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鯤能化羽垂天,摶風九萬;龍可振鱗橫海,擊水三千。
10月20日,中國自主研制的大型水陸兩棲飛機——“鯤龍”AG600(下稱“AG600”)在湖北荊門漳河機場成功實現水上首飛。
至此,中國大飛機終于邁出“上天入海”完整步伐,建設航空強國輪廓愈發明晰。
乘風破浪:“鯤龍”擊水需要邁過幾道坎
高速滑行、騰空而起,輕緩入水、水花朵朵。在大家的期待中,AG600繼成功完成陸上首飛后,乘風破浪,在水上交出一份亮眼的首飛答卷。
“‘鯤龍是目前世界上在研最大的水陸兩棲飛機。”AG600飛機總設計師黃領才介紹,去年底,AG600在廣東珠海金灣機場成功實施首次陸上試飛。不過,對于一架水陸兩棲大飛機而言,必須經歷水上首飛起降考驗,才稱得上水陸兩棲。
近10個月之后,AG600迎來水上首飛。水上首飛比陸上首飛的難度更大,至少面臨三大難關。
一是涉水關。岸上是飛機,水面是大船。機身、翼展與波音737差不多,起飛重量達到50多噸的大飛機,在水面時如何保證機體結構不漏水;相對于30節左右船速,AG600水面起飛速度達到100節,水面對船底結構產生巨大壓力;水面風力、波浪影響下,飛機狀態是否穩定,操縱系統是否正常,都是巨大考驗。
二是操作關。陸上飛行是依靠起落架滑跑起降,AG600水上首飛則是依靠船體在水面滑水起降,除了水面環境影響以外,船體和飛機本身的氣水動特性都需要飛行員反復練習并準確掌握。特別是離水和著水姿態的掌握,比陸上起降的離地和接地難度大得多。
三是適航關。作為一架民用飛機,必須獲得國家民航主管部門頒發的適航證,才能開展飛行活動。AG600是國內首次開展水上特許飛行適航審查,相關參考資料和工作經驗相對匱乏。加上全機設備國產化率高,不同標準之間適航審查難度高。
在前期密集試驗基礎上,AG600在荊門漳河水庫上進行10余架次的低、中、高速滑行。通過實時監控驗證飛機氣水動操縱性、穩定性和水密性能,飛機各系統工作正常、穩定,飛行機組由此熟悉并掌握AG600的水上滑行及起降特性。
同時,AG600飛機研制團隊開展大量針對性試驗和分析評估工作。評審365項試驗及分析任務后,中國民用航空上海航空器適航審定中心集中審查頒發水上首飛特許飛行證。水上首飛試飛大綱、水上首飛技術質量和放飛評審……一系列準備工作完成后,AG600已邁過所有門檻,靜待水上首飛。
“報告,AG600成功完成水上首飛任務!”首飛機組簡短、有力的匯報,讓首飛現場成為歡慶的海洋。
功能豐富:可在2米高海浪條件下開展救援
“除了個別次要設備選用了國外產品外,AG600從總體方案到核心系統、機載設備都是國產的。可以說,這是一款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飛機。”黃領才自豪地介紹。
AG600絕對是個“大塊頭”。它采用懸臂式上單翼、前三點可收放式起落架、單船身水陸兩棲飛機布局形式,機長37米、翼展38.8米、機高12.1米。
AG600的力氣也大。它最大起飛重量53.5噸,可在水源與火場之間多次往返投水滅火,一次可最多汲水12噸,可在距離樹梢30米到50米高度處進行投水。單次投水救火可覆蓋20米×200米的面積,即可對4000余平方米火場進行有效撲滅。
此外,AG600還具有航程遠、續航時間長、抗浪能力強的特點。
AG600是一艘會飛的船,它的飛行速度是救撈船舶的10倍以上。同時,它又是一架會游泳的飛機。AG600擁有高抗浪船體設計,除了在水面低空搜索外,還可在2米高海浪的復雜氣象條件下實施水面救援行動,水上應急救援可以一次性救護50名遇險人員。
據了解,為滿足“既能在陸地上起降,又能在水面上起降”的特性,AG600機身下部設計成“V”形高抗浪船型機身,具有優良的水陸兩棲性能,可在靜水和波浪水面滑行、起飛和降落,這是陸基飛機所不具備的能力,也是AG600能夠在水面起飛和降落的關鍵。
同時,為降低飛機在水面起降時的著水載荷,提高飛機的抗浪能力,盡可能縮短飛機的水面滑行距離, AG600在起降構型中,綜合考慮利用螺旋槳滑流增升,對機翼和襟翼以及短艙構型進行一體化優化設計,形成了具備良好的高低速巡航特性的機翼構型及較高最大升力系數的襟翼增升系統方案。
而且,AG600按照“水陸兩棲、一機多型、系列發展”的設計思路,在滿足森林滅火和水上救援要求的同時,未來通過系列化發展和改進改型,還可滿足執行海洋環境監測與保護、資源探測、島礁運輸等任務需要以及提供海上航行安全保障和緊急支援等任務的需要。
未來可期:大飛機彰顯中國航空發展新動向
一段時期以來,“中國制造”還是“中國組裝”?“心臟病”等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航空材料領域的“卡脖子”問題和“缺芯痛”仍是中國航空制造業無法回避的問題。
航空發動機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大響曾坦言:與航空強國相比,航空發動機是我們的“軟肋”。中國飛機呼喚強勁的“中國心臟”,航空發動機、航電系統、高端材料等航空關鍵技術亟待強力突破。
“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此次裝配在AG600上的4臺發動機,就是國產的渦槳6發動機,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也正在由“基本可用”向“基本好用”邁進。
國內最高、最復雜的單支柱起落架,創新的船體結構、先進的氣水動布局……面對諸多棘手的技術難題,AG600背后這支平均年齡只有35歲的主要研制團隊,始終以國家利益為追求,將青春激情浸潤到每一個部件的設計、研發和制造中,用實際行動書寫著新時代航空報國的奮斗答卷。
工信部部長苗圩表示,從ARJ21起步,到現在C919和AG600等飛機研制,標志著我國民用航空工業在新時代站上了新起點,取得了新進步,預示著我國民用航空工業發展將會步入快車道,“對國家整個制造業結構調整、轉型升級,都將是一個巨大帶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