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靠山鄉七井村依靠香菇種植實現脫貧
黑龍江省綏棱縣共有2278名五老參與了結對幫扶貧困青年農民工作,他們根據綏棱縣半山區的特點,積極探索開展精準扶貧的新路子,確定的1068名青年農民精準扶貧對象,現已脫貧547人,在全省引起了不小的反響。
綏棱縣綏中鄉綏中村成立了精準扶貧聯合體,選聘了2位有能力的五老提供無償服務,負責經營管理和技術指導。村里無償提供土地,引領13名貧困青年種植經營。一是種植香菇6萬袋,由村關工小組五老王永生負責指導管理,2016年純收入達10萬元;二是村無償提供1.5萬平方米土地,由村關工小組副組長佘選東負責經營指導,種植黑木耳20萬袋,收入達20萬元。青年農民在這兩個基地既能掙到錢,又能學到種植技術,現已有8名青年農民脫貧。
綏棱縣地處半山區,部分鄉鎮利用地緣優勢發展養殖業。靠山村黨支部書記、關工組長鄒喜清與省機關事務管理局黨委副書記、關工委常務副主任陳華,幫助貧困青年孫元龍辦理了15萬元扶貧貸款,由孫元龍牽頭創辦起特色森林豬養殖產業園。一期飼養森林豬200頭,每頭豬出欄后可贏利1800元。加上養鵝、養魚和經營餐飲業的收入,當年實現創收54萬元,解決了16名貧困青年就業,人均增收8000元,全部脫貧。光芒村建立森林雞養殖扶貧園區,村關工組長張文和與兒子張立東養殖森林雞3000只、萊茵鵝1500只,帶動20戶貧困青年務工就業。
靠山鄉在精準扶貧攻堅戰中,走產業扶貧的路子,創辦了扶貧產業園區。為加大產業扶貧力度,他們把入駐企業整合劃分為6個功能區(果蔬采摘區、生態餐飲區、觀光旅游區、棚室生產區、新奇特花卉區、蔬菜展示區),形成獨具特色的扶貧綜合體。靠山鄉以洪澤食品有限公司338棟大棚、5棟溫室和大兵葡萄種植合作社132棟大棚為依托,推行“黨支部+公司+貧困戶”運行機制,產、供、銷一體化運營,制定了貧困青年就業優惠政策。表現在:每棟大棚對外年租金4000元,以2000元的優惠價格優先租給了50戶貧困青年;免費為貧困戶提供生產技術,并在收購農產品時實行保護價;為貧困青年提供就業崗位近200個,34名貧困青年農民成為固定工,每人年收入8000元以上。
在精準扶貧中,靠山鄉七井村關工組長郎新江與五老黨員張昆,幫助本村貧困青年王立軍在洪澤扶貧園區先是務工學習技能,學成后又幫助貸款5萬元承包大棚種植香菇。如今他承包的大棚由2棟發展到6棟,香菇產出純收入達到15萬元,實現了當年脫貧。脫貧后,他不忘初心,帶動了5個貧困青年發展香菇種植,均實現當年脫貧。王立軍被評選為綏棱縣“2017年度十佳脫貧能手”。
泥爾河鄉黨委書記張偉和關工委常務副主任謝永吉與精準扶貧幫扶單位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協商,引進養殖匈牙利絨蛋兼用型優良品種霍爾多巴吉鵝,總投資預計180萬元,現已在衛星村投資60多萬元,建了1.3萬平方米的飼養場地,采用集中管理、分戶飼養的辦法,幫扶91戶貧困農民脫貧。第一批1.2萬多只鵝雛已到位,中國鐵路哈爾濱局集團有限公司承擔了鵝雛購買費和運輸費,并簽訂了每斤最低10元的保價收購合同,高出保護價的部分由飼養者本人所有。
長山鄉十部村關工小組常務副組長王志強,創辦了豐田水稻農機專業合作社。他引領全村124名青年農民加入了合作社,種植8300畝水稻,年創收1100多萬元,戶均收入9萬元。現在全村青年農民戶戶有電腦,人人有智能手機,60名青年有轎車。克音河鄉關工組織依托黨建帶動關工的模式,吸納貧困青年開展入股互助聯合體扶貧。5個村全部創辦了精準扶貧合作社(十四井村黏玉米粗加工冷藏廠,克音村秸稈固化廠,向榮村纖維板廠,九井村粉皮加工廠,西林村蒲公英茶葉廠),在關工組織的協調下,共吸納了80多名貧困青年入股就業。克音河鄉西林村,通過招商引資建立了蒲公英生產基地和蒲公英茶加工基地,已有16戶貧困戶種植蒲公英,帶動了32名青年就業,有3戶貧困青年被聘為茶廠技術員,年增加收入近9000元。向榮村2016年投資千萬元組建大型農機合作社,優先吸納17名青年農民帶地入股經營。克音村建設300多萬元的小型水稻農機合作社,吸納全村水稻種植戶入股,幫助了5戶貧困青年創收,戶均增收2000元以上。
泥爾河鄉關工委組織17名五老黨員,把在三江異地開發種水稻的1000多青年農民組織起來,組建了17個互助聯合體,每個五老帶領一個聯合體,開發面積達到31萬畝,帶動全鄉1000多名青年農民就業。依托集體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抵御風險能力、市場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使千名青年多數成為富裕戶,實現了互利雙贏。2015年,老黨支部書記宋廣富幫扶家境貧寒的青年王龍,把他帶到三江種水稻515畝,僅1年就創收37.5萬元,實現脫貧。克音河鄉在異地開發建立了5個勞務基地,以規模引帶青年農民外出務工,季節用工3000多人,長年用工2000多人,其中貧困青年160多人。
四海店鎮在黨委和關工組織及五老的扶持下,培養了以逯鵬、李軍、任洪柱、李安龍、李洪國等為代表的互助致富聯合體。每個群體有35到40人左右,人均收入達25萬至30萬元。林海村的李安龍是貧困青年,在村黨支部書記、關工組長李廣山的包扶下,經過多年的努力創建了互助聯合體,承包了三吉臺林場和本村的2986畝土地,年收入100萬元,并帶動了9名貧困青年務工。
綏棱縣有2000多個家庭農場。長山鄉四部村關工組長馬兆力最早建立家庭農場,開辦了雞場、酒廠、豬場,已有十幾年的歷史。多年來,先后選用了陳可樂、于小子等13名貧困青年農民在他的家庭農場務工,固定年薪達到3.5萬元,現已有7名貧困青年脫貧。此外,克音河鄉李友、四海店鎮李安龍、泥爾河鄉楊勝利等3名青年農民,每個家庭農場都吸納了3至5名貧困青年務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