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張 麗
物聯網是“物與物相連的互聯網”,即通過射頻識別、傳感器、全球定位系統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將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起來,從而進行信息交換和通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移動支付、物流分揀系統、ETC、共享單車、繽果盒子無人超市等都是物聯網的典型應用。物聯網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智慧穿戴、智慧農業、智慧物流、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醫療、智慧城市等領域。物聯網是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制造2025”戰略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見,發展物聯網產業,是實現數字中國、智慧社會的需要,也是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的有效途徑。
物聯網作為信息技術的典型代表,在全國范圍內呈現加速發展的態勢。不同行業和不同類型的物聯網應用的普及和逐漸成熟推動物聯網的發展進入萬物互聯的新時代,由此帶動產業的迅速發展。根據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信息網絡統計分析,2017-2020年我國新一代信息技術行業高職人才每年需求年均增長150萬以上,但每年全國高職院校應屆畢業生人數約為90萬左右,供求差距較大。以物聯網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向融合化、智能化、創新化方向發展,對物聯網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大量的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2010年2月,教育部辦公廳下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戰略性新興專業相關專業申報和審批工作的通知》,除了本科院校外,上百所高職高專院校設置了物聯網專業。盡管高職院校開辦物聯網專業的熱情高漲,但物聯網專業的教學改革與研究剛剛起步,在人才培養中存在一些問題:一是開設物聯網專業沒有緊貼物聯網行業和企業的人才需求,不同程度存在職業教育和企業需求相脫節的問題;二是學校的專任教師缺乏物聯網應用技術的實踐經歷和能力;三是部分高職院校雖然和物聯網企業進行了合作,但停留在較淺的層面,并未從深層次建立起可行的校企合作長效機制;四是各高職院校培養的物聯網專業人才部分存在理論與實踐脫節、動手能力差等問題。
由此可見,物聯網產業雖發展迅猛,但一方面人才缺口較大,另一方面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不理想。面對這一現狀,為滿足社會對物聯網專業人才的需求,加大技能型、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我院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在深度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平臺上,及時跟蹤物聯網發展狀況,找準物聯網行業企業動向,探索出有效和科學的高職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產業結構調整提供人才支撐服務。
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應用技術專業是重慶市骨干專業,圍繞物聯網產業,與相關企業緊密合作,通過優勢互補、資源共享、雙贏共進的方式,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制訂了以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為目標的培養方案;構建以職業能力為本位、以崗位技能為主線的模塊化專業課程體系;建立滿足基本技能訓練、項目導向生產性實訓和頂崗實習的校內外實訓基地及運行管理機制;探索建立了校企深度合作的長效機制,贏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服務了區域經濟發展。
1.建立校企深度合作機制
我院與新大陸科技公司共建重慶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新大陸物聯網學院,與中移物聯網公司、華為公司等在人才培養,課程資源建設、師資建設、學生實習實訓等方面開展深度校企合作,促進產教融合,服務地方經濟。同時邀請行業及企業專家成立物聯網教學指導委員會,定期交流,為專業發展把握方向、并參與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制定,實現企業行業與學校培養的高度銜接。
2.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按照“校企對接、工學結合、課崗融通”的人才培養目標進行建設。努力實現行業發展發展與專業辦學對接、企業崗位與課程對接、企業文化與學生素質對接、企業評價與學生考核對接。與企業合作共同打造新的課程體系,按照崗位對知識、技能要求來設置理論與實踐教學體系。建立以“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課崗融合”的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轉變人才培養方式,推行理實一體的教學模式并積極開展技能競賽活動。
3.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
與企業合作建立新的課程體系,課程內容以崗位需求確定,并與相關職業標準對接。與行業企業、協會學會合作開發校本課程,制訂體現職業崗位能力需要的課程標準,使專業培養目標的核心課程與行業、企業、職業崗位能力緊密銜接。
依托現代化教學手段,以任務驅動、項目教學、過程考核為載體,與企業共同完成專業核心課程教學,實現“課崗融通”具體化。邀請行業企業專家共同參與,完成教學資源的數字化改造,形成建成技術先進、資源豐富、管理規范、應用快捷的專業教學資源庫。
4.專業教學團隊建設
打造“雙師雙能型”物聯網專業教學團隊,主要是學校老師走入企業、政府部門,提供管理決策咨詢、市場調研、培訓員工。同時邀請企業高管、高級工程師等進入課堂,承擔某些專業課程的授課。促進學校、教師、學徒的共同發展和特色發展。同時建設物聯網大師工作室,引領專業建設。
5.實驗實訓條件建設
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以培養學生的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為主線,有物聯網綜合實訓室、物聯網智能家居實訓校、RFID實訓室等校內實訓室。物聯網專業與新大陸、華為、重慶中陸承大等企業單位校內實訓基地。
6.社會服務能力建設
利用物聯網校企合作的人才優勢,混合所有制學院的體制優勢,立足江津,輻射重慶,面向西南,促進人才培養供給側和產業需求側全方位融合,配合江津區建成全市重要的現代制造業基地,推進傳統產業向“互聯網+”、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面向江津雙福新區、德感工業園區、珞璜工業園區和白沙工業園區,輻射重慶市九龍坡區、渝西地區的其他工業產業園。
物聯網行業發展迅速,物聯網行業的人才需求也越來越旺盛,高職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需要政府、學校、企業行業及社會的共同努力,才能培養出高素質技能型人才。
[1]舒松,喻會.高職物聯網專業建設初探[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2(01).
[2]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重慶市戰略性新興產業人才需求指導目錄(2016-2020)[Z].2016.
[3]陳寧.基于校企深度融合的高職物聯網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