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彥飛
萊陽市公路工程處 山東萊陽 265200
路橋過渡段沉降差是造成橋頭跳車的重要原因,同時嚴重的橋頭跳車不僅威脅行車安全,而且還會加劇車輛對路基或橋臺的沖擊,導致沉降差越來越大,甚至出現損壞。針對這種情況,在過渡段設置搭板能起到發揮良好的處治效果,是常用的橋頭跳車防治辦法。
在正常情況下,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搭板固結的填土高度越高,固結的時間便越長,兩者的關系呈現正比。路橋的施工過程會受工期和項目成本等問題的影響,故對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搭板的設計和施工進行深入研究,可提高施工質量,使路橋達到國家規定的強度和韌性。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搭板的設計和施工還需要相應的科學技術來支撐,包括技術人員對臺后、地基以及臺背等區域相關操作的設計和規劃,確保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搭板的所有步驟順利進行,保證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搭板的施工質量[1]。
原則上以楔形布置的搭板最為理想,因為這樣可以在充分發揮過渡作用的同時節省材料和成本。當過渡段的加固面積保持恒定時,楔形構造從上到下以不高于1:1的斜率進行布置最為合理,并且這樣對模量過渡還十分有利。搭板能有效限制土體變形和側移,采用分層的方法進行鋪設,可以減少地基受到的路堤荷載,達到防止較大壓縮變形的目的。此外,當搭板載體發生變形后,還會產生獨特的支撐效應,特別是處在頂面的若干層,能對路面上的荷載進行分散,達到荷載勻布的效果。基于此,對過渡段行車要求及安全經濟性進行綜合考慮,如果實際的地基情況相對較差,則搭板可以從上到下布置,將斜率控制在1:1,同時頂、底層長度分別取10-12m和4m以上。搭板和橋臺之間的錨固需要使用特殊構件。
路面、路基、地基這三個部分發生壓縮變形時就造成了后臺填筑橋梁的路堤沉降,而路基路面的恒載和車輛的荷載使得地基出現了壓縮變形,路基路面的結構層出現壓縮變形多發生在填料受到壓縮或出現半固結或固結狀態時。在路橋工程的建設過程中,橋面和搭板的面層厚度和結構保持一致也會有效的避免沉降差。車輛在行駛的過程中都具有一定的荷載,對路面的影響深度大約為2m,這就意味著大板型加強層的厚度不得超過2m[2]。在實際的施工過程中,解決橋頭跳車問題時除了填料要具有一定的固結性,整個臺背的填方也要具有相應的完善的加固措施,可以在施工過程中通過使用石灰、水泥、半剛性材料等,進一步的保證路基的壓實度和減少路基沉降問題(見下圖)。在大型壓路機碾壓不到的部位及在臺后2.0m范圍內,采用小型振動壓實設備進行碾壓,填料的松鋪厚度宜按15cm,碾壓遍數通過工藝實驗確定。
在對土工格室進行鋪設以前,需要以布置區面積等為依據合理配置各規格尺寸的土工格室。先用鋼纖或專門的插銷在固定件上進行土工格室可靠連接,然后將土工格室的其中一側拉至要求的尺寸,設置鋼釬或者是填料加以固定,再由人工對整個土工格室進行張拉處理,所有相鄰的土工格室都使用專門的插銷進行連接。對土工格室進行張拉以后,于其四周使用鋼釬或者是填料加以固定,待檢查完成且確認無誤后即可進入下一道工序。

在路橋過渡段路堤進行填筑前,必須先進行目的性選擇施工填料,利用各種土壤來進行比較和測驗。測驗的內容主要是測驗土壤的液限和塑限,篩選和擊實以及不同的土壤在相同的壓實機下達到相同壓實度時,壓實的遍數和松鋪厚度之間的關系。根據測驗的結果,將每種土壤的技術指標進行比較,選擇出最適合的土壤,將其用作過渡段路堤的填料。填料的選擇標準為干容度較高的砂類土壤,或者是滲水性較好的土壤;因這種標準的土壤擁有較好的穩定性和壓實性。若是采用了滲水性不好的土壤時,必須在土壤中加入石灰或水泥等外摻劑。禁止將淤泥、沼澤土、含有雜質(如:草皮、樹根和生活垃圾等)和含水量很大的土壤作為填料[3]。
為從根本上解決橋頭跳車的問題,就必須及時處理橋背軟弱地基。在實踐過程中,處理軟弱地基的常見方法主要包括高壓噴射注漿法、振動碎石樁法、超載預壓法等等,主要是結合施工現場具體狀況合理地選擇。需要注意的是,處理軟弱地基的主要目的就是對地基性質進行改善,確保荷載承受能力不斷提高,盡量縮小橋臺和路堤沉降差。在此基礎上,可以在橋頭選擇使用輕質填料與樁板方法,進而達到降低路基沉降的目標。
通過分析探討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的常見質量病害、路橋過渡段路基路面的設計技術和施工技術三個方面的問題,我們對路橋過渡段的建設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路橋工程的過渡段是所有路橋工程項目中最容易出現質量問題的地方,所以在今后的施工和建設過程中要認真而且深入的對路橋過渡段路面的質量病害進行研究并分析其原因,對過渡段的設計方法和施工技術也要進行嚴格的把關和檢驗,最大程度的減少過渡段質量病害問題的出現,更好的保證路橋工程施工的整體質量,也為了我國公路交通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