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海平
摘要:引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藝術教學活動,豐富校園文化生活,提高學生藝術修養;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構建高中美術鑒賞教學的多元化,探索如何把高雅藝術活動更好的轉化為美術鑒賞教學資源,構建為多元的美術鑒賞教學活動。
關鍵詞:體驗了;探究;交往
普通高中學校藝術教育的主要任務是:通過藝術課程和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文化藝術活動,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和文化素養。引進《高雅藝術進校園》活動,將美術教學資源如:美術書法作品展覽引進校園,名家作者開設講座及現場示范,讓學生以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結合探究式學習,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等方式對個體的思維進行充分調動,在不斷的了解以及質疑的條件下,進行逐步的探究的教學活動。
一、體驗型鑒賞教學活動
體驗是人類的一種心理感受,與個體經歷有著密切的關系。在美術鑒賞中,學生的真實體驗最為寶貴,實施高雅藝術進校園,將美術書法作品展覽引進校園,名家作者開設講座及現場示范,讓學生對美術作品有新的體驗,高中美術活動教學高度評價體驗學習的意義,認為它是高中學生發展中必須運用的一種教學方式和必須掌握的一種學習方法,體驗型美術活動方式應當成為高中生主體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如:館校共建“御風而行——莞城美術館藏徐悲鴻《春山十駿圖》研究展”就把體驗型美術活動方式作為美術學科主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摒棄枯燥的說教。在展覽中加強學生對徐悲鴻作品馬的探究過程的體驗,在結合美術鑒賞徐悲鴻的作品賞析,以最負盛名的駿馬為例。賞析前,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徐悲鴻的作畫風格和意圖,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以及合作學習,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在不斷的了解以及質疑的條件下,進行逐步的探究。實施“探究——合作”型教學模式,以探索研究即嚴謹地掌握馬的動態、結構、習性,成功實現筆墨和馬的結構描繪達成和諧一致的完美結合,成功地塑造出馬的形象,以寄托和體現其審美價值觀和強烈的愛國情懷,充分體現傳統繪畫中筆墨的輕重、濃淡、疏密、聚散的節奏特色,且實現藝術理論和創作實踐的完美結合。
高中生個性形成的基礎和個人成長的基礎。“每個人都有自己與眾不同的獨特性,這是社會充滿活力和豐富多彩的原因。美術教育必須尊重它,呵護它,在高雅藝術進校園美術活動中,教師要尊重和接受高中生對于觀察的不同感受,以促進他們個性的成長。
二、探究型鑒賞教學
在高雅美術活動進校園教學過程中,讓學生踏著藝術的足跡去發現他們學習的內容,對于學生的發展具有多方面的意義。這一過程將使他們在獲得知識、掌握技能的同時,掌握人類的認識方法和活動方式,培養他們的探索精神和創造精神,探究型美術活動方式就是這樣一種在教師的引導下由高中生獨立完成發現知識過程的活動。
2.1引進藝術名家展覽、講座、現場示范布置美術館及博物館形式。讓學生以探究的方式,去探究的鑒賞美術作品,然后跟美術學科教材中的作品相結合,類似于書本上的圖片成為作品的重演和再現,對于高中生的創造性心理品質培養具有典型意義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某些美術概念、美學法則、流派特點、設計思維和解決問題的技巧等等。
2.2現場的美術展覽、講座、示范向學生提供了探究和發現的真實情境,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創造探究和發現的情境。促使他們像藝術家一樣進行工作的必要條件,同時還可以方便他們理解創造與社會需要和文化背景的關系,了解知識、技能的產生過程。這對于高中生從更深的層面理解知識、技能,產生未來創作的動機,掌握創造的方法都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提供給學生的情境應是同所要發現的知識、技能具有相同結構的,對高中生具有吸引的,并且是適宜高中生完成發現,并能夠激發不同水平上的多種思考的。
2.3鼓勵運用多種方式完成發現。探究型美術活動方式的意義在于高中生的探究過程。對同一問題的不同探究方式表現了高中生的創造能力和帶有個性特征的思維方式,因此,教師在美術探究活動中要努力促進,多方發現,及時鼓勵那些“與眾不同”、“標新立異”的行為,并要向全體學生展示。高中學生在完成探究發現任務后,往往不能透過事物的外在表現抓住本質,也不能進行準確的抽象和概括,這時教師要認真組織學生進行研討,幫助他們形成概念,完成內化。
三、交往型鑒賞教學活動
美術活動交往是高中生學習的一種特殊的活動,是教學中發展高中生綜合素質的一種手段,也是高中生主體實踐活動的一部分。采取交往型高中活動方式時需要考慮以下幾方面。
3.1采取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的方式。小組學習和班級學習是主要發生在高中生之間的美術交往學習活動.這種方式的美術活動自由性遠遠大于幼兒教育,它不僅能夠有效地激發每一個高中生的學習興趣,而且便于他們人人參與,相互激勵和共享信息。在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要放手讓高中生自己組織,自己制訂研究方案,自主探索和研討,使學生切實處在自主學習和積極交往的狀態之中。在學習中要注意組織好小組間的交流,處理好小組間合作與競爭的關系以及反應快捷和滯后學生間的關系。
3.2鼓勵高中生自由準確地表達.語言是人際交流的工具。學生需要運用語言表達自己在美術活動學習中的經歷和感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以及對搜集到的信息做出自己的解釋,在《漫步中外園林藝術之可園》一課中將嶺南園林藝術特點,運用到欣賞可園中,讓學生運用思維導圖法圖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級主題的關系用相互隸屬與相關的層級圖表現出來,把主題關鍵詞與圖像、顏色等聯系起來,建立記憶鏈接,更有助于學生講解與理解。把較為零散的知識點串聯起來,形成有序、科學的知識體系,并通過各種形式展現出來。教師在教學中要尊重學生的表達并幫助學生學會流暢地表達,使他們不斷樹立信心,增強與他人溝通的能力。
通過以上教學活動讓學生以體驗式的學習方式,結合探究式學習,交往型學習方式進行自主探究,以“探究——合作”型教學模式,激發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熱情,發展審美能力,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通過各種美術活動,以促進師生間、生生間的互動,使學生在美術活動中認知、情感、技能三方面都得到發展,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增強其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
參考文獻:
[1]趙楊.淺談“高雅藝術進校園”的必要性[J],今日南國(中旬刊),2010
[2]朱成斌.美術高效課堂教學策略構建[J].新課程研究,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