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〡高翔
這是一個年過半百的60后,也是青春洋溢的生力軍。19000天以前,在北京五棵樹奠基"地下鐵道”第一鍬土,文化也由那時發韌。今天,光陰的軌跡走過33城、4500公里,故事不勝枚舉:
1965年開始建設北京地鐵一期工程時,鄧小平指示:“地下鐵車站的設計要樸素大方,堅固適用,不求豪華。”
1973年開始,地鐵內增設了站名牌、地鐵線路圖和乘車注意事項;1984年,北京地鐵設計了標志,并開始安裝在出入口。
上世紀九十年代,北京地鐵開始以色彩區分線路,1號線及2號線站臺區域被加上了紅色及藍色的鑲板,用以指示乘車方向及前方到站信息。
北京地鐵第一次更換制服是在1984年,那時的制服顏色偏綠,有點像警察制服;第二次是在1992年,第三次是2007年,沿用至今。
1993年上海地鐵1號線開通前,印制了一套“地鐵一號線南段通車觀光券”,拉開了中國城軌紀念票的帷幕;1996年,上海地鐵推出鼠年紀念票,是城軌領域第一套生肖紀念票。
2003年8月,《時代報》進入上海地鐵車站定向發行,成為內地第一份地鐵免費報紙。
最早的地鐵移動電視,應該出現在南京地鐵,2005年9月與南京地鐵1號線同期開始運營。
2008年2月,南京地鐵1號線珠江路站的一個感人故事,造就出第一個品牌車站——“糖果車站”。
2010年2月,寓意“歡暢、暢通、暢想”的上海地鐵吉祥物——“暢暢”問世,這應該是城軌吉祥物的“排頭兵”。
2011年開線的西安地鐵,在全國率先采用每個車站一個獨立標識,即“一站一標”,在車站立柱、屏蔽門蓋板、導向牌等顯著位置配合顏楷字體的站名出現,方便乘客。
2015年12月青島地鐵3號線開通的時候,在青島北站設置的近百平米青島地鐵紀念品商店,成為全國首家與新線同步開啟的官方紀念品商店。

京港地鐵4號美術館

北京地鐵出入口老照片
2017年6月服務型機器人“小軌”亮相寧波軌道交通櫻花公園站,據悉,這是首個在國內軌道交通行業投入使用的機器人。
這是一個低調的理工男,他的辭典里寫著規劃、建設、運營,寫著路軌、列車、信號……還寫著“從心出發,為愛到達”、“全程為你”、“心系生活每一程”、“馳載人文,身心直達”、“穿越歷史,感受未來”……
他的世界里,還有精致的標志標識和吉祥物、漂亮的制服,還有車站建筑、室內裝修設計、公共藝術品、文化列車、公益活動、公益廣告、紀念票、紀念品,還有博物館、音樂會、圖書館、博覽會,還有微信、微博、APP、網站等互聯網產品,如果給理工男一個完整的標簽,那就是“城軌文化”了。

北京地鐵第三次換裝后的制服

南京地鐵車輛架大修人員制服

寧波地鐵機器人
1984年開始,北京地鐵在東四十條站、建國門站、西直門站增設了4幅壁畫,開創了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公共藝術的先河。
從1995年開始,上海地鐵引入了壁畫。到2016年底,上海地鐵運營的15條線路中,有90余個車站設置了公共藝術品,約占車站總數的25%。
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2017年調研顯示,33個城軌城市均引入了公共藝術,每條新線在公共藝術上的投入約為300-800萬元。
重慶地鐵1號線小龍坎站是全國首個地鐵涂鴉藝術車站,項目從2011年開始實施,其涂鴉均為現場作畫,涂鴉面積達6000余平方米。
2013年,武漢地鐵啟動軌道交通線網公共藝術規劃研究,以“記憶·夢想”為主題,運用特色站設計及雕塑、壁畫、藝術櫥窗等表現形式,展現武漢的城市故事和人文歷史。
青島地鐵在開線前四年,即組建了藝術設計專家委員會,此后提出“空間一體化”概念,將車站裝修、出入口、公共藝術、導向標識、商業、廣告、燈光照明、機電、站內公共設施均納入設計統籌范圍。
2016年6月開通的深圳地鐵11號線(機場線),18個車站中,9個車站設有公共藝術墻。作為“設計之都”,深圳市2009年設立公共藝術中心,深圳地鐵三期7、9、11號線委托該中心總體統籌策劃及實施監制,并以“地鐵美術館”為主題,歷經一年多時間的公開征集、專家評選、公眾展示、協同創作,確定了公共藝術作品和流動展示的地鐵美術館空間。
今天,城軌公共藝術已不再只是將藝術作品放入公共空間,而是將這些藝術的創作緊貼生活,為市民享用,和生活交融。

武漢軌道交通6號線大智路“老火車頭 ”站

青島地鐵出入口單體建筑

深圳地鐵11號線玻璃鑲嵌《美麗新世界》

深圳地鐵11號線玻璃鑲嵌《美麗新世界》
2012年,武漢地鐵開始在展廳設置自助圖書機。截至2016年4月,三條線路中共設置69臺,藏書8萬余冊,另外還在王家灣等站開設了“地鐵讀書角”。
上海地鐵11號線交通大學站,與錢學森圖書館合作,在車站站廳、出入口通道,以墻貼、櫥窗形式展現錢學森的書房景象和語錄手稿。
2016年4月23日,南京地鐵舉辦第21屆世界閱讀日之書香南京——中國首本地鐵口袋書發布會并在全線多站以創意形式開展閱讀推廣活動。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設有固定圖書空間的還有深圳地鐵、杭港地鐵、京港地鐵等;而以讀書為主題的公益活動和公益列車,幾乎八成的城規企業都曾推出過。
自2013年元旦以來,每周六、日“上海地鐵音樂角”均有一場公益演出,至今已演出400余場,觀眾超過15萬人次。
2016年11月,廣州地鐵在APM線廣州塔站舉辦“專業演奏之夜”音樂會,歷時17天。

武漢地鐵自助圖書機

上海地鐵11號線錢學森書房

上海地鐵音樂角

武漢地鐵王家灣站 “地鐵讀書角”

深圳地鐵地鐵閱讀季市民免費借閱書籍

廣州地鐵“專業演奏之夜”音樂會
起初很多城軌企業以內部展廳來記錄歷史,北京地鐵在其地鐵大廈內設置的“北京地鐵展覽廳”就是一個代表。2010年北京為了記錄地鐵大興線建設過程,在大興區開設首座地鐵文化公園,另外,沈陽和武漢均開設了地鐵科普館。
2014年10月28日,國內首家地鐵專業博物館——上海地鐵博物館(一期)開館成為普及地鐵知識、展示企業風采的新基地。
2015年底,青島地鐵展示館開館,是一個集規劃建設、文化產業、功能定位、科普宣傳于一體的博物館。
2016年12月20日,廣州地鐵博物館開館,以城市軌道交通為核心,為市民提供各類專業展覽、城市旅游分享、文化藝術體驗、科普課堂等服務。
2017年11月,武漢地鐵宣布將建設武漢地鐵博物館,并希望博物館“既專業,也有趣,是集收藏保護、宣傳教育、觀光休閑、產業開發于一身的博物館綜合體,更是一個新時代的城市社交空間”。
近幾年,寧波、長沙、無錫等城軌企業大膽創新,將以往只有商業廣告才使用的“內包車”、“外包車”等媒體形式,賦予了全新的公益內容和創意,帶動了全國軌道交通列車文化的興盛。
2014年6月起,成都地鐵在七條線路打造七大主題列車,分別為“廉潔文化”、“中國夢·勞動美”、“童年記憶”、“文明成都”、“盼達”、“菁蓉”、“最成都”。在“盼達”號的熊貓列車上,成都地鐵對車廂拉環、看板、立柱、座椅擋板等部位進行了硬件改造,創下了列車應用新的范例。
2017年5月,天津地鐵在地鐵3號線發布“迎全運”主題列車,將全運會搬進地鐵,讓軌道交通承載城市盛事。

上海地鐵博物館
除了開線、盛會等重大主題,沈陽、西安等地多次推出歷史文化主題專列;寧波、南昌等地打造了海洋主題專列;合肥地鐵在全省首條線路開通之際,推出包公專列,包公卡通造型配以文案“收禮,我是拒絕的!”;鄭州地鐵1號線在試運營一周年之際開出地鐵愛情專列,在每節車廂還設有兩個搭訕專座……
2017年3月,杭港地鐵聯合網易云音樂在1號線推出“樂評專列——看見音樂的力量”,以對話框的形式發布紅底白字“治愈”或“致郁”。活動一經推出就引起乘客和媒體的關注、共鳴,得到微博、微信的廣泛轉發,成為一時的社會熱點。
2017年5月,載滿深圳人故事的“地鐵表白專列”出發了!深圳地鐵策劃了1號線520表白專列,為全城帶去戀愛氣息。
2017年5月,“中國夢·勞動美”中國首趟全國勞動模范主題專列由長沙地鐵駛出。
列車一次次出發,體驗一次次翻新。隨著城軌文化在列車媒體上的深度實踐,未來的列車,會越來越萌,越來越有內容,列車里不期而遇的驚喜,會越來越多。

成都地鐵3號線熊貓主題列車
大陸地鐵里安裝第一塊廣告燈箱,是在1980年夏天,當時從香港運來的燈箱,首先安在了三個車站:北京站、前門站和崇文門站。時至今日,很多老北京還能記起,印象最深的公益廣告是一位名叫羅紅的攝影師拍攝的非洲風物。
2007年,廣州地鐵推出地鐵永通榜項目,以廣州地鐵1號線空置的廣告位做媒介,每月推出設計、藝術等公益主題。永通榜雖因各種原因未能堅持,但在此后很長時間里促進了地鐵公益廣告的發展。
2014年,京港地鐵與單向空間合作推出“大師言”公益廣告,把文學大師的句子印在北京地鐵4號線沿線,一位乘客留言說,燈箱上的名言,正是他當年追女友時所抄的詩。
近年來,大多數城軌企業開始自組內容、開發原創型的公益廣告,以北京地鐵為例,2015年推出講述老北京傳統行當的“我的老北京”,2016年又推出“尋蹤北京的記憶”,回味傳統小吃和民俗。
“我們無法使地鐵變得不再擁擠,也無法縮短地鐵行進的時間,我們卻能讓處于地鐵之中的你,重新體會世界的豐富與復雜。”這句話點明了公益廣告的價值,也宣示了城市軌道交通公益廣告的方向,那就是以人為本,多元互動。

長沙地鐵“中國夢·勞動美”專列

廣州地鐵永通榜

京港地鐵大師言

成都地鐵10號線海報
除了公益廣告日益活躍,由城軌企業發起的公益活動、文化活動也呈現多元化、立體化特征。
廣州地鐵自2014年啟動文化傳播項目計劃以來,為打造廣州的“地下文化長廊”,以車站輕展覽、文化專列,非遺教育互動項目等形式,推出27項公益項目。
2017年9月,成都地鐵在10號線開通之際,為展現員工精神風貌,制作了“10號線開通宣傳海報”,全新創意的海報一經推出即刷爆朋友圈,成為成都地鐵最新代言。
從2016年上半年開始,南京地鐵在2號線集慶門大街站近千平米站廳空間開展文化創意活動,近一年半時間活動多達50余場。經過持續生動的文化創新和創意打造,今天的集慶門大街站已成為南京地鐵文化交流推廣的窗口。
對于軌道交通來說,空間作為文本,文化成為一種“生成”,以文塑城,以文化人,以文興業,既是城市發展的要求,也是城軌企業當仁不讓的責任。

廣州地鐵藝述廣州項目

南京地鐵開設“未成年人八禮四儀養成體驗館”

無錫地鐵《三打白骨精》紀念票
趙宏本、錢笑呆,是中國連環畫領域兩位大師級畫家,他們的經典之作《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在2017年5月成為無錫地鐵紀念票的選題。
方寸之間的地鐵紀念票(卡),今天已成為城軌文化的重要載體。從1969年北京地鐵的第一張參觀券算起,到2017年的48年間,全國各地已有2700套948萬張地鐵紀念票(卡)問世。
截至目前,所有已開線的城軌企業都發行了紀念票(卡),題材也百花齊放。除了地鐵開線或周年,生肖票成為一個共同選題,在2017年雞年春節,近三十家地鐵公司同出雞票,神州合鳴。
從1993年開始,上海地鐵一年不落地發行紀念票(卡)24年,題材涉及民俗傳承、電影卡通、自然風光、時尚、體育、文化經典等。2000年到2002年發行的《水滸傳》,全套109枚,應該是有史以來體量最大的一套紀念票(卡)。
兩年來,各地聯合發行紀念票(卡)的案例漸多,題材就更具文化特色。2015年,上海地鐵與無錫地鐵聯合發行電影《小王子》紀念票;2016年,無錫地鐵和京港地鐵攜手推出《山色溪光·雙城之園》,以北京頤和園諧趣園和無錫寄暢園南北呼應;2017年無錫地鐵與長沙地鐵推出《瑯韻·書香》,將兩座千年書院“岳麓書院”和“東林書院”文脈相接。
2017年,寧波地鐵、福州地鐵、天津地鐵、南昌地鐵四家聯合推出紀念票《絲路》,結合四城本地特色與文化,共同詮釋絲綢之路這一主題。
隨著紀念票(卡)的發展,在全國已形成相對穩定的收藏群體,他們也在推動紀念票(卡)的完善和進步。正是通過收藏者、愛好者,地鐵與乘客互動更多,關系更加緊密,城軌文化的根基也更加深厚。
2017年,中國城市軌道交通協會出版了有史以來第一部《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紀念票目錄》,在城軌文化領域,紀念票這株有微而著的大樹,正枝繁葉茂,正欣欣向榮。

Q版車模

廣州地鐵設備系統模型:屏蔽門系統
北京、上海、廣州等城軌企業一直堅持紀念品開發和經營,上海地鐵截至目前已開發有280種紀念品。
最常見的城軌紀念品是列車模型,北、上、廣三家都開發了不少車模紀念品,包括Q版車模。
為了讓乘客更多地了解地鐵精密的設備運作,廣州地鐵還開發了地鐵特色的仿真模型,例如高架車站、盾構機,尤有特色的是三套“系統模型”,包括供電系統、屏蔽門系統、自動售檢票系統。
目前,上海、廣州、青島等少數幾家城軌企業在車站內設有紀念品商店。與此同時,面對公眾開發紀念品的城軌企業,尚不足三分之一,很多城市的紀念品業務,還停留在商務禮品階段。
紀念品是城軌文化的重要載體,更是未來城軌文創產業的主力。近年南京地鐵、沈陽地鐵、京港地鐵等城軌企業,都努力在選題、營銷和合作模式上進行全新的嘗試,包括引入IP形象。
2017年全國軌道展,首次開辟了文創展館,紀念品正式走入行業殿堂。相信隨著城軌與城市、與乘客的關系越加緊密,隨著人們對品質生活的追求日漸提升,城軌紀念品和以其為代表的城軌文創產業,很快將迎來更大的發展。

南京地鐵在2號線集慶門大街站的文化創意活動,一年多來已做了50余場;
長沙地鐵的公益列車,在三年時間里,已做了150列;
沈陽地鐵《地鐵第一時間》的創意版面,2012年以來已做了1400期;
京港地鐵發起的24小時內即時性公益廣告,自2012年以來已堅持了五年;
上海“地鐵音樂角”,自2013年以來已演出400余場;
武漢地鐵的自助圖書館,五年來已辦理近三萬張借閱證;
從2015年1月至今,無錫地鐵每月發行一款紀念票……
地鐵就是這樣,所有的時光都有痕跡,所有的日常都有回響。
到第一屆城軌文博會舉辦之時,世界地鐵已154歲,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總里程達到4527公里,全年累計完成客運量超過160億人次,中國成為全世界最大的城市軌道交通實踐地。
那熙熙攘攘的車站中,那隆隆而過的列車里,是什么讓光陰定格,是什么讓人與交通、社區、城市生發美妙的緣分,是什么讓每一條線路煥發出地久天長的魅力——
泰戈爾說過:“文化是寶石放出的光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