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汕頭市已連續12年開展培訓,培育農村經營生產骨干近萬人
隨著我國社會發展,農村勞動力大量向二三產業轉移,留在土地上的新生代農民工對土地相對“陌生”。這導致我國農村,尤其是留守農業人群呈現出總量相對不足、整體素質偏低、結構不盡合理等問題。
針對這一問題,2012年中央一號文件就曾提出,著力解決農業生產力發展問題,明確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而2013年中央一號文件則突出農業經營體制機制創新,著力完善農業生產關系,進一步強調加強農業職業教育和職業培訓。
在這方面,廣東省致力于以多種方式鼓勵農民轉型。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廣東省農業廳組織開展了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評選活動,汕頭有7位農民位列其中。
從汕頭市農業局了解到,其實汕頭在2005年前后就開始對農業人群展開培訓,十多年來,已幫助近萬人向農村經營生產骨干轉型。
2018年元旦過去不久,家住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的郭偉勝拿到了他等待已久的一張榮譽獎狀——由廣東省農業廳組織評選的廣東百佳新型職業農民結果揭曉,郭偉勝名列其中。
在郭偉勝看來,他此次能夠獲評并不意外。2006年,大學畢業的郭偉勝進入一家國企公司工作。2011年,郭偉勝辭去國企的工作,回到家鄉南澳創建一家名為藍帆休閑旅游的公司,主打“休閑漁業”特色旅游項目,以海洋和漁業為主題、專門從事海上休閑漁業旅游活動。
據郭偉勝介紹,他之所創建該公司,是看中休閑旅游作為一項新興的旅游產業,勢必吸引大批投資者和創業者。
“當時就想以生態旅游服務標準化經營為方向,以建設現代‘南澳休閑旅游海島’為目標的發展思路創建的這個公司。”郭偉勝介紹。
從結果看,這個項目有效帶動當地的投融資、城市建設、旅游、交通、住宿等一系列行業發展,增強對綠色GDP的貢獻。而且,其創新的思路為南澳島發展休閑漁業提供了發展模式,解決部分城鄉勞動力的就業出路。
除此之外,郭偉勝還積極與沒有生產能力的當地漁民對接,引導捕撈的漁民 “轉產轉業”,探索發展新路子,為漁民謀劃出路,切實解決漁民生計問題,帶動示范引領輻射作用,為海島漁民開辟一條新的增收致富的道路。
“我們還帶動了南澳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在貧困漁民‘轉產轉業’這一塊,提供超過200名的就業機會。此外,還解決貧困生就業難題,成為了南澳縣唯一一家高校畢業生就業見習基地。”郭偉勝說。
從汕頭市農業局獲悉,為引導農民科學選用新品種和先進適用技術,適應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推動農業轉型升級,從2006年開始,汕頭就啟動了以提高農民科技素質、職業技能和經營能力為核心的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計劃。
汕頭市農業局科教科科長林艾輝介紹,“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計劃主要圍繞四個“提高”來開展:
一是圍繞提高農民科學種養水平,開展新知識、新品種、新技術培訓;二是圍繞提高農民環保和食品安全意識,開展農業環境保護、無公害生產、產品安全、標準化示范、農業轉基因安全等知識培訓;三是圍繞提高農業經營管理水平和市場競爭能力,開展經營、管理和市場經濟知識與技術、農業電商培訓;四是圍繞提高農業職業道德、法律和政策水平,開展職業道德、法律知識和農業農村政策等的培訓。
據林艾輝介紹,12年來,汕頭共舉辦“新型農民科技培訓工程”培訓123期,免費培訓種養大戶、科技示范戶、農民專業合作社成員等農村生產經營骨干近萬人,發放科技培訓資料1萬多份,輻射帶動更多的農民學習農業科技知識。
新型農民科技培訓采取“農民點菜、專家掌勺”的方式,注重“實際、實用、實效”,采取集中講授、資料發放、現場指導、技術咨詢等形式,按照區域化、特色化、優質化的要求,根據各地不同的農業產業結構和支柱產業,有針對性組織開展蔬菜設施栽培、特色水果種植、禽畜飼養、水稻高產栽培技術、農產品加工、互聯網+農業、農產品質量安全、農藥安全使用、農業轉基因安全知識等安全、實用的技術培訓。
“項目受到了各級農業部門和廣大農民的普遍關注和歡迎,取得一定的效果,不僅推廣了一大批特色水果種植,測土配方施肥、水稻高產栽培、病蟲害綜合防治以及安全用藥技術、棚室蔬菜栽培及病害防治關鍵技術等適用農業新技術和一大批適合當地種植的水果、蔬菜新品種,也培養了一大批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有創新能力的骨干農民。”林艾輝說。
在林艾輝看來,經過培訓后的骨干農民對農業科學知識和先進技術都有了更多的認識、理解和掌握,較好地把所學到的科技知識運用到生產實踐中,成為當地的重要技術骨干,促進了農村實用技術和科技成果的推廣,全面提高農村科技進步水平。這也推動了汕頭農業現代化的快速發展,實現農村穩定、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而這些成果,也為汕頭全面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胡克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