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峰 ,曲晨思
(1.山東黃金地質礦產勘查有限公司,山東 萊州 261400;2.黑龍江省有色金屬地質勘查703隊,黑龍江 哈爾濱 150300)
本區屬揚子準地臺(亞一級)西部,康滇地軸(二級)南段中部,易門臺穹窿(三級)東緣,羅茨-易門斷裂東側。區內大面積出露前震旦系的淺變質基底巖系,基底硬化程度不高,蓋層發育不完全。古生代-中生代早期均為隆起,主要表現為上升運動。區內斷層發育,斷裂及巖漿活動具有明顯的多期次性。
區域主要地層有中元古界昆陽群黑山頭組(Pt2hs):巖性為灰色、灰白色、深灰色薄層狀絹云板巖、絹云石英粉砂巖、變質砂巖、石英巖等,砂巖;大龍口組(Pt2d): 巖性為灰色、青灰色、淺灰色薄層~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白云巖、含藻灰巖、蠕條狀灰巖,間夾薄層狀板巖、鈣質板巖、泥灰巖等,局部見散點狀黃鐵礦分布;美黨組(Pt2m): 巖性為灰色、灰黃色、深灰色薄層狀絹云板巖,間夾薄層狀細砂巖、粉砂巖,局部夾泥灰巖,新生代第四系(Q4):褐色、褐紫色、褐黃色松散粘土、砂質粘土、含礫砂土、角礫等。
區域構造形態以褶皺與斷裂為主,斷裂及巖漿活動具有明顯的多期次性。形成了多組不同方向、不同規模的斷裂構造體系,有NNE向、NWW-NW向、近EW向和近SN向四組,其中NNE、NWW-NW向兩組最為發育,構成本區的基本構造構架[1]。本區巖漿巖以九道灣花崗巖為主,同位素年齡測定為7.19~8.465億年,確定巖體時代為新元古代晉寧期,分布于中部九道灣~羅臺舊附近,呈巖株產出,形狀為東西向伸長的不規則狀,僅在區內東南角局部范圍內出露。礦區變質作用較弱,主要有昆陽群的區域低溫動力變質和沿斷裂帶的局部動力變質。前者表現為泥巖變質成為板巖、灰巖發生明顯的重結晶。后者表現為斷裂帶上形成的角礫巖、碎裂巖及斷層泥等,與成礦關系較為密切[2]。
(1)地層。礦權區及其外圍出露的地層以中元古界昆陽群美黨組(Pt2m)砂質板巖及大龍口組(Pt2d)灰巖、白云巖地層為主:①美黨組(Pt2m):廣泛分布于礦權區西部、東部、北部及其外圍,巖性為灰色、灰黃色、深灰色薄層狀絹云板巖,間夾薄層狀細砂巖、粉砂巖,局部夾泥灰巖、灰巖透鏡體。探礦權區內出露下部地層,常見淺表小型褶曲。與下伏地層為漸變過渡整合接觸。②大龍口組(Pt2d):分布于礦權區中部、南部,巖性為灰色、黃灰色、淺灰色薄層~中厚層狀灰巖、白云質灰巖,間夾薄層狀板巖、鈣質板巖、泥灰巖等,局部方解石脈發育,呈細脈狀,團塊狀、不規則狀產出,見少量石芽、溶洞等弱溶蝕現象。斷層及輝綠輝長巖附近見硅化、褐鐵礦化等熱液蝕變現象,部份石英脈中含散點狀、星點狀菱(閃)鋅礦團斑及方鉛礦顆粒。地層厚度53m~300m,與下伏地層為漸變過渡接觸。
(2)構造。礦權區內褶皺構造不明顯,斷裂構造較發育,可分為北西向、北東向兩組共主要斷裂。F2:位于探礦權中西部,切割NE向F1斷層,走向319°至NNE向F7逆斷層止,傾向NE,傾角60°。F5斷層形成了礦區內西部礦段的鉛鋅礦化。F1:北東端位于東部礦化地段的東南角,被F4斷裂所斷,向239°方向延伸,穿出勘查區范圍,在探礦權南邊界被F5斷裂切斷。斷層傾向NW,傾角40°。勘查區范圍內上盤為大龍口組五段,下盤為美黨組地層。
(3)巖漿巖。僅在礦區外圍東南側小面積出露花崗巖,稱之為九道灣花崗巖,巖體時代為晉寧期。侵入體呈巖株狀產出,巖石呈灰白、淺灰色,具花崗結構,塊狀構造,主要造巖礦物為鉀長石24%~50%,斜長石20%~34%,石英25%~30%,副礦物有獨居石、電氣石、鋯石等。在化學特征上,巖石屬正常成分的中酸性花崗巖。該花崗巖體與Pb、Zn、WO3、Fe等成礦有關系密切。
(1)礦體特征。鉛鋅礦體主要賦存于昆陽群大龍口組(Pt2d)灰質、白云質構造角礫巖中,礦區共圈出4個礦體,形態均為層狀、似層狀、透鏡狀,空間上從上往下平行排列。主要礦體為Ⅰ號鉛鋅礦體。Ⅰ號鉛鋅礦體:主要分布于勘查區23線到24線之間,由鉆孔和探槽控制礦體。礦體上段賦存于中元古界昆陽群大龍口組第4層灰巖內,下段賦存于大龍口組第3層白云巖內,礦體嚴格受構造破碎帶控制。控制礦體走向長度450m,控制標高1633m~2065m。控制最大傾向斜深355m,規模中型。其礦石量占總資源量的42%,是鉛鋅礦主礦體。Ⅰ號礦體總體上呈層狀、似層狀,傾向NE,傾角48°~55°。礦體最大厚度7.88m,最小厚度0.80m,平均水平厚度2.73m,厚度變化系數為76.7%,屬厚度較穩定類型。鉛鋅最高品位(Pb+Zn)14.55×10-2,最低品位0.57×10-2,平均品位3.96×10-2,品位變化系數為150.0%,屬有用組分分布較均勻類型。礦體內部結構簡單,不含夾石,礦床類型為碳酸鹽型鉛鋅礦。
(2)礦石結構及構造。常見的礦石結構有晶粒狀結構、碎裂結構。礦石構造以浸染狀、斑點狀構造為主,其次有脈狀、角礫狀、塊狀構造等(見圖1、圖2)。
(3)礦石化學成分。礦石礦物中主要的有益元素為Pb和Zn,根據光譜分析報告得知,礦石中伴生主要有益元素為Ag、Cu、Fe。其中,Ag的含量達到了伴生有用組分品位要求(2g/t),可于組合分析時進行系統測定,以估算其金屬資源量。礦石中有害組分As含量為0.001~0.006×10-2。

圖1 GP1樣品光片

圖2 GP2樣品光片
(4)礦石工業類型。礦石中鉛鋅以金屬硫化物存在,通過礦石選礦試驗分析,礦石工業類型屬低硫型礦石,選礦性良好。
礦權區內鉛鋅礦床類型屬含鉛鋅碳酸鹽型,主要產出于大龍口組灰巖、白云巖地層中,礦體的分布與產狀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其成因類型為沉積變質改造型。白鎢礦床的成因類型屬含鉛鋅矽卡巖型,是酸性巖體侵入昆陽群大龍口組碳酸鹽地層接觸交代作用的結果,表現為矽卡巖型礦床的一些顯著特點。
[1]陳柏林.構造形變類型與金礦化類型的關系[J].世界地質,2000,19(3):217-223.
[2]李曉峰,華仁民,馮佐海.韌性剪切帶變形變質作用與金的礦化富集[J].桂林工學院學報,2001,21(3):207-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