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靜
3月23日,廣東省深圳市中醫院醫生趙江寧在深圳市舉辦的推動實施醫師執業責任保險工作會議現場簽下了一份保單。當同事們問趙江寧買這份保險的原因時,她疑惑地反問:“作為一名醫生,難道不應該買醫師執業責任險嗎?”在她看來,這份醫師執業責任險來得太遲了。
去年12月23日,趙江寧在深圳醫師集團發展論壇上看到有關醫師執業責任險的介紹,在聽了深圳市醫師協會執行會長王天星的詳細介紹后,她當即說:“我要買這個保險。”因為當時還沒有正式施行,所以趙江寧只是將自己的名字登記在冊。如今,趙江寧成為廣東省首位醫師執業責任險的投保人。
趙江寧原來是廣東省中醫院的醫生。在這樣一所以管理嚴苛而聞名的醫院工作了23年,她從未有過一單投訴記錄。2014年赴日本交流兩年回國后,趙江寧作為人才引進在深圳市中醫院擔任胃腸外科主任。除了醫院的日常工作,她也會去其他醫院進行會診。在她看來,這份保險是自己行醫的“定心丸”。
一次,在為一位直腸癌晚期患者進行會診時,其他醫生都認為無法進行手術,但是趙江寧憑著多年的經驗覺得可以手術切除。“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我購買了醫師執業責任險,就可以用自己的努力為患者博得一線生機。”
趙江寧覺得,因為有了保障,醫生在醫療過程中可以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技術提升上,可以嘗試一些新技術、新療法,避免了因害怕引發糾紛而踟躕不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醫生個人購買責任險,患者同樣是受益者。
“醫患糾紛中,經濟糾紛是一個重要部分。”趙江寧坦言,一旦發生醫患糾紛,解決賠償等問題往往占據了醫生大部分的工作時間和精力。而由于缺乏專業的法律知識,在面對經濟賠償時,如何確定金額也是一個難題,最終往往難以解決。
由于醫療具有專業性,如何定量裁決需要專業人士進行判斷。在以往醫患糾紛中,很多患者由于專業素養不夠,再加上對糾紛中涉事醫生的不信任,最終往往加深了醫患矛盾。
王天星認為,在醫療糾紛中能否客觀確權,關系到醫患雙方的利益。在推行醫師執業責任險后,患者除了通過現有司法鑒定機構對醫療責任進行確權,還可通過第三方組織專家評鑒。
作為相對獨立的第三方,深圳醫師執業責任保險理賠處理中心可以為醫患雙方提供免費評鑒,專家團隊主要來自法律、醫療專業。“如果患者需要,我們可通過醫師協會邀請廣州,甚至外地的專業專家團隊,對醫療糾紛進行分析定責。”
通過引入第三方定責定損,在醫患糾紛雙方之間建立一個“緩沖區”,王天星說,這既為醫師安心執業提供了保障,也尊重了患者的利益。
香港艾力彼醫院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莊一強博士說,香港是世界性的“醫師保護協會”(Medical Protection Society,MPS)的成員。作為以醫師為會員的互助機構,MPS旨在服務醫師,以保障其合法權益免受侵犯。“MPS一是根據醫師的專科風險程度,確定會員每年需繳納的年費。如高風險的外科、婦產科、麻醉科所繳會費往往較高;二是如果該醫師過去一年被投訴的案例多,就會相應提高會費。” 莊一強介紹,所交會費組成的基金,用來賠償會員醫師的醫療過失、處理媒體對醫師的惡意誹謗、協助醫師辯護患方的刑事控告(如醫療誤殺罪等)、幫助開業醫師控告供應商(如藥廠、醫療器械廠)等。

在醫生多點執業和自由執業的趨勢下。醫師執業責任險將為醫生^A事醫療話動提供一份保障。圖/視覺中國
除了保護醫生,MPS也把保護患者利益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比如積極參與對醫生的再教育、打擊偽劣醫療和揭露庸醫,這在客觀上就會不斷提高會員的醫療水準和榮譽感,有利于保護患者。
王天星說,深圳市推出的醫師執業責任險對醫生的約束也體現在續保階段。類似于交強險,在醫師責任險續保部分,會根據被保險人上年度保險事故發生情況進行調整,其中發生保險事故次數0次,調整因子為0.9,而3次以上,則調整因子為2,這對醫生本人來說,也有著經濟上的制約。
“這樣的經濟杠桿,也迫使醫生努力提升自身的醫療技術水平。”趙江寧在日本時曾聽說有些醫生因屢次遭到投訴而被所有保險公司拒之門外,最后不得已選擇了轉行。
其實,以醫生個人名義投保醫責險的案例并不鮮見。2016年10月9日,張強醫生集團上海臨床中心疝外科醫生鮑宇克收到了一張保額為100萬元的醫師個人醫責險保單。近年來,北京、陜西等地也陸續出現過醫生個人購買保險的案例。與國內醫療機構購買的醫療責任險不同,這些面向醫生個人的保單能出現,源于越來越多醫生開始選擇多點執業、自主執業。
據王天星介紹,深圳版的醫師執業責任險比此前其他城市的探索獲得了更多矚目,個中原因除了由深圳市醫師協會牽頭推出,還有它背后獨特的法律優勢。
2016年8月25日,深圳市第六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次會議通過了《深圳經濟特區醫療條例》,并宣布于2017年1月1日正式施行。條例中第五十四條明確規定:“鑒定機構作出的醫療損害鑒定應當載明:醫療執業機構管理責任和醫師執業責任劃分。”這意味著,在醫療糾紛中,法律明確了醫生個人需要承擔相應的責任。
在過去,一旦發生醫療事故、出現醫患糾紛,往往是醫院直接對患者做出賠償,如果責任屬于醫生個人,醫院再對醫生進行內部追責,如罰錢、扣獎金等。而在未來醫生多點執業和自由職業的趨勢下,法律的出臺明確了醫生執業責任,而醫師執業責任險就為醫生從事醫療活動提供了一份保障。
“當面臨一些急診、危重癥、疑難雜癥,需要開展一些新技術、實驗性的治療時,醫師執業責任險會減少醫生的顧慮。一旦發生醫療糾紛,可以全權交給第三方處理。”趙江寧認為,這對醫院、醫生、病人都十分有益。
“多點執業、自由執業是未來醫療行業發展的大勢。”上海市海上律師事務所律師劉曄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醫師執業責任險發展得如何,取決于醫生多點執業、自由執業的繁榮情況。
所謂醫生多點執業,就是符合條件的執業醫師經衛生行政部門注冊后,受聘在兩個以上醫療機構執業的行為。因為國外的醫生都是自由職業者,所以“多點執業”一詞看起來有著濃厚的中國特色。在深化醫改的大背景下,國家開始鼓勵醫生多點執業,均衡各地醫療資源。
有醫療行為則免不了出現糾紛。長期以來,在發生醫療糾紛時,醫療機構是法律責任主體。作為拓寬醫療糾紛解決途徑的辦法之一,2014年開始逐步在全國推廣的醫療事故強制責任險,是目前中國醫療體系中最常見的醫療責任保險。這類保險的參保主體一般多為公立醫療機構,投保機構發生責任事故后,患者可以向第三方保險公司提起索賠。
而隨著多點執業的醫生逐漸增多,公立醫院體制下的保險問題和醫生的執業需求產生了矛盾。“當多點執業醫生為醫院提供醫療服務,醫院為醫生提供場地和設備時,他們之間更像合作而非隸屬關系。”劉曄說,這時候直接保障醫生個人的醫師執業責任險作為一種必需品產生了。
深圳版醫師責任險在司法管轄范圍上明確,其他地區的醫生可以在深圳購買醫師責任險,而對于深圳醫生而言,在深圳以外區域(不包括港、澳、臺地區)發生的醫療糾紛,同樣可以使用醫師責任險。這就為時常應邀參加一些醫院外會診醫生們帶來了很大的保障。
趙江寧就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才果斷地買下保險的。“在日本,如果不購買醫師執業責任保險,沒有醫院敢聘用。”趙江寧曾在2014年去日本大阪醫科大學附屬醫院消化器外科交流訪問2年,因此對于深圳推出的這份醫師執業保險,她期待已久。
中央財經大學保險學院教授許飛瓊2015年在《保險研究》雜志上發表題為《國外醫療責任保險及啟示》一文中也提到了日本的醫生責任保險制度。
1973年,日本醫學協會牽頭,聯合東京海上日動火災保險公司等 5 家損害保險公司,建立了醫生職業責任保險制度(簡稱 JMA 保險)。該制度的目的在于保證 JMA 會員的醫療過失由保險公司負責賠償,使病人和醫生之間的糾紛能夠得到公平、迅速、有效的處理。”因此,日本的醫生責任保險制度是一個依托于行業組織、個人補充參保、由商業保險機構運作的醫療風險管理制度。
和日本的做法相似,此次深圳市醫師協會與江泰保險經紀股份公司負責建立及管理“深圳醫師執業責任保險理賠處理中心”。作為保險公司認可的第三方機構,該理賠中心對發生的醫療糾紛進行調查、評估及后續索賠工作,確保保險公司依法依約、及時賠付。
作為世界上最早開展醫療責任保險業務的國家,美國在100 多年的探索、完善后,幾乎所有州的法律都強制要求醫療機構及其醫務人員必須投保醫療責任保險(除佛羅里達州允許醫生提供其他方式證明賠付能力外),這是醫療機構進行經營及醫生進入醫院從事診療活動的前提條件。
許飛瓊在文中提到,在美國,一旦出現醫療事故或醫療差錯,患者及其家屬一般不會找醫院和醫生,而是通過有關法律程序由保險公司進行賠償處理。在醫療責任保險制度下,美國醫院醫療過程的每個步驟,從掛號、開藥到治療,都會有保險公司的全程參與。正因如此,在發生醫療糾紛時,無論是醫院、醫生,還是患者,都更依賴于保險公司。醫院與醫生不會遭受巨額索賠,患者也可以順利得到相應的賠償。
“深圳市的醫師執業責任保險的推進由政府支持,意義非凡。”中國首家醫生集團創始人、血管外科醫生張強認為,患者到公立醫院看病難、看病貴問題的日益尖銳,很多醫生難以展現自己的醫療價值,醫患糾紛愈演愈烈。醫生自由執業后,醫生將為提高市場競爭力而打磨醫術,將為打造品牌而優化服務,更不敢亂開大藥方、搞過度醫療。張強說,深圳有適合醫生自由執業的土壤。
2017年4月1日,新修訂的《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和《醫療機構管理條例實施細則》開始施行,新條例和細則規定,在職醫生可以開辦診所。
北京幾家三甲醫院的醫生并沒有對醫師執業責任險表現出太大興趣。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麻醉科主任醫師、醫療保險辦公室處長敖虎山說,目前醫生缺乏積極性的原因是醫生還是“單位人”,醫療機構已經購買了醫療事故險。出現醫療事故和糾紛時,由單位出面負責調解、賠付等。敖虎山說:“如果未來醫生變成純粹的‘行業人,我相信他們會有購買這種保險的欲望。”
“醫療事故險是為醫院而設置的,而醫生個人需要一份自己的保險。我覺得大部分醫生還沒意識到這個問題的重大所在。”趙江寧在購買保險后,身邊不乏疑惑的聲音。她記得一位業內好友在網上看到相關新聞后給自己打來電話:“咦?怎么會是你。我覺得這可是一個跨時代的東西。”
劉曄認為,醫師執業責任險對整個醫學界是有利的,對患者也是有利的。“自由執業的醫生能為患者提供更好的服務。”劉曄希望深圳市能將這一系列政策實實在在地執行下去,并進一步放寬在職醫生開診所的條件。“沒有自由執業者,誰會有熱情購買這份保險呢?”劉曄說。
“目前,全國還沒有發生過一單醫師個人購買保險后發生醫療事故進入理賠程序的案例。所以很多內容還不是很清晰。”張強覺得,或許深圳版醫師執業責任險的象征意義多于實際意義。
如果自由執業發展舉步維艱,那么醫師執業責任保險也將無人問津。和張強一樣,很多觀望的人都希望看到深圳市實際操作的效果。張強認為,作為新興的事物,可能需要在發生案例后不斷完善,最終才能形成一個適合自由執業醫生群體的險種。
中共廣東省委黨校法律學教授、法治廣東研究中心主任、廣東省律師協會政府法律顧問專業委員會主任宋儒亮認為,執業醫師責任險在實施模式上,需要結合本國國情。美、日、德三國的醫療責任保險分別是強制、自愿與強制、自愿的模式,并沒有拘泥于固定的形式,而是結合了本國的社會醫療保險與商業保險國情,從而達到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防范風險不要只依賴于保險,醫生和患者都應當明確自己的權利與義務。”宋儒亮認為,轉變“依調解行醫”的觀念為“依法、依規行醫”,將會促進醫師執業責任險更好地發揮價值,這種轉變,也是對患者利益更有效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