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肅省扶貧開發辦公室
2017年6月2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就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提出了八個方面的明確要求,為我省攻克深度貧困最后堡壘,確保打贏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基本遵循和行動指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迅速行動,及時傳達學習會議精神,認真研究提出貫徹落實的思路和舉措,聚焦深度貧困地區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從政策、力量和資金等方面,加大傾斜投入和工作落實力度,全力加快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進程。
國家層面確定的“三區三州”,涉及我省的藏區(甘南藏族自治州、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縣)和臨夏回族自治州的17個縣(市),即“兩州一縣”,全部為片區貧困縣。目前“兩州一縣”脫貧攻堅存在的主要難點問題:一是產業發展水平低,貧困群眾增收難。“兩州一縣”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普遍較低,龍頭企業少、小、弱。農民專業合作組織大多處于起步階段,有105個貧困村沒有專業合作組織,建檔立卡貧困戶只有30%加入了專業合作社,家庭經營收入低而不穩。二是“三保障”問題突出。“兩州一縣”還有2.31萬戶農村危房需要改造;因病致貧比例高達39%,“一人生病、全家貧困”仍然比較普遍;農村居民人均受教育年限6年,比全省少2.75年、比全國少4.23年;學前教育三年毛入園率83%,低于全省7個百分點;義務教育鞏固率90.5%,低于全省3.5個百分點。三是縣域經濟實力薄弱。“兩州一縣”都是農業弱縣、工業小縣、財政窮縣。縣域人均生產總值1.3萬元,是全省的48%,全國的24.6%;縣級財政自給率8.6%,低于全國45.8個百分點,最低的臨夏州東鄉縣僅3.2%;人均公共財政預算收入746元,是全省的24.7%,全國的6.5%。四是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欠賬多。甘南州、臨夏州至今未通鐵路,有7個縣不通高速公路。“兩州一縣”30戶以上自然村村組道路及主巷道需要硬化里程高達2.5萬公里,“行路難”問題仍然十分突出;還有5萬農村人口飲水不安全。甘南州標準化村衛生室覆蓋率只有69%,千人擁有衛技人員1.26人,高原病、地方病較為普遍。臨夏州無一所三級醫院。
在摸清現狀的同時,將全省剩余貧困人口5萬以上、貧困發生率高于15%的18個縣、40個特困鄉鎮和貧困發生率高于20%的3720個村,作為省定深度貧困地區,給予重點傾斜扶持。

2018年春節,在甘肅省古浪縣綠洲生態移民小鎮,胥存(右)抬著物品向新家走去
以編制實施《甘肅省“兩州一縣”脫貧攻堅實施方案(2018-2020年)》為抓手,具體在資金投入、產業培育、難點攻堅、資源統籌四個方面超常規扶持。
一是資金投入上體現超常規。用足用好國家對“兩州一縣”在資金、項目、政策方面的特殊傾斜政策,加大一般性轉移支付力度,省對深度貧困縣均衡性轉移支付補助系數高于市縣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安排到深度貧困縣財政專項扶貧資金不低于當年資金的50%;每年安排8億元,集中投向深度貧困鄉鎮,重點用于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和村集體經濟。省級行業主管部門向深度貧困縣切塊下達的資金,年度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增幅5個百分點。逐步提高扶貧開發支出標準,由2017年的人均800元提高到2020年2000元。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和整合用于扶貧的涉農資金集中用于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培育、危房改造、安全飲水,以及貧困村“三化”工程建設。加大貸款融資力度,積極支持符合條件的貧困村提升工程項目建設。支持和鼓勵深度貧困地區法人金融機構使用優惠利率扶貧再貸款,擴大深度貧困地區扶貧信貸投放,減輕貧困農戶貸款利息負擔。
二是幫扶力量上體現超常規。印發《關于調整加強全省脫貧攻堅幫扶工作力量的意見》,實行省級領導聯縣包鄉抓村制度。堅持把幫扶資源及能力最強的單位和企業調整到深度貧困縣鄉,把最能打仗的精兵強將派到最需要攻堅的地方。省直部門選派到深度貧困縣掛職的副書記兼任該縣駐村幫扶工作隊總隊長,負責統籌全縣駐村幫扶工作。深度貧困村全部調整充實了駐村幫扶工作隊,做到了貧困戶“戶戶有幫扶”,深度貧困縣區、特困鄉由省級領導聯系包抓全覆蓋,特困村由省級領導和省直單位幫扶全覆蓋。
三是難點攻堅上體現超常規。圍繞解決生產生活條件差的問題,組織實施“組組通”道路建設工程,對常住人口在30戶以上具備條件的自然村及主巷道進行硬化,到2020年全省基本實現具備條件的自然村通硬化路。對深度貧困縣、鄉鎮和貧困村居住在生存條件差、自然災害頻發、就地脫貧難度大、有搬遷愿望的建檔立卡貧困人口進行全面摸底核實,實行省內調劑的易地扶貧搬遷指標優先安排深度貧困縣,嚴格落實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資金補助政策。加快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全省深度貧困地區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87%,集中供水率達到90%。攻堅期內實現90%以上建檔立卡貧困村有寬帶網絡覆蓋,推進深度貧困鄉鎮綜合文化站和深度貧困村“鄉村舞臺”建設提檔升級,到2020年全部達標。圍繞解決貧困人口收入低的問題,產業扶貧專項貸款工程優先覆蓋深度貧困地區。積極開展光伏扶貧、電商扶貧、旅游扶貧,健全貧困戶參與機制和利益分享機制,到2020年實現國家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項目對深度貧困縣全覆蓋。支持縣級建立貧困村集體經濟發展專項基金,將全省留存補交黨費重點用于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確保2018年全面消除村級“空殼村”,到2020年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達到5萬元以上。推進深度貧困縣非基本農田范圍內的25度以上坡耕地退耕還林,退耕還林每畝現金補助1200元,每畝種苗補助400元,加大生態護林員、草原管護員選聘力度。在現有國家職業培訓分類補助標準的基礎上,對深度貧困地區補助標準上浮10%,探索對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勞動力實行“帶薪培訓+實訓”模式,著力推進培訓鑒定輸轉一體化服務體系。積極開發農村保潔、綠化、護林、護路等公益性崗位,拓寬轉移就業渠道,幫助特殊困難群體轉移就業。圍繞解決“三保障”難的問題,加快推進農村危房(危窯)改造,力爭到2019年基本完成、2020年做好掃尾工作。加快貧困村內巷道硬化、入戶道路硬化和農戶庭院硬化 “三化”工程進度,集中解決道路難行、院落破舊、垃圾堆放、人畜混住、生活方式落后等突出問題。加快大病集中救治覆蓋所有深度貧困地區,對所有患大病和慢性病的貧困人口進行分類救治,2017年底實現家庭簽約服務覆蓋所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農村參合居民住院合規費用報銷比例提高5個百分點。經基本醫保、大病保險、大病保險再報銷后,年累計超過3000元以上部分,由民政部門通過醫療救助解決。多措并舉擴大貧困地區幼兒園覆蓋面,解決學前兒童就近入園問題;著力解決結構性缺員問題,對貧困鄉村教師在職稱評聘、津貼補助、教師周轉房等方面給予傾斜支持。不斷提高農村低保保障標準,對無法依靠產業扶持和就業幫助脫貧的家庭實行政策性保障兜底。
四是在資源統籌上體現超常規。加強與幫扶“兩州一縣”和深度貧困縣的東部扶貧協作市縣、中央定點幫扶單位、軍隊和武警部隊的聯系溝通,推動簽訂的協議項目化,把結對關系轉化成實質性的幫扶措施,協調幫扶單位將資金、項目、人員等資源和力量向深度貧困地區傾斜。積極推進消費扶貧,在東部協作市及所屬區縣設立深度貧困地區名優農產品專賣點,為特色優勢農產品進入東部市場提供綠色通道。積極爭取東部協作市街道辦事處與深度貧困地區鄉鎮建立結對幫扶關系;健全完善省內對口幫扶支援藏區工作長效機制。推進“千企幫千村”精準扶貧行動,引導黨外人士發揮特長優勢開展智力幫扶。
在中央的大力支持下,在全省各級干部群眾的共同努力下,我省“兩州一縣”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各項工作持續扎實開展,呈現出產業扶貧成效日益顯現、基礎設施與公共服務條件加快改善、“三保障”實現程度不斷提高的良好勢頭,2017年“兩州一縣”共計脫貧10.45萬人,為深度貧困地區如期實現脫貧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