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民,王大林
(山東黃金集團蓬萊礦業有限公司,山東 蓬萊 265600)
本文研究的主要方向是北東向水溝-虎路線斷裂的分支情況,該斷裂的走向為45°,傾向北西315°,傾角80°左右。該斷裂沒有明顯的出露,是二號脈盲礦體在向南施工的過程中遇見的斷裂。

二號脈與破碎帶的水平及投影關系示意圖
在該區域的斷層上下盤位置處,均發現局部礦化良好的黃鐵化石英脈,寬度10cm~80cm左右,品位30g/t左右,局部呈現蜂窩狀,沿斷面上下延展,長度幾米到幾十米不等。此斷裂地帶屬于虎路線的分支斷裂,寬度從一兩米至十幾米,在穿破碎帶向南繼續施工過程中,破碎和滴水情況嚴重,無法繼續南掘。因此為探明該區域二號脈向南的賦存規律,需新建②號提升井。②號井向東順利探索到二號脈,但在向北與①號井貫通中發現礦化不連續、礦體以絹英巖化碎裂巖為主,局部富含黃鐵礦顆粒,綜合品味1g/t~2g/t,導致②井面臨嚴重的生產危機。
在①號井和②號提升井發現兩條斷裂控礦,第一條斷裂傾向ES(①斷裂),構造面比較完整,在①號井5-11中都有完整的揭露,本次不再研究。本次研究的是②號斷裂,從該區域的規律發現富礦體主要集中兩條斷裂之間,受北西向的影響,深部中段的富礦體長度逐漸縮短。在實際生產中①號井向南沒有穿過斷裂帶,通過現場的勘查和成礦規律的研究總結,設計施工②號提升井探礦工程,成功的在②號提升井斷裂的各中段上盤位置,探索到富體礦。
總結②號斷裂,屬于水溝-虎路線斷裂的分支斷裂,是一條走向45°左右傾向北西315°左右的斷裂,是一條成礦后期的構造,對二號脈起破壞作用,在后期的熱液作用中在斷裂的上下盤富集了礦體。此斷裂對二號脈影響較大,后期可根據探礦效果逐步向深部研究,進一步探明深部礦體賦存情況。
該區域是虎路線斷裂帶的主要組成部分,受多期構造熱動力的作用,具有特別的地質構造變化過程,不同的演化階段構造動力狀態也不同,成礦的作用也不同;該區域長期處于復雜的地質構造一帶,火山噴發的堆積為本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加上歷次構造運動更加有力與富集礦的形成。
本區地殼穩定持續上升,構造環境良好,構造巖漿活動未發育,為成礦提供間歇期,構造巖成礦中生代是本區的主要構造,經過一系列反應形成大規模的變化,形成金礦幾種區域。金礦體賦存于北東向的斷裂破碎帶中,已經發現了一定規模的斷裂帶,盡管不同脈群斷裂地帶特征存在一定的差異,但從整體看斷裂破碎地帶仍然是比較協調的整體,在同一應力作用下,礦體斷裂構造的改變與礦前斷裂有關。
根據地表鉆孔探礦效果來看,在穿過水溝-虎路線主斷裂的下盤也同樣富含礦體,但因地質原因和技術原因,目前在水溝-虎路線斷裂帶內探礦還存在技術難度。
今后在工作中要注意收集此條分支斷裂和水溝-虎路線主斷裂的資料,為今后斷裂找礦提供更多更全的探礦依據。
通過電子儀器探析到本區的礦石金顆粒呈現自然金單體,無法通過肉眼或顯微鏡觀看到,礦石質量和礦體邊緣分析成果確定,地表工程控制,單礦體長,平均厚度在5m~20m左右,大多數單體不小于1g;選擇工程控制礦段按照較大比例區分貧富礦的不同走向,根據走向和變化確定礦體范圍,但礦體形態不一,出現分支、復合等現象。單礦體多呈現透明狀,平均品位需要明顯提高。不同礦體分布在不同地段,平均分布在單鏈式礦體胖,形成復合脈帶狀,且兩端有繼續外延的趨勢。金礦帶呈長條狀分布,定向延伸,不受地形起伏和巖層的變化而變化,金礦帶主要發育主干斷裂地帶兩側,與主干斷裂基本重合。金礦區內部分布未發現有碳酸鹽或火成巖成分,碎屑巖石系列主要是泥巖和細砂巖為主,通過過濾均可處理,各類巖石的含金量不具有選擇性,金品位與巖性不存在相同的關系,構造巖類主要是在碎裂巖斷裂構造作用下形成的,與金礦關系密切。金礦圍巖蝕變主要是硅化和黃鐵礦化,各類蝕變現象多發現于主干斷裂兩側巖石中,呈現帶狀分布,與斷裂帶共同依附,呈現定向延伸。
礦體的斷裂規模一般由其長度、寬度和深度決定,斷裂長度與寬度成正比關系,控礦斷裂的規模可以由其長度來代替,因此控礦斷裂的長度與礦體規模呈正比。控礦斷裂規模與礦體規模關系成正比,在成礦期形成的斷裂初期多以脆性斷裂變形為主,其切割深度較淺,無法與深部連接一體,因此成礦期形成的控礦斷裂越多,淺部的礦液越分散,形成的礦體體積越小;反之形成礦體的規模就越大。
控礦斷裂與礦體的關系:礦產的形成于分布和構造環境有一定的關系,構造活動與成礦作用有關,成礦作用的過程就是動態連續的過程,容礦斷裂在不同成礦階段強度和性質都不同,構造的部位也不同。早期的變形形成剪切帶,對金的活化有一定的作用,中期的任性剪切變形產生膨脹帶,導致剪切帶出現較強的滲透性,為礦液的富集創造有利的條件,后期的韌性剪切變形逐漸向脆化轉變,斷裂活動以逆沖為主,使得斷裂面發生波動起伏,形成形狀不一的凹凸面,本區的斷裂活動經過一段時間間歇后重新開始,容礦構造發生變化,運動方式為右行斷層,在刨面上受擠壓力較強,導致階段化的礦體破碎,在斷層構造陡峭時形成引張空間。
本文主要根據斷裂的賦礦規律以及目前礦體的基本情況,探索主要控礦因素,從實際情況出發,進行綜合比對礦體,對后期的開采提供理論指導和支持。
[1]楊梅珍,付晶晶,王世峰,陸建培.桐柏山老灣金礦帶右行走滑斷裂控礦體系的構建及其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2014(02):9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