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瑩 劉江寧

近百年來人類每一次認識生命、戰勝頑疾,都離不開實驗動物在幕后的默默奉獻。實驗動物學科是一門為科學研究提供實驗動物和動物實驗技術的新興交叉學科,被譽為“生命科學大廈的地基”,是國家科技體系不可或缺的“支柱”。而秦川可謂是我國這一支柱性工程的總設計師,她將國家重大科技需求作為自己的科研使命,用33年的潛心耕耘,在一個基礎薄弱、依賴模仿國外和資源引進的小學科里,做出了大學問,實現了理論技術突破以及資源的跨越式發展,真正發揮了對國家傳染病防控、科學發展和醫藥產業發展的支撐保障作用,扭轉了國內實驗動物資源和技術長期落后的局面,為健康中國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構筑了一條堅實的實驗動物學科“科技高速路”。
成功的花,人們只驚羨她現時的明艷!然而當初她的芽兒,浸透了奮斗的淚泉。上世紀90年代,秦川從日本學習回國后,面對國內實驗動物學科相對落后、前輩們從零開始搭建學科體系的現狀,她沒有抱怨和彷徨,而是一頭鉆進研究所狹小的實驗室里,沒黑沒白地進行科研探索。她要盡快將從國外帶回的先進技術理念與國內龐大的科研需求相結合,用實實在在的成績扭轉學科的落后地位。
很快,秦川敏銳地發現隨著人口老齡化,老年慢性病尤其是老年癡呆癥將會成為未來人類健康的焦點。當時,我國作為全球該病癥增速最快的國家,對該病的研究還未啟動,而她則利用轉基因技術建立了國內第一個老年癡呆癥小鼠模型,前瞻性地為該病的科學研究做好了資源鋪墊。回憶剛剛起步時,秦川說自己的方向一直非常明確,“既然動物模型原創能力不足和資源總量匱乏會讓我國在創新和轉化上落后于人,就不能為了發論文而做研究,而是要面向國家疾病防控的需要。”
2003年SRAS疫情突然襲來,國家緊急部署了防治工作。然而,沒有動物模型就無法確定病原,無法追溯病毒來源,就沒有疫苗和藥物,就無法保障國家和人民安全。由于SARS是烈性傳染病,所以實驗必須要在完全密封、室內處于負壓狀態、病原體不會外泄的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里進行。秦川臨危受命作為負責人承擔了攻關項目。她深知實驗的緊急和危險程度,顧不上即將中考的兒子,匆匆寫下了與家人的告別書,帶領團隊開始了連續作戰。
實驗室中最危險的步驟是接種病毒和接觸感染病毒的動物,秦川將其留給了自己,包括給動物接種病毒、肺組織活檢取材、穿著沉重的鉛衣拍X光片、病理解剖,以及處人物寫真紫光閣 第3期 83理含大量病毒的動物糞便等,還要做臨床樣本采集處理和衛生管理等工作,為實驗成果獲得第一手準確資料。每次進密封的實驗室,少則六個小時,多則十幾個小時。秦川和同事們無法喝水和進食,悶熱饑渴不說,憋尿的滋味更是難以忍受!
功夫不負苦心人!她的課題組成功地制作出了國際第一個SARS動物模型,評價了第一個疫苗,為抗SARS戰役取得全面勝利做出了不可或缺的貢獻。秦川還填補了我國動物生物安全實驗室技術體系的空白,為未來的傳染病防控奠定了科技基礎。由于貢獻突出,她在SARS攻關一線火線入黨,2004年,被評為全國三八紅旗手。
在為醫學提供實驗動物科技支撐的同時,秦川將目光轉向了交叉研究領域,帶領團隊開展不同物種動物疾病與人類疾病差異的比較研究,完成了從遺傳、解剖、免疫、生理等基礎特征比較到病理學以及各種疾病的比較等系列理論體系的構建,系統提高了實驗動物模擬人類疾病的水平。在全國學者的共同努力下,秦川推動了醫學-比較醫學學科的成立,為實驗動物學開創了新的研究領域,使我國在實驗動物學科理論創新上走在了國際前列。
秦川以比較醫學為指導,通過比較分析重大和新發傳染病的病原感染特征,首次針對不同類型的病原建立了特征性的病原易感動物資源庫,建立了病原和動物特異的診斷試劑,具備了新發傳染病的動物模型快速反應能力。在突發疫情爆發時,有效縮短了動物模型供應周期。例如:SARS病毒動物模型研制耗費了數月的時間,而到對抗甲流病毒時就縮短到了兩個月,隨后的H7N9、MERS、寨卡等幾乎都是一個月內完成研制和供應,為疫情防控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向國家、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通過比較醫學研究,秦川研究團隊針對每種疾病均建立了多物種動物模型的比較醫學分析技術體系。經過近20年的積累,她創制并積累了豐碩的實驗動物資源:建立了國際最大的遺傳多樣性動物資源庫,建立了國際第二大基因工程大鼠資源庫,建立了國際最大的傳染病動物模型資源庫,建立了國內最大的人類疾病動物模型資源庫,使我國徹底扭轉了動物模型的被動局面,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目前,秦川團隊建立的系列資源庫為國內外百余家機構應用,直接支撐了近700個項目,而轉化至公司的實驗動物資源則間接支撐了1.2萬余研究人員,使我國科學家能在國際疫情發生的第一時間展示“中國力量”。她的團隊也被香港大學袁國勇院士評價為國際領先的動物模型專業隊伍,被美通社等媒體評價為國際權威的、值得信賴的動物模型研究團隊。
“我們這代人的責任,就是做好科技資源保障,支撐生命科學和健康事業發展”。在國內實驗動物學科拓荒幾十載的秦川,總是這樣告誡自己和同事。她認識到,我國實驗動物科技發展不能只靠某幾個點的突破,要實現整體跨越必須堅持學科頂層設計,在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發展規劃等方面完善學科體系。
近年來,她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科技專項、863等國家級課題20余項,發表科技論文200余篇,出版教材及專著14部,完成了10余項動物模型創制的關鍵技術的創新與集成,突破了動物模型研制的瓶頸。
秦川還十分重視人才培養,不但自己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70余名,還承擔了北京協和醫學院、中國CDC研究生的實驗動物學教學工作。更重要的是,她聯合學科專家,完成了我國實驗動物學科人才培養體系的布局,建立了人才評價標準,為學科未來的人才隊伍培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此外,針對實驗標準化問題,秦川于2005年申請成立了全國實驗動物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并一直擔任主任委員,她組織國內專家起草及修訂了83項國家標準、28項團體標準,在原來國家標準的基礎上,有力保障了行業的規范發展和可持續性,保障了我國醫藥行業對標準的實驗動物評價技術需求,為醫藥行業的高速增長率做出了貢獻。
在夏咸柱等院士的推動下,秦川作為副主編參與了中國工程院組織編寫的實驗動物科技發展規劃。規劃已經獲得批復,為學科進一步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由于貢獻突出,秦川獲得了衛生部“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等榮譽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省部級以上獎勵20項,包括“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和首屆全國創新爭先獎,2018年初春,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稱號。
“是時代成就了我們!”回顧自己的科研生涯,秦川說自己的事業始終與時代的脈動密不可分,“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實驗動物學科正是沐浴著改革開放的春風發展起來的。如今,國家對科技工作的支持力度越來越大,我們科研工作者更要緊跟時代砥礪前行,努力做出無愧于時代的業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