經成為初中課堂上的必備教學設備。多媒體軟件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還可以豐富教師的教學手段,使得學習過程變得更加生動、愉悅。在初中語文的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整個語文教學過程中的難點和重點,為了提高初中生的整體語文成績,將多媒體切實地融入閱讀教學并進行合理利用是目前語文教學者的重要任務。
關鍵詞:多媒體;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閱讀是語文中的精髓部分,為了更好地提高學生的知識文化水平,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是必要的。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提出,初中語文閱讀改革的力度在不斷加大,教師也越來越注重閱讀教學方式的靈活性和層次性。將多媒體運用于初中閱讀教學中能夠幫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動態信息,讓學生通過不同感官感受閱讀的魅力,為學生構建一個多姿多彩的課堂學習環境[1]。
一、在閱讀材料的引入時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的探索欲望
對于初中生而言,他們對一切新穎獨特的事物都充滿著好奇,好奇心就是促使他們進行學習實踐的真正動力和源泉。將多媒體運用于初中語文閱讀中能夠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徹底滿足,能夠讓他們在探索未知的過程中產生對閱讀的巨大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口技》這篇課文時,大部分學生對口技的了解很少,甚至其中部分學生完全不能理解口技的真正含義。這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軟件為學生播放和口技有關的小視頻,幫助學生了解這種獨特、復雜的藝術。在學生親身體會后,他們會對文章中的具體內容更感興趣,他們在閱讀時也會更加認真地研究語句的細節,這樣學生的學習效率就會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利用多媒體激發學生的興趣時,教師要注重遵循學生的發展規律和認知水平,要巧妙地在多媒體資源中融入初中生的興趣愛好。
二、能夠幫助學生簡化閱讀難點,從而促使學生更快地抓住閱讀重點
學生對事物的認知都是從感官的知覺開始并不斷深入的,因此,在初中閱讀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各種手段觸動學生的感知,幫助學生實現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的轉換。學生在閱讀的學習過程中會遇到很多疑點和難點,這些知識大部分都是因為其過于抽象、復雜或者是其認知需要結合親身實踐,所以解決這一問題的重要舉措就是要將生命力導入這些內容中,這樣學生就能通過其動態形式簡化這些知識的結構和內容。例如,在學習《蘇州園林》時,很多學生都會因為他們根本沒有去過而不能理解園林的結構和布景,但是如果將蘇州園林的內部結構和花草樹木通過圖片和影片進行展示,學生就能更深刻地感受蘇州園林的魅力和藝術價值。除此之外,利用多媒體軟件輔助閱讀教學能夠激發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能夠讓學生形成獨立思考、謹慎仔細的良好學習習慣。
三、進一步深化學生的情感體驗,強化學生閱讀理解能力
閱讀教學不僅是學生的學習難點,其對教師的專業素質要求也高。有些教師由于其語言不標準、表達不到位而模糊學生的知識理解,降低學生的學習效率。但是,多媒體的運用就能將正確規范的語言和明確清晰的句意傳達給學生,這就能夠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一直保持對文章清晰的理解,這樣學生就會更容易和作者產生情感的共鳴。
四、多媒體的運用能夠優化教學手段,減少教師的備課時間
在傳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在進行閱讀講解之前都要對相關的資料進行查找和整理,這大大浪費了教師的時間。但是,利用多媒體呈現閱讀資料時,教師就可以節約書寫和翻閱書籍資料的時間,他們可以在更短的時間內為學生提供更有用的資源和更高質量的教學[2]。除此之外,閱讀部分的講解往往會占用很多課堂時間,這會造成教師在教學時因為時間太趕從而簡單講解,這不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但是,將多媒體與閱讀教學進行結合能夠幫助其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能夠提高學生的休閑時間利用率,從而提高學習效率。
五、對學生復習、鞏固閱讀知識創造了來源和途徑
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設計復習課件,幫助學生整理閱讀的重點內容和考試內容,從而為學生帶來更多復習的途徑。除此之外,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復習能夠更好地將圖文、聲音和形象進行結合,能夠讓知識點變得更加生動形象,激發學生的聯想思維,從而幫助學生記憶和理解,讓學生在復習時能夠更清晰地回憶課堂上的內容。
六、總結
總而言之,在多媒體信息技術的刺激下,初中語文閱讀的形式變得更加多變,課堂教學的內容也更加具有時代因素和創新因素。所以,教師要將不斷學習多媒體技術的操作和運用,要熟悉信息處理和信息交換的內容,為學生設計更高質量的課件[3]。同時,教師還要注重利用多媒體軟件將閱讀的相關信息和知識串聯和整合,發揮其信息共享的作用,同時還要為學生設計階梯式教學,幫助學生更快地掌握有用信息,提高閱讀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二生.《淺談多媒體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學術期刊《東方教育》,2015年8期
[2]呂惠英.《關于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有效途徑的探討》,學術期刊《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3年5期
[3]朱紅英.《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策略》,學術期刊《課程教育研究(新教師教學)》,2016年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