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建
摘要:課堂教學作為教學的一種基本形式,無論是現在,還是將來,都是學校教學的主陣地。如何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打造適合自己的高效課堂,讓數學課堂煥發生命活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新課程
1.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
在課堂提問中,智力水平高的學生可以很快舉手作答,而其他學生尤其是那些智力發展滯后的學生可能還需要一些時間。為了不讓大多數學生成為陪讀,讓他們也能參與到思維活動中,我們在教學中要多一些耐心,留給學生足夠的思考時間,不要讓教師的思維牽著學生走,也不要讓少數思維能力強的學生“幫助”大家思維。如在教學“認識人民幣”之后,我針對這部分內容設計了一節思維訓練課。上課時,首先出示問題:一支鉛筆8角錢,應怎樣付錢?對于這一問題的解決,我提出了三個不同要求:會正確說出至少一種付8角錢的方法;會正確說出至少三種付8角錢的方法;能按順序思考,把所有可能付錢的方法一一列舉出來,并找出你認為最簡便的一種付錢方法。這三個不同的要求,更多地給了學生表現個性、發展個性的空間,一層比一層更具有挑戰性,更能激發學生求新求趣的欲望,特別是第三層次的要求,包含了數學中列舉的思想,為后續學習打下了基礎。
2.創設估算練習的情境,培養學生的數感。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人們廣泛應用的一種計算方法,能縮短解決問題的時間,獲得數學發現的機會,也是培養學生數感的另一條有效途徑。如教學“1000以內數的知識”時,通過數112塊小方塊、撥計數器理解數的組成、借助計數器突破拐彎數、練習鞏固四個環節進行學習,在鞏固練習中又通過兩個層次鞏固對1000的認識。(1)沒有標準的估算:出示500個珠子的圖片,問這張圖片上有多少個珠子?(2)有標準的估算:出示100個珠子的圖片,問這個100個,再估計這些(500個珠子)有多少個?繼而再問:如果想要1000個,你能直接拿出來嗎?通過估算,學生對1000有了正確的認識,知道了1000個珠子有多少,真正建立了1000的概念。
3.運用學具,培養學生數學創新能力。
教師因材施教,充分運用學具,創造性地利用教材,打破固有的教材學習模式,深挖教材,靈活處理教材,讓教材變得立體起來,讓學生在數學課堂上都找到自己的位置,學有所得,每個人都品味到成功的幸福。一個有幸福感的小學生,學習起來會更有動力,這種動力帶來的興趣會是長久的。潛移默化中,溫馨的課堂氛圍將學生的創造熱情迸發出來。在學習正方形時,教師讓每一學生準備正方形的紙張,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用不同的方法研究正方形的特點。通過直接測量四條邊的長度、沿對角線對折再對折等,發現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學生的方法不盡相同,但殊途同歸,最后都指向一點:正方形的四條邊一樣長。不僅如此,有的學生展開想象,居然用一張普通的白紙,結合以前手工課折紙,疊出了正方體,還有的疊出了長方體,也進行了測量,得出了結論:正方體的所有邊一樣長,長方體的對邊相等。學生發出喜悅的笑聲,獲得新知的快樂溢于言表。一張小小的白紙給了學生想象的空間,讓學生的創新能力得以淋漓盡致的發揮。
4.靈活運用信息技術直觀展現數學,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抽象的數學知識肯定不如語文直觀形象并且畫面豐富多彩,因此通過信息技術手段展現如語文一般多姿多彩、生動有效的直觀性教學,更容易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這樣才能形成數學學習內驅力,自主觀察、探究,促進學生對數學內容保持積極向上的創新學習興趣,快捷地掌握數學知識。如教學雞兔同籠,僅讓學生觀察教材上的靜態圖形,要讓學生總結出這樣抽象復雜的數學原理和公式,有些為難學生。而數學教師通過Flash動畫展示雞和兔同籠,實時標出動物的身體和腳,并逐漸抽象成圓形或豎線代表雞和兔的身體和腳,通過一步步演示,一步步引導學生思考,學生一下充滿了學習欲望,學得興致勃勃,在“玩中學”“樂中學”,絲毫沒因為遇到此教學內容難點而感到疲倦,而是通過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輔助學得其樂融融,并在潛移默化中掌握了雞兔同籠的數學原理和數學規律,大大提高了數學教學的有效性。
5.潛心設問,引發合作。
教學過程是在教師引導下學生掌握知識的活動過程,那么如何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呢?精心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小組合作學習的開展。例如,在教學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確定位置”這一課時,要讓學生通過正確掌握第幾排第幾個、第幾組第幾個等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我先出示小動物做早操的圖片,讓學生說說自己喜歡哪一個小動物,然后我提出:“在這么多小動物中,有一個是我最喜歡的,它在第4排第2個,你們猜它是什么動物呢?”學生找到的小動物不盡相同,我又問:“我剛才說喜歡的小動物只有一個,而你們卻找到了這么多,這是怎么回事呢?”于是學生展開了討論和交流,發現要確定物體所在的位置,必須先確定規則,也就是先要明確從哪邊開始數起,而這正是本節課的關鍵所在。“找好朋友”這樣一個生動有趣的問題情境,巧妙引發了學生的認知沖突,讓學生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需求中尋求合作,大大激發了學生主動合作探究的積極性。
6.創設質疑情境,營造寬松氛圍。
重視數學問題的提出和解決是數學課程標準的一個顯著特點。問題是數學的核心,問題對數學學習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它決定了思維的方向,也是思維的動因,好的數學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實踐證明,創設合適的“問題情境”,對于引發學生的“數學思考”是極有幫助的。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選擇與新知有密切聯系的數學素材,設計出形式生動、可供探究、空間寬綽的數學問題。“問題情境”的出現,要能激起學生的認知沖突,進而引發學生的探索行為。
7.理清教與學的關系。
“教”就是指導,就是我說你聽,我做你看。“學”的含義有四:首義是效法;二是傳授知識的地方;三是掌握的知識;最后指分門別類的有系統的知識。這樣來看,“學”字一義,指向有三:一類指向方法,二類指向場所,三類指向原始本義。所以,以前孩童們學習的場所,稱之為學堂,后引申為學校。教學是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所組成的一種人類特有的人才培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