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夏
(山東黃金地質礦產勘查有限公司,山東 萊州 261400)
普查區位于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北部、白音查干以東約16km,行政區劃隸屬于克什克騰旗白音查干蘇木管轄。為查明普查區斷裂構造、巖漿巖及地層的分布情況,推斷礦化體可能賦存的空間位置、規模、形態、產狀及富集程度,在該區開展高精度磁法測量、激電中梯面積測量及激電測深綜合物探工作,為下一步“攻深探盲”地質找礦工作提供地球物理依據。
本區大地構造位置處于天山~陰山褶皺系與大興安嶺造山帶的交匯部,位于大興安嶺南西段鉛鋅多金屬成礦帶之中。普查區所在區域地層出露零星,層序不全,所見地層單位有:下古生界志留~泥盆系(S-D)、上二疊統林西組(P2L)、上侏羅統(J3)、第四系松散堆積層(Q4)[1,2]。
為了解測區各類巖石磁性特征,現場采集了有代表性的巖石標本27塊,采用WCZ-1型質子磁力儀梯度法進行磁性參數測定沉積巖及英安質凝灰巖磁化率平均在783×10-6×4πSI~1281×10-6×4πSI之間,屬弱磁性巖石,但有一定的差異;閃長巖的磁性最強,磁化率平均值為2374×10-64πSI;花崗斑巖磁性相對較強,磁化率平均值為2163×10-64πSI。
為了準確獲得巖石的電性特征,搜集了烏尼克吐詳查區及周邊地區的物性測定結果。經對比分析,大致確定了本區的巖石電性特征,砂板巖類極化率較大,電阻率較低,含炭質的板巖類其極化率最大;花崗閃長巖類極化率較低,電阻率較高。
通過1∶10000高精度磁法面積測量,大致查明了普查區巖漿巖與沉積巖的分布情況,推斷了主要斷裂構造7條,其中北東向5條,近東西向2條(圖1)。

圖1 烏尼克吐普查區高精度磁測ΔT等值線平面圖
區內磁場值中部相對較小,兩邊相對較大,因此將測區分為三個區,編號分別為I區、II區和III區。
I區位于測區西北部,磁異常值相對較大,△T值在10nT~+400nT之間。
其中在西北角處有一高磁異常帶,值在120nT~+400nT之間,長約2500m,寬約600m,走向北東,呈帶狀分布。
II區位于測區中部,磁場值相對較小且平穩,△T值一般在-60nT~-20nT之間。其中西南部有一處相對高磁異常帶,磁場值在60nT~+200nT之間,走向近東西,呈條帶狀分布。III區位于測區東南部,磁場值相對較大,△T值在10nT~+80nT之間變化。局部部分地段出現正、負磁異常跳躍變化。
F1斷層:位于測區西北角,走向60°左右,區內控制長度約1km,為條帶狀異常梯度帶,并伴有串珠狀異常。
F2斷層:位于測區西北角,走向60°左右,區內控制長度約2.3km,為條帶狀異常梯度帶,兩側磁異常值相差約300nT以上。
F3斷層:位于測區西北角,走向60°左右,區內控制長度約3.2km,為條帶狀異常梯度帶,兩側磁異常值相差約300nT以上。
F4和F5斷裂:位于測區西南部,走向80°左右,區內控制長度約2.8km,為條帶狀負磁異常帶,并伴有明顯的串珠狀異常。
從激電中梯ρs等值線平面和ηs等值線平面上顯示,該區視電阻率東高西低,視極化率西高東低,在視電阻率值1000Ω·m附近,梯度帶明顯,推測地下為花崗斑巖與二疊系地層的斷層接觸部位,該部位定為地質界面,用DJ表示,DJ將測區分為東西兩區。
IP2、IP3異常:IP2異常位于西區中部,視極化率值在5%~9%之間,峰值為9.3%,異常長約2800m,寬約1000m,走向北東東,呈不規則橢圓狀分布,總體呈低磁、高極化、中低阻特征。
IP3異常區位于IP2異常以南,視極化率值在5%~8%之間,峰值為8.8%,異常長約1700m,寬約250m,走向北東東,呈條帶狀分布總體呈低磁、高極化、低阻特征。
通過1∶10000高精度磁法面積測量,大致查明了普查區巖漿巖與沉積巖的分布情況,圈出了主要斷裂構造7條,其中北東向5條,近東西向2條。
通過1∶10000激電中梯面積測量及激電測深工作,圈定了5處激電異常區。
結合地質及5條矽卡巖蝕變帶特征,進行分析,確定了成礦有利區。
[1]陳浩輝,朱翔鵬,徐方.綜合物探方法在鉛鋅礦斷層分析中的應用[J].世界有色金屬,2016(12):198-199.
[2]閆維華,劉永鋒,游連強.綜合物探方法在黔西北某鉛鋅礦勘查中的應用[J].物探與化探,2016,40(04):688-6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