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明,吳建芳
(天津華北地質勘查局核工業二四七大隊,天津 301800)
現階段所使用的鉛鋅資源,大部分來源于沉積巖容礦鉛鋅礦床,絕大多數聞名于世界的鉛鋅礦床,也都來源于沉積巖。新疆喀什烏恰縣的鉛鋅礦床,大部分存在于中一新生界的沉積盆地之中,礦體大都為砂礫巖,又因其整體規模較為龐大,而受到廣泛關注。20世紀40年代初期,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勘探者發現,并于五十年代起,被科考隊多次勘察,其中,以喀什礦管處和沙里塔什勘探隊最為著名[1]。根據現有資料來看,截至目前,新疆喀什烏恰縣南部礦帶探明的鉛鋅金屬含量,已經達到300萬噸,且整個礦區的金屬資源總量,在未來一段時間里,有望達到1000萬噸以上[2]。可以說隨著新疆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勘查工作的不斷推進,越來越多的礦體資源開始逐漸顯露出來,未來該礦區將成為我國礦山勘探事業的主要勘察對象,其礦區內部鉛鋅礦體的總儲量及具體空間分布形式,也會變得更加明朗,這也為該區域鉛鋅礦的開發,帶來一定的便利。
烏恰縣的鉛鋅礦床,地處于新疆塔里木盆地與喀什凹陷部的相接處。喀什凹陷部與塔里木盆地相比,整體次級構造相對簡單,且該區域隸屬于南天山系、西昆侖山系相交處的內陸山系,其地形多以山前盆地為主[3]。自前寒武紀時期以來,變質巖系結構的不斷更替,逐漸形成了礦區以結晶為基底的地質特點,早在早古生代時期,隨著南天山洋、西昆侖洋擴張形式的不斷加劇,礦區的主體開始呈現出向著被動陸緣盆地,不斷進化的趨勢。隨著大洋擴張的不斷推進,到了晚古生代末期,南天山洋與西昆侖洋逐漸形成閉合趨勢,整個喀什烏恰縣也全部變為前陸盆地。在此基礎上,整個新疆地區的淺海碳酸鹽巖及夾陸緣碎屑巖,也都隨之不斷沉積[4]。圖1為喀什烏恰縣部分鉛鋅礦區的地質特點圖。
自中生代時期西昆侖、南天山造山帶形成以來,喀什烏恰縣的凹陷,成為了一種獨立的地質構造單元。隨著這樣一種特殊結構的形成,該區域的整體礦床沉積體系,也發展成了獨特的陸緣沉積形式。在侏羅紀時期的初級階段,烏恰縣凹陷地質特點的出現,就導致了傳統內三疊系層位地質結構的大量消失,這也使得費爾干納斷裂、沉降活動等地質情況的頻繁發生,為鉛鋅礦床沖積扇三角洲的形成,提供了內力支持[5]。到了中侏羅時期的中后段,烏恰縣地殼整體呈現下降的趨勢,該區域內部再一次經歷沖積扇的沉積作用,導致大部分凹陷區域都被礫巖、砂巖等礦石覆蓋,最終導致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賦礦層位的形成。
新疆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區南部,全部暴露在阿克蘇群基底建造外圍,與位于新生界地層的礦區中部不同,該區域內礦床中,大多以砂礫巖作為主要的容礦巖石,且這些砂礫巖中鉛鋅含量豐富[6]。該區域內部的鉛鋅礦石表層,包裹著坍塌角礫狀白云巖,這類巖石的外在表現與石膏巖類似,這也是大部分鉛鋅礦床表面,殘留白色物質的主要原因。
鉛鋅礦體主要呈現板狀順層分布形式,且大多分布于喀什烏恰縣的南北兩翼,隨著地層產狀的不斷變化,該區域礦體的產狀形式,也始終保持變化狀態。鉛鋅礦石自身具備克孜勒蘇群第五巖性,礦床大部也呈現出灰白色狀態,表面覆蓋一層含有鉛鋅物質的砂礫巖,正是由于這種存在形式,使得該區域的平均礦化帶延長,都保持在3千米以上,且礦石的產出標準,也被控制得十分嚴格。

圖1 喀什烏恰縣部分鉛鋅礦區地質特點圖
為清晰判斷新疆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中的S-Pb同位素組成,取礦區內不同地址位置的礦石,并利用硫同位素組成分析方法,針對其中的硫化物礦物和硫酸鹽礦物進行詳細研究。為增加本次分析的真實性,所使用的硫化物樣品,均來源于含有鉛鋅的南部砂礫巖,該區域內的含鉛鋅砂礫巖標高2190米,且巖石自身不會發生礦化反應。
烏恰縣鉛鋅礦床中鉛鋅礦石硫化物δ34S的變化范圍就,較為寬泛。根據檢測結果可知,硫同位素組成變化最大一組的δ34S含量為δ34S=-27.9‰~-14.6‰,最大值與最小值的極差達到了42.5‰。而方鉛礦中δ34S含量為δ34S=-27.9‰~-14.6‰,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為-10.9‰。閃鋅礦中δ34S含量為δ34S=-16.3‰~1.1‰,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為-6.08‰。黃鐵礦中δ34S含量為δ34S=-8.6‰~-4.4‰,元素含量的平均值為-6.46‰。根據上述結果可知,δ34S的含量為黃鐵礦>閃鋅礦>方鉛礦。整理上述結果可得,新疆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中硫化物δ34S的取值范圍在-27.9%到-14.6%之間。
烏恰縣鉛鋅礦床中硫化物鉛同位素的組成,與硫化物δ34S相比,顯得較為集中。在參與檢測的鉛鋅礦石中,方鉛礦的206Pb/204Pb=18.612‰~18.663‰,208Pb/204Pb=38.677‰~38.839‰。黃鐵礦中206Pb/204Pb、208Pb/204Pb含 量 為206Pb/204Pb=18.528‰ ~18.626‰,208Pb/204Pb=38.616‰~38.732‰。閃鋅礦中206Pb/204Pb、208Pb/204Pb含 量 為206Pb/204Pb=18.626‰ ~18.631‰,208Pb/204Pb=38.731‰~38.733‰。總結上述數據可知,在含有鉛鋅物質的全巖礦石中,206Pb/204Pb、208Pb/204Pb含量基本維持在206Pb/204Pb=18.528‰~18.663‰,208Pb/204Pb=38.616‰ ~38.839‰。
通過分析硫化物與含鉛鋅全巖礦石的同位素標記關系可知,S-Pb同位素與新疆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地質特征參數極為相似,可認為二者間存在明顯的親緣性關系。
新疆喀什烏恰縣鉛鋅礦床的地質特征較為特殊,通過S-Pb同位素組成分析可知,該地區礦石中鉛鋅含量豐富,具備較強的開采價值。
[1]朱江建,王京彬,黃紅星,等.內蒙古赤峰市阿根他拉鈉長斑巖型鐵礦礦床地質特征與成因探討[J].地質論評,2016,62(3):649-662.
[2]唐菊興,宋揚,王勤,等.西藏鐵格隆南銅(金銀)礦床地質特征及勘查模型--西藏首例千萬噸級斑巖-淺成低溫熱液型礦床[J].地球學報,2016,37(6):663-690.
[3]徐培言,鄭遠川,付強,等.西藏首例云英巖型鎢礦——甲崗雪山W-Mo多金屬礦床地質特征研究[J].巖石礦物學雜志,2017,36(2):227-240.
[4]章濤,繆秉魁,姚明,等.廣西栗木鎢錫多金屬礦區銣礦床地質特征及其資源評估[J].桂林理工大學學報,2016,36(1):137-143.
[5]陳丹丹,姚仲友,王天剛,等.巴布亞新幾內亞利希爾島拉多拉姆(Ladolam)金礦礦床地質特征及找礦標志[J].地質與勘探,2017,53(1):187-197.
[6]王繼春,宋崇宇,王志利,等.白云鄂博REE-Nb-Fe礦床地質與航磁、航放特征及其對找礦工作的啟示[J].中國地質,2016,43(2):594-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