仝輝 宋帥
對陽原開展定點扶貧以來,中央國家機關工委協調上下、傾情幫扶,做了大量實實在在的工作。2017年,全縣退出貧困戶6463戶、11306人,退出貧困村2個。覆蓋所有貧困人口的“5+3”脫貧產業發展格局初具雛形,肉驢養殖、杏扁種植、設施蔬菜、毛皮加工提升工程等一些產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工委按照“因地制宜、精準幫扶、鞏固成果、持續發力”的幫扶思路和“縣里需要、政策允許、工委可為”的幫扶原則,立足自身優勢,堅持問題導向,精心謀劃、持續推進,全面推動陽原扶貧各項工作深入開展。兩年來,工委領導分批多次前往陽原調研指導精準脫貧工作,謀思路、找出路,為全縣打贏脫貧攻堅戰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礎,特別是為陽原縣辦成一批大項目、好項目,扶貧工作成績顯著。連續幾年春節前夕,工委領導帶隊赴陽原開展慰問調研。作為工委選派到陽原縣掛職的干部,縣委副書記王羽霄對于當地的脫貧致富奔小康目標信心滿滿,“身為工委人,我已把陽原當作自己的第二故鄉,這方熱土厚重的文化底蘊和自強不息、創新拼搏、戰勝困難、持續進步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今后我一定不辜負組織的信任和群眾的肯定,為陽原早日實現小康貢獻自己的光和熱。”
針對陽原綠化面積少、森林覆蓋率低、貧困發生率大的問題,工委協調國家林業局加大對陽原建檔立卡貧困戶轉護林員項目的支持力度。2017年,國家林業局撥付護林員專項資金660萬元,增加護林員崗位至2200個,幫助他們直接脫貧。
陽原的經濟基礎差、底子薄,在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進程中制約很多。為此,工委積極協調國家開發銀行為陽原縣棚戶區改造提供13億元貸款支持、為易地扶貧搬遷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提供1.73億元金融貸款,解決了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問題,讓貧困群眾能早日實現脫貧。
“因學致貧”是貧困地區未來發展的一大瓶頸,為解決這一難題,工委協調國家開發銀行率先在陽原開辦生源地助學貸款,從2016年到2017年,累計為3048名貧困學生貸款2275萬元,解決了全縣因貧輟學、因學致貧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工委動員云校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為陽原捐贈了總價值1350萬元的“云校智慧教育云平臺”,覆蓋到所有中小學,補齊了校園網絡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等建設領域發展相對滯后的短板。
隨著陽原縣被國家發展改革委批準為第三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地區,陽原縣井兒溝鄉成功被國家體育總局批準為全國首批運動休閑特色小鎮試點等一批國字號重點項目的落地生根,陽原逐步走上了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精準脫貧路。
針對如何激發群眾內生動力這一難題,工委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以抓黨建、促扶貧為突破口,著力筑牢脫貧攻堅精神陣地,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不斷提高貧困戶自身“造血”功能,促進精準脫貧和黨建工作良性互動。
2017年工委在京培訓貧困村黨支部書記。借此良機,陽原縣培養任用了一批有思想、有行動、有示范性的能人擔任村支部書記職務。緊接著,全縣301名農村黨組織書記、600多名農村致富帶頭人接受了全覆蓋培訓,帶動貧困村民脫貧的積極性大幅提高。
結合實際,陽原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思維研究黨建扶貧新模式,通過實踐探索,形成了“支部+種植大戶+合作社+農戶”的小關模式、“公司+合作社+貧困戶”的籍箕疃模式、“企業+合作社+基地+農民”的辛旺莊模式,在全縣迅速推開,貧困戶全部納入產業協會管理,以協會名義接收貧困資金,與企業、富戶、市場精準對接,形成規模效應,把具有陽原特色的杏扁、裘皮推向了市場,為推進脫貧攻堅奠定了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