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張忠凱,和他接觸的青年們都會親切地稱他為“八一哥”,一是因為他曾經是八一足球隊的門將,即便轉業后也常常在球場上施以長技,義務輔導學校里的娃娃們馳騁球場;二是因為他身上的軍人作風,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辦事颯爽,特別較真,做啥工作都要追求極致;三是因為他為人豪氣、正直果敢、熱情擔當,當年汶川地震,他作為遼寧特派團干部赴地震災區工作,克服63次余震重重的惡劣環境,堅決牢記使命,發揮自身的特長,將團的溫暖送給災區青年……用他的話講,“‘八一的烙印太深了,我不敢糊弄,也不會糊弄啊。”
從2006年至今,張忠凱從事共青團工作12個年頭,他沒有因工作年頭長而放松對自己的要求,反而以更加嚴格的標準,敦促自己要始終跟上黨的要求,跟上青年的需求,跟上時代的變化。他朝氣蓬勃、勤勤懇懇、探索鉆研、求真務實的工作作風,贏得大家的高度認可。在他和渾南團區委班子成員及全區各條戰線團組織的共同努力下,近兩年渾南區共青團榮獲多個國家級榮譽和省、市級榮譽,多項工作得到了廣大青年積極參與。他個人先后獲得全國最美青春故事典型個人、遼寧省優秀共青團干部、沈陽市五四獎章等殊榮,他的事跡先后被《中國青年報》、遼寧電視臺、綿陽電視臺、沈陽電視臺、《沈陽日報》以及網絡新媒體等多次報道。而在這進程中,張忠凱還在不斷續寫著責任擔當的青春篇章。
“牢記根本職責,青春奉獻災區”,這是張忠凱在四川省綿陽市游仙區團委掛職總結的題目,他是這么寫的,也是這么做的。在災區工作期間,他克服了余震不斷、氣候和生活條件惡劣、語言不通等困難,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不僅出色地完成了本職工作,還撰寫了多篇調研報告,尤其是《探索多種模式建立志愿者服務陣地》的調研報告,作為四川團省委志愿者管理模式在全省推廣,時至今日還在發揮作用。
同時,他利用曾是職業足球運動員的專業技能,主動到偏遠小學義務教孩子們踢足球,使笑容又重新回到遭受到地震驚嚇的孩子們的臉上。他更是以優異的表現在災區完成了入黨轉正。
正如《人民日報》發表的文章所寫:“作為80后的青年人,社會曾認為我們是經不起風浪的一代。然而以80后為主體的中國年輕一代在四川汶川抗震救災中給了社會一個驚喜。5000米高空跳傘的,是我們;徒步急行挺進的,是我們;呈現無私奉獻志愿精神的,是我們。在抗震救災中,中國年輕的一代,血管里奔涌著愛國情懷和責任擔當,成為我們偉大民族精神的青春載體。”
自“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在全社會掀起“雙創”熱潮后,張忠凱就一心琢磨著如何按照團中央、團省委、團市委的工作部署,將解決青年在創新創業中的問題與共青團工作相結合。2016年3月,他針對好多創業青年對政府出臺相關扶持創業政策不了解細則、不知道去哪找誰、不清晰怎么辦等現實問題,提出運用“互聯網+”思維,幫助青年進行線上政策解讀與線下一站式服務相融合的服務方式。他依托渾南共青團官微“新渾南·新青年”制定并發布了“渾南共青團幫你實現創業就業夢想”系列篇,下設政策解讀、眾創空間介紹、就業崗位推薦和青創課堂四大板塊,幫助創業青年理清了如何進行企業工商注冊、辦理《就業創業證》;讀懂了20余個相關政策。同時,他多次到人社、科技、市場監督管理局等部門拜訪,開通“渾南區青年創業幫扶直通車”,為青年創業提供一站式服務。
他還認真整理出如沈陽渾南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基地、博眾青年創業工場、米庫創服、錦聯創業邦等我區首批眾創空間,并通過平臺進行宣傳推介;與網絡招聘平臺合作,將沈陽市千余家機關、企事業單位的2萬余個就業崗位信息進行發布;聯合42家眾創空間和區內六所高校團委,為廣大在校大學生搭建了“大學生創業朋友圈”。截至目前,通過此項服務而受益的青年近2萬人。
同時,他積極投身服務經濟主戰場,在日常工作中,先后協助了億豐集團、米庫創服、沈陽國際軟件園、錦聯新經濟產業園等100多家企業對接資源、提供了含企業宣傳推廣、資源整合、青創板、新三板、投融資、政策解讀、專項資金、企業落戶、青年婚戀交友等服務項目,贏得了企業對渾南團區委及對張忠凱高度認可和贊揚。一位企業負責人說:“沈陽正在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渾南共青團主動發力,積極服務經濟主戰場,真正體現了‘我是青年,我就是沈陽,相信沈陽的明天一定會更美好!”
作為一名區政協的常委,他充分利用政協的平臺,為青年發聲。結合團中央每年“共青團與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面對面”的方向性指導與渾南區青年實際情況相結合,他通過“1+100”線上線下征詢、基層調研等多種途徑,了解青年訴求,并認真提煉總結。2016年,他的《關于進一步完善青年創業服務體系的提案》和2017年提出的《打造國際化營商環境進一步提升服務城鄉青年電商創業的提案》被評為渾南區優秀政協提案。
張忠凱,辦事雷厲風行,但有時候也挺軸、挺艮。有一次,他母親做靜脈曲張手術,可這一天正好是一個外地創客來沈陽辦注冊手續,他親自帶著“創客”跑了大半天,而老太太看兒子不在身邊硬是不做手術,媳婦打了幾次電話讓張忠凱早點到醫院。可他硬是等幫人家跑完手續才趕到醫院,醫生都哭笑不得。“有你這么當兒子的嗎?啥事比你媽的手術重要?”
張忠凱,對待工作滿腔熱忱,對待生活細膩柔情,這源自于他的“紅色家風”。他的祖父、父親包括他自己都曾是軍人,血脈里奔涌的是軍人報效祖國的堅定信念。他的父親從參加工作至退休每年都是優秀共產黨員,從沒有因兒子取得任何成績而表揚過他,而是總說“年紀輕輕就有這么好的舞臺,任何時候都不能忘記自己是一名共產黨員,要始終保持謙虛謹慎、踏實進取的工作作風,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在渾南共青團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暨全區基層團組織負責人培訓班上,他給大家做了一堂深刻且生動的團務講座。他說:“有時候是工作的機緣選擇了我們,但從事工作的態度卻是由我們自己決定。如何在自己的崗位實現工作出彩,就要學會換位思考,將他人對你的工作要求作為你的服務內容和開拓方向,就如同‘1+100工作,雖是一項創新任務,但對于青年的需求,只要‘1顆紅心+‘十心十意的真誠+‘100分的努力,那你就沒有解決不了的困難。”用他的搭檔夏瑋在微信里評論時的話說:“忠凱的團務博通、情真意切,堪稱離團青最近的百度谷歌,明明可以靠顏值吃飯,結果苦干實干,讓人欽佩點贊,堪稱典范!”雖然夾雜笑談,卻是他在朋友同事心中最真實的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