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濱
近年來,世界油氣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主要表現在:全球油氣生產重心西移,消費重心東移;原油定價權正從石油輸出國(“歐佩克”)手中滑落,國際天然氣貿易規則也已發生重要變化。世界能源在變,中國能源也必須積極求變,在變動不居的行業環境中始終堅定、有效地維護本國的能源利益。
在過去10年里,美國頁巖革命的爆發不僅改變了世界油氣工業的版圖,打破了國際油氣貿易的原有格局,也讓全球能源格局發生了顛覆性變化。
美國的頁巖革命,氣革命先爆發,油革命后爆發。在醞釀了數十年后,美國頁巖氣產量開始大增,并推動美國天然氣產量連續創造歷史最高紀錄。2008至2015年,美國天然氣產量年均增長276億立方米。2009年,美國天然氣產量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大天然氣生產國,之后至今“一騎絕塵”,領先得越來越多。
2012年起,美國頁巖油大幅增產,并推動美國石油產量快速回升。從2012至2015年,美國石油產量在四年時間內共增長490萬桶/日,折合約2.45億噸/年。這四年的增量比中國原油年產量還高約25%。
美國曾長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進口國。2015年底奧巴馬政府解禁原油出口,之后至今,美國的原油出口量猛增,如今已升至200萬桶/日左右,約等于伊朗等傳統原油出口大國的出口量,從而回歸世界最大原油出口國行列。預計美國原油出口量還將繼續增長,到2022年將達到400萬桶/日以上。
同樣,美國也曾經是天然氣進口大國。在天然氣供不應求的前些年,美國墨西哥灣沿岸的德克薩斯、路易斯安娜等州曾建設了一些液化天然氣(LNG)進口設施。如今美國國內天然氣供過于求,導致進口設施被改造為出口終端。2017年,美國在60年之后重新成為天然氣凈出口國,這是一個劃時代的變化。美國能源信息署(EIA)預計,未來美國LNG出口量將保持快速增長,2020年達到近700億立方米,是2016年的19倍。

近年來世界產油國的位次已發生變化,美國石油產量持續增加,已經超越沙特阿拉伯成為世界第二大產油國,并預計將在今年或明年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一。再加上世界重要產油國的加拿大和墨西哥,北美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中東”。
美國頁巖革命爆發并導致其原油產量大增后,沙特阿拉伯等老牌石油出口大國曾經試圖通過增產、打價格戰把美國頁巖油生產商趕出市場,但后來發現打壓無效,只能容忍。2016年11月30日,沙特阿拉伯領導的歐佩克在時隔八年后,首次決定減產保價;12月10日,以俄羅斯為首的11個非歐佩克產油國加入了減產行動。它們的聯合減產行動抬高了國際油價。美國頁巖油生產商迅速做出反應,紛紛增產,成為減產行動的最大受益者。自此,全球石油生產行業中出現沙特阿拉伯、俄羅斯和美國三足鼎立的格局。
全球天然氣生產格局也發生相似變化。美國天然氣出口正發揮“鯰魚效應”,攪動著國際天然氣貿易格局。今后,美國天然氣出口量勢必繼續增大,它不僅將加劇全球天然氣供應過剩,使俄羅斯、卡塔爾等傳統天然氣出口大國承受更大的競爭壓力,還將使全球天然氣貿易規則變得更加靈活、合理,更加有利于進口國的利益。
在全球油氣生產重心西移的同時,消費中心則東移。以中國、印度為代表的亞洲國家的油氣消費正快速增長,在全球消費總量中的占比正持續上升。
中國石油消費量快速增加,已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國。2017年石油對外依賴圖 美國原油產量(萬桶/日)紫光閣 第3期 91▲ 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的一座光伏發電場。新世紀以來,全球新能源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發展更為迅速度已上升到67%,比美國歷史上石油對外依存度的峰值60%(2005年)還高七個百分點。而且,預計今后中國的領先“優勢”還會越來越大。
近年來,印度政府的經濟改革推動了其經濟的增長,并帶動了印度石油消費的較快增長。2015年,印度石油消費量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三大石油消費國。目前印度石油消費量的全球占比約為4.8%,為中國的1/3和美國的22%。預計今后印度石油消費量增速將明顯超過中國和美國,在全球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將繼續增加。
世界天然氣消費的重心也正在東移,亞洲在全球天然氣消費中的地位持續上升。從促進環保、改善能源消費結構等考慮,亞洲各國政府積極支持天然氣的發展,導致近年來各國天然氣消費量快速增長,其中中國表現得特別突出。2000至2016年,中國天然氣消費量增長了7.3倍,而同期全球天然氣消費量只增長了47%。2017年,中國天然氣消費增勢旺盛,同比大增約15%,達到約2,400億立方米,對外依存度達到約40%。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三大天然氣消費國,預計在2030年之前,中國將超過俄羅斯,成為世界第二大天然氣消費國。除了中國外,印度、東南亞等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天然氣消費量預計也將快速增長。國際能源署(IEA)預測,2016至2040年,印度天然氣消費量將年均增長5.2%,高于中國的4.6%;同期東南亞天然氣消費量將年均增長1.9%,雖然明顯不及中印,但也高于世界平均增速。
如上所述,世界油氣格局發生了重大變化,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是美國由油氣進口大國向出口大國轉變,并引發全球油氣行業連鎖反應。雖然中國的油氣蘊藏條件可能比不上美國,但是中國仍然應該從美國爭取能源獨立的經歷中中獲取啟示,采取有效措施保障本國的能源安全,包括:
第一,擴大與美國的油氣貿易,發展中國油氣進口的多源化。增加從美國的石油進口,有利于中國擺脫對地緣政治局勢不穩定的中東、非洲等地區石油的過度依賴,實現石油進口的多源化,因此有利于中國的石油安全、能源安全和經濟安全,還有助于改善中美雙邊貿易嚴重不平衡的現狀。增加從美國的天然氣進口,則有利于“氣化中國”和中國環境污染的治理。
2016年之后,中美油氣貿易規模增長很快,中國海關最新數據顯示,美國已成為中國第八大石油進口來源和第十大天然氣進口來源,鑒于美國油氣產能的巨大和中國消費市場的深度,中美油氣貿易還有廣闊的提升空間。為了擴大彼此間的油氣貿易,中美雙邊有許多工作可以做。比如,美國應該加大阿巴拉契亞山脈等地區的天然氣外運等能源基礎設施的投資,中國則應建設更多適合提煉美國頁巖油的煉廠,以及更多的LNG接收站和轉運站。
第二,中國要保障石油安全,需要苦練內功。美國爭取能源獨立的曲折經歷給我們的啟示是,對一個資源大國來說,要實現能源獨立,尤其是保障本國石油安全,做好內功更關鍵。中國政府應該充分借鑒美國和其他一些國家的成功經驗,大力推進國內石油上游領域的改革,在油氣開發方面也推行“能者上庸者下”的制度,擺脫中國油氣生產的溫吞現狀,讓油氣上游蓬勃發展起來,最終從根本上緩解中國的石油安全困境。
第三,大力推進能源消費革命,加快中國交通運輸由內燃機時代向電氣化時代的過渡。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推動能源消費、能源供給、能源技術和能源體制革命,全方位加強國際合作,即“四個革命”、一個合作。實現能源革命是其中的一個重點。目前,中國交通運輸能耗嚴重依賴石油,而中國石油消費嚴重依賴進口,這種情況不僅對中國石油安全構成很大威脅,也是中國經濟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隱憂。
基于此,在通過深化體制改革,努力發展國內石油生產的同時,中國更應該努力加快交通運輸行業從內燃機時代向電氣化時代的過渡,重點發展城市軌道交通、常速和高速電氣化鐵路,以及電動汽車產業,有效減緩交通運輸用油量的增長,最終主要通過能源消費革命,逐漸實現中國版的能源獨立。

河北省張家口壩上地區的座光伏發電場。新世紀以來,全球新能源快速發展,我國新能源發展更為迅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