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亞莉
(陜西地礦第一地質隊,陜西 安康 72500)
勘查區位于南秦嶺鎮旬盆地印支褶皺帶的留鳳關—金雞嶺褶皺束中東段,金雞嶺復向斜北翼,鎮(安)—板(巖鎮)斷裂南側,以金雞嶺復向斜、王家嶺復背斜及東坪—米糧川斷裂,木竹溝腦—青銅關—茅坪斷裂、木竹溝—仁河口斷裂等為主體的構造格架(見圖1)。

圖1 九家嶺金礦大地構造位置簡圖
由于受加里東晚期區域性隆升、海西期伸展體制下的水平剪切、印支期褶皺造山及印支—燕山期逆沖構造等地質作用,區域上形成了一系列不同期次、不同規模的構造形跡。鎮旬盆地內賦存有與含礦建造存在成生聯系的金、銀、汞、銻、鉛、鋅、銀、錳、銅、鋇、硫等具有重要工業價值的礦產,其中金礦主要分布在金雞嶺復式向斜南北兩側構成南北礦帶,北帶主要以金龍山一丘嶺金礦床為主,其西北方向有二臺子金礦;南帶有文家嶺、二天門、泅峽口金礦點以及牛家溝金礦等[1,2]。
依據金礦化地質特征及工業類型等綜合因素,該區金礦化劃分為石英脈型、石英脈-蝕變巖型、構造蝕變巖型和矽卡巖型4類。
秦嶺金礦帶是我國的“中金帶”,該帶的整體呈東西向展布,由十條金礦亞帶組成:包括小秦嶺金礦亞帶、盧氏—舊縣、桐柏—霍山、銅峪—磨子溝、鎮安—淅川、石泉—安康、宕昌—唐藏—木子坪、塔藏—康縣—略陽、瑪沁—迭部—舟曲以及平武—青川—勉縣等金礦亞帶,九家嶺地區位于鎮安—淅川金礦帶內[3]。
工作區主要出露地層有泥盆系西岔河組(D1x)、公館組(D1g)、石家溝組(D2s)、大楓溝組(D2d)、楊嶺溝組(D2y)、落駕河組(D3l)、南陽山組((D3-C1)t),石炭系袁家溝組(C1y)、泗峽口組(C2s)、羊山組(C-P)y。尤其上泥盆統南羊山組(D3n)和下石炭統袁家溝組的粉砂巖、粉砂質頁巖、鈣質頁巖及薄層灰巖有利于礦源層和礦化體的存在,這些地層疊加構造時往往就有礦(化)體存在,如金龍山一丘嶺金礦床就賦存于南羊山一袁家溝組地層的粉砂巖夾粉砂質頁巖、鈣質頁巖中[4]。
勘查區位于金雞嶺復式向斜北翼之東坪—張家川次級向斜中,褶皺、斷裂發育,卷入地層為泥盆系、石炭系,向斜北翼產狀113—205°∠23—74°,南翼產狀163—235°∠37—81°;背斜北翼產狀163—235°∠37—81°,南翼產狀2—38°∠48—72°,向斜軸面向南傾斜,背斜軸面向北傾斜,構造線呈近似東西向展布。區內不僅褶皺發育,斷裂構造也較為發育,目前在區內發現11條較大斷裂。
在背斜鞍部和傾伏部有利于金等成礦物質富集,形成與褶皺構造密切相關的金礦體,而斷裂構造疊加為熱液活動提供了更為廣闊的活動空間,使其動、熱能得以釋放,有利于金等各種元素沉淀形成礦體,尤其在斷裂與褶皺交匯部位,斷裂帶起到了膨大礦體、提高品位的作用,這種現象在金龍山金礦體上有顯著表現,而該區位于金龍山金礦西部,與金龍山金礦在區域上為同一褶皺、斷裂。
區內的圍巖蝕變主要有硅化和方解石化。硅化主要發育于重晶石伴生鋅礦化體上下盤圍巖,一是表現為石英細脈及不規則狀的石英團塊、硅化團塊,二是常與方解石共生的蝕變,多呈網脈狀交代原巖,此類蝕變分布普遍。方解石化主要為熱液蝕變之方解石呈乳白色,細—粗粒狀,有時呈塊狀,多呈細脈狀、網脈狀、不規則狀充填于破碎帶或灰巖裂隙中,寬度不等。區內方解石化多與石英共伴生,脈石內多發育褐鐵礦化,這種蝕變情況容易形成接觸交代-熱液型金礦。
區內巖脈主要為角閃閃長巖脈,鐵錳碳酸鹽脈、碳酸鹽脈。巖脈對金成礦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2個方面,即巖脈可能為成礦提供了部分物質來源、提供成礦熱液;巖體在侵位過程中所產生的巖漿熱液對礦源層中金元素的活化和遷移起到了積極作用。
通過前期1:25萬化探掃面工作在該區圈出3個金異常,通過地質踏勘和小比例尺地質路線調查在該區南部發現金礦化帶、金銻礦化帶各一條,在北部發現2條重晶石伴生鋅礦化體。
通過對該區的區域地質背景、地層、巖性、構造等進行綜合分析,認為該區具有形成金礦床的良好區域地質背景和有利的地層、巖性、構造及熱力條件,有利于金礦的形成,尤其是南部發現的金礦化帶、金銻礦化帶具有較好的找礦前景。
[1]李永項,等.鎮安金龍山—丘嶺金礦田地質特征、成礦預測與找礦前景[J].西北地質科學.2000.
[2]史光德,等.鎮旬盆地金礦地質特征及找礦方向[J].地球科學與環境學報.2005.
[3]王兆洲 , 安國堡甘肅北山南帶西段金成礦帶控礦因素及成礦預測[J].新疆地質 .2007 .9
[4]楊志華,等.論秦嶺造山帶的成礦作用[J].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