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宗耀
摘要: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它打破了我國單一的公有制經濟模式,并通過引入西方現代管理體制、競爭觀念及設立沿海經濟區、經濟特區的手段促進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與東部地區的繁榮。在這些政策中,除經濟特區外,最引人注目的當屬1985年開始設立的沿海經濟區,經過32年的發展,它使東部地區繼續保持了在全國經濟中的領頭羊地位。如今,在其區域內的11個省市以占全國4.4%的面積,創造了全國近25%左右的GDP。但是,在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立及后續發展中出現了貧富差距拉大,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較為嚴重的問題。
關鍵詞:沿海經濟開放區 改革開放 經濟發展 貧富差距 東西部發展不均衡
1978年12月,鄧小平在中共第十一屆三中全會上發表了題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拉開了中國改革開放的大幕。在1978年至1985年間,中國的農業改革取得了突出成就,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得到普及,占全國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的生活滿意度逐年提升。
同時以國有企業改革為核心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也在逐步展開。1984年,中央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煙臺、青島、連云港等十四個港口城市。1985年2月,中央決定將長三角,珠三角,福建的廈漳泉三角洲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1988年3月,國務院決定擴大原有開放區范圍,開放區域共涉及293個市縣(占全國12%),約42.6平方千米(占全國面積的4.4%),2.2億人口(占全國人口的20%),至此全國的沿海開放區連成一片,涉及11省市(遼、冀、京、津、魯、蘇、滬、浙、閩、粵、桂)。時至今日,沿海開放區仍是中國經濟最活躍的區域,城市化水平最高的地區、信息產業最發達的地區、中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涌現出了一大批國際大都市及一大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大企業集團。同時,東部地區的經濟也在沿海經濟開放區戰略的推動下始終保持著高速增長。
上海,近現代以來一直是中國的金融中心。上海的傳統的居民區、商業區主要分別在浦江以西。在上世紀八十年代,雖然浦東和浦西僅僅相隔一條黃浦江,但是浦西的發展狀況遠遠好于浦東。但浦東地區北鄰長江,南鄰杭州灣,在交通方面具有很強的優勢。具有大規模開放的潛力。1990年中共中央在總結深圳經濟特區經驗的基礎上決定開發浦東,1992年底浦東新區正式掛牌成立。浦東新區是沿海經濟開放區戰略實現的又一形式,浦東開發并不只是提升上海這個中國最大的經濟中心的生產能力,而是以上海為龍頭,充分利用上海的人才、技術、高校資源的優勢將上海建成國際金融、貿易中心,進而帶動整個長江流域的掘起。1990年,浦東的GDP總量為60.2億元人民幣,2012年,浦東新區的GDP總量達到5921億元。在20年的發展過程中浦東新區通過不斷引進外資推動了經濟的進一步繁榮,花旗銀行,莊臣公司等大型企業紛紛在上海設立地區性總部。
山東,中國經濟最為發達的省區之一,齊魯文化的發源地,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1984年,也就是沿海開放區戰略開始的前一年,山東省的GDP總量為602.1億元,排在全國各省區的第四位,2016年,山東省的GDP總量為67008.2億元,在全國各省區中排名第三,僅次于廣東與江蘇兩省,人均GDP排名第九。就2016年山東省的人均GDP10024美元來看,已經接近發達國家的人均GDP水平。可以說,改革開放和沿海開放區戰略對山東省的積極影響不比其他東部省區遜色。
沿海開放區在山東省境內包含青島、煙臺、威海、濰坊、日照五個地市(下文統稱膠東半島),在沿海開放區設立以前。膠東半島無論從經濟實力還是文化底蘊上都無法與以濟南為中心的魯中地區相提并論,在沿海開放區設立的二十多年的時間里,通過自主創業和引進外資,膠東半島孕育出了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大企業集團,如煙臺的萬華化學,青島的海爾,等。在這些大企業和政策的推動下,膠東半島成為了山東省的經濟重心,并推動了山東省省內城市發展的均衡化發展,2016年山東省17個地市中有15個進入全國百強市,有22個縣級市進入全國百強縣,僅次于浙江。
1984年,福建省的GDP總量為125.3653億元,排在全國17位,2016年,福建省的GDP總量為28519億元,排在全國第九位。在沿海開放區設立后的20多年里,福建省的經濟增長速度和增長總量驚人。福建省的地理位置具有得天獨后的優勢,福建省的沿海經濟開放區,尤其是福州、廈門、泉州等地,是著名的僑鄉,與臺灣僅隔一條海峽。這些城市與臺灣的地緣關系和血緣關系十分密切。沿海開放區的設立有利于吸引臺商、臺資,促進這些城市的發展繁榮。
同時,福建省承接了大量來自臺灣和國外的產業轉移,這些轉移至福建的產業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當地居民的就業問題,提高了當地的城市化水平。溫州、泉州、莆田成為了我國東南沿海的制造業中心,這極大的提升了福建省在中國各省、區、市中的地位。在沿海開放戰略“非均衡”的優勢下,推動了改革開放向縱深發展,福建省也躋身于全國較富裕省份行列。
沿海開放區戰略是一種“非均衡”的戰略,這種非均衡表現在兩個方面:
其一,在沿海經濟區的內部:社會階層的分化和貧富分化日益明顯。在相對開放的商業政策環境中,一大批新的企業家誕生。隨著鄉鎮企業的發展,工農兩個階層的利益矛盾逐步外顯化,在某些特定的時候,工農產品的交換會出現失衡的情況,農民難以從工業企業中得到必要的生產資料來滿足農業生產的需要。在勞動者的內部,一部分個別勞動者尤其是一些私營企業主與其它勞動者的收入差距日益懸殊,貧富分化明顯,這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社會矛盾,拜金主義盛行。
其二,東部與西部的經濟發展差距日漸擴大,在沿海開放區戰略的推動下,東部省區普遍實現了經濟的高速發展。加之東部地區的工業基礎遠好于西部,國內外投資普遍流向東部地區,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測算,1983年至1997年的十四年中,有2286億美元的外資投向東部地區,占全國總數的85.4%。1982年,東部地區的國內做投資為401.8億元,1998年增長到12254.2億元,增長了29.5倍。16年平均增速為23.8%比內地高出3.25個百分點,東部地區占全國總投資的比重從1982年的47.5%上升到1998年的62.7%,這將不可避免的拉大了東西部地區間的經濟差距,而經濟發展水平的的差異又拉大了東西部地區間的貧富差距。
開放東部沿海,設立沿海經濟開放區是黨中央結合我國在實際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的必然選擇,在其實行后的三十二年的時間里,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的突出進展,東部沿海地區成為了我國面向世界的窗口,通過這個窗口,我國學習了世界各國先進的管理經驗,引進了先進的技術,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雖然設立東部沿海開放區在一定程度上拉大了東西部地區的差距,但是這種差距在2000年西部大開發后得以縮小,在未來的幾十年的時間里,隨著我國開放區域的不斷擴展,國際經濟文化交流日趨頻繁的歷史條件下,我國各地區的發展將會更加平衡,并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1]傅銘.鄧小平沿海開放戰略的時代意義[J].人民論壇,2014,(09).
[2]姚士謀,侯曉紅.福建沿海開放區經濟發展規律探索[J].地域開發與研究,1994,(02).
[3]肖文濤.我國沿海開放地區社會階層分化情況與利益協調問題[J].社會科學,1989,(09).
[4]鄧小平.鄧小平文選[M].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
[5]民國叢書續編編委會.中國經濟年鑒[M].上海書店出版社出版,2012.
[6]姚錫棠.浦東開發開放十年的理論回顧[J].社會科學,2000,(05).
[7]李炳炎.關于中國創新開放經濟模式的思考[J].創新,2014,(02).
[8]中共中央編譯局與求是雜志社聯合調研組.沿海開放地區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成功實踐——廈門發展模式的理論思考[J].創新,2008,(04).
[9]姚學龍,夏斌.地方政府在沿海發展大局中的角色定位研究[J].改革與開放,2013,(23).
(作者單位:西北師范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