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中偉
安徽江淮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安徽合肥 230000
鈑金件指的是板材厚度比其長度小得多的板材。由于其特殊的幾何結構和較小的厚度,體積小、重量輕、易切割,可用于制造生產效率高、生產成本低的大型復雜零件,廣泛應用于各個領域。對鈑金件進行加工,能夠使其在性能和結構形態上滿足各種機械制作的需求,從而加工完成最終產品。21世紀,隨著制造工藝要求不斷提高,為不斷對鈑金件進行優化,必須重點解決其優化設計問題,并落實到鈑金件的結構設計中。
鈑金通常指的是手工或通過模具沖壓薄金屬片,使其發生不可恢復原狀的塑性形變,從而得到人們所需要的形狀和尺寸。之后,可以進一步通過焊接或機械加工形成更復雜的部件。在滿足產品功能的前提下,設計的結構應滿足一些基本要求,如易于加工、外形美觀、造價低廉,等等。以電器柜門為例,不同的安裝方式所需要的鈑金件結構就不同,如內嵌式的門鈑金件要比外掛式的薄。總而言之,沒有特定的鈑金件結構,只有根據要求而設計的鈑金件,這既是鈑金件的特點,也是其設計難點。
鈑金件一般用于車身的骨架或設備的外殼,所以選擇鈑金件的材料非常重要,選擇得當,不僅有利于加工,還可以在保證強度的前提下降低成本。為保證板材的利用率,同一零件結構的最大厚度不超過三種規格。與此同時,應避免零件和原料尺寸大小相同,通常而言,市場板材并不方正,即便兩者外形大小極為類似,也要避免直接使用以免影響實際運用。對于孔的設計,除滿足產品需求外,還應符合加工方便的特性、不影響工序,且外觀要美觀。而且,盡量避免將方孔打到彎曲根部,這是因為板材彎曲后,板的拉伸將會使孔變形。可以通過不同的方法實現螺孔加工,諸如直接攻、翻邊攻絲等工藝。需要注意,為防止出現翻邊孔與板材之間距離過小,從而導致板材發生塑性形變,影響加工效果,要按照最小值進行設計。對于折彎件上的孔邊距,為防止出現孔的彎曲變形,應在變形區外設置孔的位置,同時在設計折彎死邊時,要把握好死邊長度與材料的厚度之間的關系,通常而言,死邊最小長度L>3.5t+R,其中,板材厚度為 t,最小內折彎半徑為R,對于板材厚度在2.5mm以上的鈑金件其寬度設計為1~1.5t的范圍[1]。
該零件屬于濾清器上的典型零件。零件結構比較復雜,所有尺寸均符合冷沖壓加工,對零件厚度變化無特殊要求,總高度可通過模具保證。本產品生產中采用寶鋼電鍍鋅板DX2-0.5。

原工藝步驟:落料拉伸、二次拉伸、成型、切邊翻邊、沖孔、翻孔。現將工藝進行改進,采用工序Ⅰ落料拉伸,工序Ⅱ成型,即可加工完成。改進的重點是拉伸成型后,當拉伸到一定高度時,沖孔,然后從孔內部走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將原來繁瑣的工序進行簡化,明顯提高生產效率。通過對加工工藝的改進,提高了材料利用率和生產效率,降低了加工周期,節約成本。3 零件工藝計算工序Ⅰ:落料拉伸,當拉伸到的一定高度時沖孔,然后繼續拉伸從凸臺沖孔位置走料,外緣直徑不變,直至拉伸至工藝高度;工序Ⅱ:成型,加工至圖紙要求。改進的重點是拉伸成型時,當拉伸到一定高度時,沖孔,然后從孔內部走料,提高材料利用率;將原來繁瑣的工序進行簡化,明顯提高生產效率。本次采取由后向前逆向計算方法。
(1)依據材料中性層表面積不變原則,首先計算工序Ⅱ完成后零件的中性層表面積S5:

將工序Ⅱ分解三個動作表示:
(1)翻孔前表面積 S4:

(2)成型前表面積 S3

(3)翻邊前表面積 S2

(2)計算工序Ⅰ表面積分兩個動作,先拉伸高度至11,沖孔Φ18后表面積S1,此后從沖孔的內部走料,外凸緣直徑不在變化,繼續拉伸至工藝要求高度表面積S2,工序Ⅰ完成。

經過實際驗證,拉伸高度 11 可行,理論拉伸最大高度 6.5~7左右;沖孔 Φ18 后從內部走料至 Φ29.3,材料不會開裂。落料經計算取 Φ115.5。(3)由工序Ⅰ到工序Ⅱ采取表面積逐漸減小的的方式設計,保證每一步有足夠的材料,零件不會破損,鍍鋅層不脫落;在實際生產時,有助于上、下工序的銜接,可避免出現拉伸疲勞、褶皺等制造缺陷:

鈑金沖壓件在生產工藝成熟且過程可控的情況下,應持續對其進行改進,可明顯提高生產效率和經濟效益[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