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摘要:理論知識是教材的主線和骨架.為了更好地組織教材,降低教學的難度,克服學生在認知過程中產生的一些心理障礙,高中化學新教材在理論知識編排順序及內容的安排上已經作了很多改進,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新問題,值得我們在教學中認真加以研究.
關鍵詞:高中化學;教學難點;對策
一、教學過程中產生的難點
1.理論知識體系的分散編排與系統整合問題
新教材對有關物質結構知識模塊的教學,為了降低學生理解和教學的難度,把原子結構、分子結構、晶體結構分散講解.從內容的安排上看,把原子結構放在第一冊上講,而晶體結構放在第三冊上講,兩者相隔時間太長,且在講完之后又沒有及時總結、系統歸納,學生難以對物質結構知識的全貌有所了解,也分不清幾個層次的結構及相互間的關系,因而在解釋某些現象時因不知選擇何種結構的知識而茫然.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既要體現階段性教學目標的要求,同時又要對相關知識及時整合,明確知識模塊之間的聯系.
2.理論體系教學過程的知識準備與理論知識應用間的問題
化學平衡是基本理論中的一大難點,在教學中一向都受到重視.隨著教學內容的不斷調整,在現行的教材中刪去了化學平衡常數及相關的計算.可以說難度降低了許多,但新教材中把化學平衡的內容從舊教材的第三冊提前到第二冊,這里不僅是教學內容順序先后的變化,而且涉及教學理念的變化,目的是盡早在教材中滲透平衡移動的觀點,使學生早日掌握這種化學學習的思維方法,用平衡的知識去剖析復雜多變的化學反應,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充分體會化學平衡的深刻含義及其重要性.由于教學時間的相對提前,學生的知識準備不夠充分,使得化學平衡教學中“三難”問題更加突出.很顯然,為完成平衡知識的教學所做的知識準備顯得不夠充分,但知識的應用范圍更加廣泛,這是一對矛盾,需要我們去正確處理.
3.對理論知識的豐度、寬度和難度的把握問題
在有關理論知識的教學中遇到的另一類問題是由一些重要的概念調整而引起的,如在有關電離平衡的教學中,電解質的相對強弱是由物質結構的本性決定的,這里指的本性主要是從鍵能的角度來分析,但遺憾的是有關分子結構的教學內容中去掉了“鍵能”相關的教學內容;在講弱電解質的相對強弱時,又去掉了電離常數及電離度的概念,相關結論的形成無論從定性角度還是從定量角度去分析,都缺少理論依據的支持,使有關內容的講解變得空洞乏味,很顯然增加知識的豐度和寬度,教師是很容易解決的,但學生的負擔如何?難度又如何掌握呢?類似這種問題在鹽類水解的教學中也常常會出現,針對上述情況,如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有效地組織教學,都是值得大家認真思考的問題.
二、解決難點的策略
1.教學過程中要不斷領會新教材的編寫意圖,力求降低理論知識的教學難度
針對理論知識比較抽象的特點,可采取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教學過程中一方面要降低理論知識教學的難度,另一方面要重視研究新教材的教學方法,既要重視結果,又要重視對過程的研究.要運用比較和歸納的方法提示原理使用的隱含條件,把握原理的內涵和外延,對書本中的重要原理要層層分析,拓展知識應用的空間.
(2)理論教學中要注意階段性和發展性相結合.事物是不斷發展的,對理論知識的學習也一樣,應在認識過程中逐步深化.教學過程中可通過聯想、嫁接等方式,使原有的知識和概念遷移到新知識和新概念中,同時對理論的教學要留有一定的空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理論知識也在不斷完善和豐富.
(3)教學中可采用直觀性教學方法組織教學.如模型、圖表、幻燈投影、多媒體等,給學生提供豐富的感性知識,降低抽象程度,培養學生的形象思想能力和空間想象能力.
(4)要研究與書本疑難知識相關的一些問題.如新教材有關熱化學方程式中△H的單位問題(其mol-1不是表示每摩爾物質,而是1mol反應),有關晶體的結構中晶胞的概念等,盡管這些問題不需要向學生講解,但教師自己必須清楚.在教學過程中要不斷加強業務進修,以適應變化了的教學環境.
2.在原理的應用過程中,讓學生體驗到理論知識的價值
理論知識的價值在于它的應用性、廣泛性和指導性,如何使學生在教學中得到這種體驗呢?首先要把理論知識滲透到教學的各個環節中,不僅在元素化合物知識可以滲透理論知識,而且也可以滲透到有機化學知識和實驗知識的教學中.教學中還可以聯系生產和生活的實際,結合典型事例,加深對原理的理解.如用鐵粉和水蒸氣反應制取氫氣,這是新教材中新增加的一個實驗,實驗成敗的關鍵在鐵粉處理上,因為水蒸氣容易凝結在鐵粉中,造成鐵粉結塊,從而使水蒸氣很難通過,此時教師可用化學平衡的有關知識指導學生分析實驗失敗的原因,就容易找到改進的方法,即只要在鐵粉中放一些石棉即可.這樣既增大鐵粉和水蒸氣的接觸面積,又使氣流暢通,相當于增大了反應物的濃度,減少了生成物的濃度,使平衡更有利于向正反應方向移動.在理論的指導下,結合成功的演示實驗,讓學生真切地感受到理論知識的應用價值,體會到理論知識不僅在書本上,而且廣泛滲透和應用于現實生活中.
3.在改變教學觀念的同時,努力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學生自主學習營造良好的氛圍
學習應是學習者自我建構知識的過程,而不是灌輸的過程,教學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懂得某些知識,而且還要使其能真正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現實中的問題.為了有效地促進學生的發展,要變注重學習結果為注重學習過程,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變學生的接受式學習為探究式學習,廣泛地應用探究式教學、問題教學、情境教學、合作教學、實踐教學等行之有效的模式.只有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化解知識學習的難點,才能真正走出“講得多、練得多”的怪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