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燕
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該如何采取有效的教學模式,促使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習慣,為課堂教學效果的提升奠定良好基礎?這是小學數學教師需要深入思考的問題。為此,筆者立足于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現狀,把“自主探究”課堂模式運用到教學中,不僅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還活躍了數學課堂氛圍,營造出高效的數學課堂。
關鍵詞:小學數學;自主探究
創設問題情境
小學生具有較強的好奇心,教師要抓住學生的這一心理,將學生身邊的事物引入到數學課堂中。所以在創設教學情境時,教師要將學生感興趣的事物作為出發點,創設與學生實際生活實際相聯系的問題情境。在此情境中,學生能夠真切感受到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并且也會運用實際生活中所積累的經驗來解決這些問題。
在“百分數的應用”教學中,教師可以創設這樣的問題情境:“同學們,在炎熱的天氣里人們常常用冰塊來消暑降溫。你們制作過冰塊嗎?水結成冰之后體積發生了什么變化?”接著,教師出示相關情境,引導學生在原有百分數知識的基礎上提出問題。在給學生播放制作冰塊的過程時,提醒學生觀看:45立方厘米的水結成冰后,冰的體積約為50立方厘米。然后提問:“大家能根據這兩個條件提出有關百分數的問題嗎?其中有哪些問題是我們之前所學過的呢?”在問題的帶領下,教師要讓學生與同桌一起探究這幾個問題。這時,學生的探究欲望已經被教師所提問題激發起來。當學生討論、探究完之后,教師要總結:相比的兩個量沒變,但比的標準變了,列的算式就不同。借助這一情境,教師不僅引導學生復習了之前所學的知識,還引發學生思考,進而讓學生明白在解決百分數應用題時,既要看清楚“誰和誰比”,也要弄清“以誰為標準”。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這一方法調動了學生探究的積極性,讓學生快速地進入到教學活動中。
營造自主學習氛圍
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就要為學生營造自主學習的氛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所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營造輕松的教學氛圍,鼓勵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多交流,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建立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當學生能夠在寬松的環境中學習,他們會發揮自身的主動性,探索新的知識。此外,教師還要關心每位學生,讓學生從心底里感受到來自教師的關愛。
在“長方體和正方體”教學中,教師不要采取“填鴨式”的教學方法給學生講解長方體、正方體的知識,而是要將長方體、正方體的圖形呈現在學生的面前,讓學生觀察這二者的不同之處、相同之處,在這個輕松的氛圍下,學生自然快速地記住了這些數學知識,大大提高了學生數學課堂的效率。
開展多樣探究活動
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下,很多學生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是自己尋找解決該問題的方法,而是將希望寄托于教師身上,希望教師能夠告訴他們答案。長此發展下去,學生過于依賴教師,他們不會獨立思考問題,久而久之,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下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給學生留出足夠時間,鼓勵學生自主思考問題,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從本質上來講,教學本身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體,在以前的教學中,教師的“教”占據核心地位;然而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學生的“學”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出來。教師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適當開展探究性活動,鼓勵學生主動探究數學知識。在整個探究活動中,學生要自主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升自身的數學能力。鑒于此,小學數學教師要開展小組討論、實驗操作等探究性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提高自身的解決能力。
在“正比例和反比例”教學中,教師可以采取小組討論法,將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讓組內成員相互討論、共同合作完成本節課的教學任務。在開展小組討論法之前,教師要給學生布置此次討論的問題:①結合實際生活中的實例,闡述哪些實例是正比例,哪些實例是反比例?②參照正比例和反比例的意義,判斷教材中指定的兩個相關聯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或反比例。隨后小組討論,同時教師要深入到每個小組,了解到他們的討論進程,發現他們討論中存在的問題,并幫助他們解決問題,確保他們的探究活動得以順利完成。
及時反饋問題
在自主探究學習的過程中,學生會自己組織語言來論述探究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確保教師、其他學生都能知道自身的想法。在學生論述完探究過程以及最終的結果之后,教師要總結學生的閃光點,及時表揚他,讓其感受到成功的樂趣。當學生得到教師和其他學生的贊揚和鼓勵之后,其探索知識的欲望被激發出來,在下次的探究活動其會更加用心,更加積極。與此同時,探究活動也是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一個非常有效的途徑。只有學生具備了發散性思維之后,才可以更透徹地理解知識與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得出最終的結論。
對于小學數學教師而言,要在實踐教學中總結經驗,不斷完善“自主探究”這一教學模式。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運用“自主探究”這一教學模式時,教師還要充分發揮自身的引領作用,及時指導學生,提高自主探究學習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