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鴻潮 張璇
近年來,我國防災減災救災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國家綜合減災能力明顯提升。但也應當看到,我國面臨的自然災害形勢仍然復雜嚴峻,災害應急體制機制有待完善,防災減災救災工作缺乏綜合性法律的保障。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防災減災工作。黨的十八大報告將“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和地震災害防御能力”納入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2 0 1 6 年1 2月19日,《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防災減災救災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出臺,《意見》要求強化防災減災救災法治保障,加強綜合立法研究,“加快形成以專項防災減災法律法規為骨干、相關應急預案和技術標準配套的防災減災法規體系”。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也明確提出要完善防災減災救災法律制度,加強綜合立法研究。
在我國的應急法律規范體系中,有關自然災害應對的立法起步較早、數量較多、相對齊備,是整個體系中相對發達的一部分。針對大多數常見災種,我們已經制定了相應的法律,如《防震減災法》《防洪法》《森林法》《水法》《防沙治沙法》等。但是,這種立法模式基本上還是“一事一法”,即:特定災種由特定法律做出規定,特定法律又由特定部門來執行。長此以往,很可能引發諸多問題:一是倘若出現新的災種,救災工作將因“無法可依”而陷入混亂。二是各部法律之間缺乏協調性,如果發生復合型災害,特定部門難以對救災工作進行統一領導、綜合協調。試想,假如面對與日本“3·11”地震相似的“三合一”災害,我們在立法上的缺失將令地震、氣象、民政等部門無所適從、難以配合。可以說,我國過度強調部門應對和專業分工的災害應急立法理念,與救災實踐中的統一領導、綜合協調原則并不匹配。
目前,我國關于防災減災救災的綜合立法只有一部《突發事件應對法》。作為應對災害的一般性法律,該法對政府在應對自然災害中的職權和職責作了明確規定,對自然災害應急工作的順利開展起到了指導作用。《突發事件應對法》自2007年實施以來,先后經歷了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0年舟曲泥石流、2012年北京特大暴雨、2013年雅安地震、2 0 1 6 年鹽城龍卷風等災害的考驗,逐漸暴露出諸多不足。例如,在法律規定的相關主體即“應急管理機構”的相互關系和協調問題上,對“縱向關系”有比較明確的規定,但在“橫向關系”方面卻語焉不詳。這種立法內容、立法技術的滯后,嚴重影響應急管理機構間依法防災減災的協同共治效能。另外,《突發事件應對法》只是對處置各類突發事件的共性問題做出規定,其制度安排也僅是框架性的,并不是一部專門為自然災害防災減災“量身定做”、可操作性強的法律,勢必導致相關工作的開展缺乏法律依據。因此,有必要制定一部“綜合減災法”,以建立完善的自然災害綜合應急體系,為防災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提供法律支撐和保障。
日本、美國等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大多制定了災害管理方面的綜合性法律。日本作為重災大國,是全球較早制定災害管理基本法的國家,每年防災預算占國民收入的5%左右。日本現已擁有各類防災減災法律近40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47年制定的《災害救助法》及1 9 6 1年制定的《災害對策基本法》。《災害對策基本法》是日本災害預防、緊急應對和災后重建的根本大法,被視作日本的“防災憲法”,其他減災法規均在這部“防災憲法”的基礎上展開。《災害對策基本法》共十章,除第一章總則外,還包括防災組織建設、防災計劃制定、災前預防、災害發生時的應急對策、災后重建、財政金融支持、災害緊急狀態以及救災不力、妨礙救災的罰則等各種問題,體系完整、邏輯清晰。依照這一法律,日本建立了全國性的防災組織體制和完整的災害救援體系。
美國的災害應急法律體系也比較完備,其1 9 5 9年制定的《災害救助和緊急援助法》在1966年、1969年和1974年先后做過修改,每次修改都擴大了聯邦政府的救援范圍,提升了相關部門應對災害的能力。2005年,美國遭受“卡特里娜”颶風襲擊,次年10月,美國頒布《后卡特里娜應急管理改革法案》,增強國土安全部對各種風險和威脅的預防、準備、防范、響應及恢復能力。
上述國家的立法實踐表明,在防災減災領域制定一部綜合性的基本法,在立法技術上是完全可行的;這樣的一部法律,對于防災減災工作的實踐也是能發揮巨大推動作用的。根據國外經驗,我國在制定“綜合減災法”的過程中,應當重點關注以下四方面問題:一是要加強防災組織建設,提高防災減災工作的效率,改變我國現有的以部門職能為中心的部門主義傾向;建立中央防災組織與地方防災組織,明確各自管轄的事務,形成上下協調聯動機制。二是要做好災害應急準備,包括建立災害應急預案系統以及災害風險評估制度;加強物資儲備,確保災害發生時有充足的物資保障;建立綜合性的災害應急救援隊伍,并開展災害演練,提高應急救援能力。三是要加強災害的監測預警,目前我國已建立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水文、氣象、海洋、生物、地震及地質災害的監測、分析、預報系統,形成了遍布各地、相互交織的災害監測、預警網絡,應當進一步實現災害監測信息共享,及時發布災害預警信息,以便法紀縱橫及時采取應對措施。四是要明確災害處置措施與災后重建分工,確定各部門的職責以及不履職的法律責任,推動防災減災工作的順利開展。
《國家綜合防災減災規劃(2016—2020年)》強調:防災減災救災工作事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事關社會和諧穩定,是衡量執政黨領導力、檢驗政府執行力、評判國家動員力、彰顯民族凝聚力的一個重要方面。因此,我們應盡快制定一部“綜合減災法”,為防災減災救災工作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據,實現“依法應對,科學減災”,提高災害應急能力,切實維護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作者分別為中國政法大學法治政府研究院教授、中國政法大學憲法學與行政法學專業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