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乾 倪建平
(中國水稻研究所,杭州310006;*通訊作者:njp888@126.com)
自200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種子法》實施以來,我國國家和省級審定水稻品種已達7 000多個,對保障糧食安全和農民增產增收做出了重要貢獻。近年來,隨著現代農業發展以及現代農作物種業體系構建的需要,對水稻品種審定評價指標及品種區域試驗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因國家及各省級審定渠道試驗容量有限,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品種參試需求,為此,農業部于2015年11月下發了《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改進完善品種試驗審定工作的通知》(農辦種[2015]41號),明確指出“具備試驗能力的企業聯合體、科企聯合體和科研單位聯合體等可組織開展品種試驗,特用專用品種申請者可自行開展品種試驗,試驗方案報國家或省級品種試驗組織單位,符合條件的納入統一管理”[1],開辟了除國家財政支持統一組織的品種區域試驗的另一條國家品種參試通道[2],充分發揮市場和社會的力量,有效解決了目前試驗容量不足制約種業發展的問題[3],是完善品種審定制度的一種新的探索。
2016年1 月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下發了《全國農技中心關于受理國家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聯合體試驗申請的通知》(農技種函[2016]20號)正式受理企業聯合體、科企聯合體和科研單位聯合體組織開展的國家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申請。2017年聯合體試驗通道的實施已經進入第2年,經過近2年的探索,聯合體試驗已經取得了一些經驗。本文介紹了2016年水稻聯合體試驗的一些基本情況,并對聯合體發展進行了較為深入的探討,希望對今后聯合體的發展及進一步規范聯合體試驗提供有益的參考。
2016年,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共受理30個水稻聯合體申請,其中科企聯合體22個,企業聯合體7個,科研單位聯合體1個。科企聯合體占了絕大多數,達到73.30%,在這22個科企聯合體中,企業成員單位占比最高的是90.00%,最低的是14.29%。

表1 水稻聯合體試驗生態區組統計結果
30個水稻聯合體中,23個屬于南方稻區聯合體,7個屬于北方稻區聯合體。其中,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聯合體14個,北方黃淮粳稻組聯合體4個,長江上游中秈遲熟組、南方單季晚粳組聯合體各3個,北方中早粳中熟組、長江中下游晚秈早熟組聯合體各2個,北方中早粳晚熟組、華南感光晚秈組聯合體各1個(表1)。
共有210家單位參與組建了聯合體,其中,中國水稻研究所、廣東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等5家單位參加了3個聯合體,福建省農業科學院水稻研究所、安徽荃銀欣隆種業有限公司等37家單位參加了2個聯合體,其余單位均只參加了1個聯合體。從參加單位所屬省份來看,安徽省參加單位最多,為31家;其次為江蘇、四川,分別為28家和26家(圖1)。各個聯合體之間參加單位的數量差別較大,規模大的聯合體如江蘇連云港農科院科企水稻聯合體成員單位有15家,而規模小的聯合體只有5家,剛好符合農技種函[2016]20號文件的要求。

圖1 水稻聯合體參加單位統計結果

表2 水稻聯合體參試品種數量
2016年共有373個品種參加聯合體試驗,其中,南方稻區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參加品種最多為192個,占全部參試品種的51.47%,占了南方稻區參試品種的66.21%;北方稻區北方黃淮粳稻組參試品種最多為47個,占全部參試品種的12.60%,占了北方稻區參試品種的56.63%(表2)。各聯合體成員單位參試品種數差異很大,聯合體單位平均參試品種數最多的有3個,最少的只有1個,說明聯合體間品種儲備不均衡。
2016年共有319家單位承擔聯合體試驗,有86家單位承擔2組以上試驗,其中華智水稻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承擔7組試驗,湖北省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等6家單位承擔5組試驗,湖南賀家山原種場等6家單位承擔4組試驗,江西省上饒市農業科學研究所等19家單位承擔3組試驗。
1.4.1 部分試驗單位承試任務大
一些聯合體試驗承擔單位已經承擔了國家及省級區試,同時承擔了多個聯合體的試驗任務,對于承試單位本身的人員配置、田塊管理造成了很大的考驗。如宜昌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已經承擔了9組國家區試、10組湖北省區試任務,又承擔了6組聯合體試驗,過重的任務可能會影響到試驗質量。
1.4.2 部分聯合體試驗點數量偏少
農技種函[2016]20號文件要求參照現行國家主要農作物品種試驗實施方案制定聯合體試驗實施方案,并對試驗點數量提出了要求。在實際執行方案中,每個聯合體可能受制于經費等原因在試驗點的設置數量上存在較大差異。以長江中下游中秈遲熟組為例,試驗點數量最多24個,最少15個,剛剛滿足文件規定的試驗點數量最低要求,如果當年部分試驗點出現不可抗力導致試驗報廢將嚴重影響整個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存在一定的風險。
聯合體試驗從本質上來說是國家層面對于完善國家品種審定試驗的一種新的探索、新的嘗試、新的突破,聯合體試驗作為國家品種審定試驗的補充,其意義在于:第一,從供給側出發,解決國家區試有限容量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品種參試需求的矛盾;第二,充分挖掘市場和企業的力量,依靠“萬眾創新”從制度上、形式上對水稻區域試驗進行一種新的突破;第三,激發整個水稻行業、種子企業和科研單位的育種創新活力,加快育種材料交流、加速不同育種理念碰撞,快速提高整體育種水平;第四,通過3、4年時間的實踐,最終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規模、一定影響力的標桿聯合體,做大做強水稻種業;第五,聯合體試驗將進一步加快水稻品種的更新換代,為農業種植結構調整提供強有力的品種支撐;第六,聯合體試驗將充分發揮試金石作用,為今后品種審定向品種登記的過渡做好機制體制上的準備。
聯合體試驗開放申請后,各單位對于聯合體試驗熱情很高,聯合體數量呈現指數增長態勢,參試品種也爆發式增長。經過一段時間,部分科研實力和經濟實力較弱,品種儲備較少的單位將會先行退出。聯合體也將重新洗牌,綜合實力較弱的聯合體會被淘汰,聯合體總數將減少,擁有深厚科研底蘊、綜合競爭力強的聯合體將脫穎而出。最后,聯合體將由百花齊放向多極分化發展,形成一個數量相對穩定、由若干聯合體寡頭組成的新局面。
2.3.1 維持一個合適的規模
從現有水稻聯合體分析,成員單位數量最少5家,最多有15家,以10家左右居多。從自身發展角度來看,聯合體成員數量過多或過少都存在問題。如果成員單位過少,一是會導致參試品種數量過少,導致單個品種試驗成本過高;二是相對于成員數量多的聯合體而言內部交流合作機會減少,發揮不了聯合體的優勢。如果成員單位過多,參試品種數量相對也會較多,試驗任務重,給主持單位和承試單位造成壓力[4]。因此,維持和控制一個合適的規模對于每個聯合體的可持續發展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
2.3.2 選擇適合自身的運行機制
聯合體并不是單位與單位的簡單拼湊,聯合體是一個共同發展的有機體。聯合體除了要有一個廣泛認同的發展定位、共同的發展目標外,還應構建一個適合自身發展的統籌協調機制[5],平衡成員單位之間的利益訴求,更多更快地出品種、出好品種、出大品種,實現成員單位與聯合體的互贏互利,這樣聯合體才能更好實現可持續發展。
2.3.3 挖掘聯合體內在合作潛力
聯合體的設立,除了提供一個全新的品種審定通道,加強聯合體成員單位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外,在促進科研單位的資源向企業的有效與合理流動,推動企業研發能力與水平的提高方面也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聯合體中企業成員單位不應僅著眼于參試品種的審定與否,更重要的是充分挖掘和利用研究所的種質資源,通過學習交流,了解最前沿的育種成果與育種手段,把握最貼近市場的育種方向和育種思路,進一步加強自身科研創新能力建設,鍛煉出一支懂市場、有技術、精誠合作的育種隊伍。
2.4.1 加強培訓提升試驗執行水平
聯合體運行成功的關鍵是試驗的執行質量,決定于主持單位的監督檢查及試驗人員的業務水平的高低,同時因為每個聯合體需要自己落實試驗承擔單位,在承試單位的選擇上,出于原國家及省級區試的試驗點容量有限或節約試驗經費等原因,有相當一部分農民合作社、種子經營部成為聯合體試驗承試單位。這些試驗點原先沒有承擔過相關試驗,缺乏相關經驗和相應培訓,因此在初期可能在地塊選擇、田間管理、調查記載等方面與國家及省級區試的試驗點存在差距,試驗執行水平存在差異,進而影響最終試驗結果的可靠性。因此,對試驗主持人和試驗承試人員定期進行培訓是非常有必要的。通過對相關人員從試驗方案編制、區域試驗技術規范、試驗數據統計分析等培訓,以提高他們的專業技術水平和試驗執行能力,進一步提高試驗執行水平。除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組織的定期培訓外,有條件的聯合體可以針對試驗執行中出現的薄弱環節自行開展培訓,加強試驗技術學習交流,進一步提高試驗人員業務水平和素質。
2.4.2 提高試驗執行人員的積極性
除了對試驗執行人員進行定期的培訓,聯合體也應充分發揮自己的體制優勢,引入獎懲機制,充分調動試驗執行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對于試驗執行到位、工作認真負責的試驗執行人員給予一定的物質或精神獎勵,提高試驗執行人員工作積極性和對試驗工作的責任感和榮譽感。
聯合體試驗是國家品種審定試驗的一個組成部分,納入國家試驗統一歸口管理。全國農業技術推廣服務中心作為聯合體試驗管理部門通過《全國農技中心關于進一步規范國家審定主要農作物品種聯合體試驗申請的通知》已經對聯合體材料申報、試驗執行等方面做出了初步規定,并且每年不定期組織聯合體試驗展示培訓,從國家角度強化對聯合體試驗監管。但是從制度層面上目前還急需出臺管理實施細則,以便管理做到有章可循,創造一個公開、公正、公平、科學、高效的國家農作物品種試驗環境[3],確保試驗數據客觀、準確、有效,確保試驗的整體質量水平。
[1] 農業部辦公廳.關于進一步改進完善品種試驗審定工作的通知[EB/OL].(2015-11-09)[2017-06-29].http://www.seedchina.com.cn/DefaultInfoDetail.aspx?InfoId=2195&TypeId=76.
[2] 王澎.拓寬審定試驗渠道加快優良品種選育[N].農民日報,2016-04-11(5).
[3] 劉信,張毅,邱軍.與時俱進規范管理扎實推進農作物品種試驗改革發展[J].中國農技推廣,2017,33(2):5-9.
[4] 王延兵,李春杰,孟慶民,等.河北省玉米試驗聯合體現狀、存在問題及發展對策[J].中國種業,2017(7):50-51.
[5] 劉超.對主要農作物品種聯合體試驗的思考[J].中國種業,2016(6):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