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博物館作為文化惠民窗口,其服務直接影響著觀眾的受教育和參觀質量。講解工作無疑是博物館工作的第一線,它的好壞是衡量博物館的標準之一。本文旨在通過對講解工作在博物館發展中的重要性及多種講解形勢發展情況的分析,試著探索如何最大限度的發揮傳統講解的優勢,更好的提升和完善講解工作,從而讓觀眾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參觀交流、收獲知識,更好的發揮博物館講解工作的社會宣教職能。
關鍵詞:社會教育 傳統講解 多樣化
傳統講解是指博物館中專門從事講解工作的人員,以博物館展品為基礎,直接面向觀眾講述文化、文物知識的行為。
自從19世紀末美國波士頓美術博物館出現講解人員以來,講解員這個概念就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知、所重視。在全世界博物館的發展中都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在我國的各大博物館中,講解員也長期被作為一種專職人員服務于廣大公眾,他們不僅為觀眾提供需要的文物知識、歷史研究等方面的專業介紹,同時還廣泛的活動于博物館的各種互動活動以及對外的宣教活動中,已成為具有一定規模并趨于成熟和完善的團隊。
講解是利用文物、展品或陳列展覽通過口頭的分析說明或演講向觀眾進行傳播或交流的活動,它是一門綜合的邊緣藝術形式,將語言藝術、形體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相互交叉補充融于一體。它是一種傳播人類精神文明的高尚工作,不僅可以幫助觀眾在短時間內收獲大量的知識和信息,同時,在講解過程中,講解員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面部表情、肢體動作等方式,可以引導觀眾把對文物最直觀、最感性的認識轉化為更深層次的理性認識。然而,隨著近年來文化產業事業的不斷推進以及新時代科技的不斷發展,講解手段也日趨多樣化、現代化。
(一)語音導覽的廣泛應用
隨著科技的發展,語音導覽已經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講解形式存在于各大博物館當中。在我看來,他的廣泛應用得益于其自身的優勢明顯:
1.花費少。與傳統講解員相比,語音導覽器的使用租金要明顯低于講解員的收費標準,對于個人或少數人參觀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2.使用方便。語音導覽器的使用非常便捷,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相對應的部分進行了解;
3.相對自由。參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需要安排參觀時間及線路,可以根據自己的安排在有限的時間里獲取自己所需的知識。相比下,參觀效率更高。
(二)手機導覽的應運而生
手機導覽的理念是用科技手段來延伸博物館的公共教育功能,科技與文化相結合,將文化送到老百姓的手上。觀眾通過在自己手機上進行簡單操作,即可享受方便、快捷、豐富的導覽服務內容1。與傳統的講解形式相比,它更加新穎也更加便捷,引入了“以人為本”的理念,為觀眾隨身提供便捷的自主導覽式服務。
與傳統講解和語音導覽相比,它還有一個顯著地優勢,就是觀眾只需擁有一部可以聯網的手機,就可以隨時隨地免費接收這些導覽信息和內容。近年來,微信掃一掃、二維碼掃描器等一些列諸如此類的手機軟件廣泛應用,使得手機導覽的應用更加方便推廣與實施。但就目前而言,手機導覽雖優勢明顯,但它的傳播通道仍存在一定困難。雖然手機用戶很多,但是很多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朋友,還不知道如何來獲取這些資源,如何運用好手機網絡這個平臺。但作為一種新興的講解導覽模式,手機導覽結合時代和科技的特征,并將促進文博行業的跨越式發展。
(三)數字博物館的出現
數字博物館是運用數字、網絡技術,將現實存在的實體博物館的職能以數字化方式完整呈現于網絡上。它的出現,使得觀眾不出家門,即可通過網頁瀏覽各大博物館的相關文物及信息。這種參觀方式以其便捷、高效的獲取方式得到了廣泛推廣。以我省為例,目前僅是與百度百科合作的百度數字博物館就已達到105家。這其中,既有河南博物院、洛陽博物館這樣的一級館,也不乏飲食文化博物館、動漫博物館、愛心書法博物館這樣一些民營類博物館。
(四)三維虛擬展館的出現
虛擬展館是一種以三維互動體驗方式為手段的數字化展覽館,它以傳統展館為基礎,利用虛擬技術將展館及其陳列品移植到互聯網上進行展示、宣傳與教育活動,突破了傳統意義上的時間與空間的局限。而與語音導覽、數字博物館等方式相比,這種虛擬展館最大的優勢便在于其直觀性、真實存在性和智能化,它不僅方便觀眾獲取大量的文物知識,同時可以使得觀眾身臨其境的“走入”博物館,參觀到館內的陳列布展、場景設置及文物擺放。就目前而言,它并沒有廣泛應用于博物館當中,這其中,耗資大、技術高、認知低、推廣難可能是其仍存在的不足之處。
由以上分析我們可以看出,博物館講解工作已不是傳統意義上僅依靠講解員講解的單一形式,而是多種形勢發展,多形式并存這樣的一種工作方式。在多種講解方式下,觀眾可根據自身需要自行選擇參觀,自主性大、隨意性強。一方面,傳統講解形式中,講解員直面受眾從而帶來的“人與人”之間人際交流的對象感與親和力是任何物質工具與媒體形式都不能匹敵的。另一方面,無論是語音導覽、手機導覽或者是數字虛擬導覽給觀眾所帶來的新鮮感以及其方便快捷,產生的低費用、高收獲的形式是傳統講解所望塵莫及的。
盡管講解形式不斷推陳出新,但無論是語音導覽、手機導覽還是虛擬展覽都有一定的局限性,且很容易被新的講解形式所取代。就長期性、延續性及人性化等因素考慮,講解員仍是聯系博物館和參觀者的有效載體。講解員應著重強調其“人與人”交流的人際化優勢,融合多種方式,更好的發揮講解工作在博物館宣教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人際化角色強。這也是傳統講解被容易被人接受,使其在多種媒介融合背景下,仍發揮舉足輕重地位的最重要因素。傳統講解員與參觀者之間是一種人與人的交流,通過語言、表情等交流,容易使觀眾產生一種親切、直觀的感覺。加之語言表達過程中較強的感染力,使得講解員更容易抓住參觀者的心理,培養相同的興趣點,便于參觀游覽。
(二)應變能力強。在講解過程當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而講解員則在這個時候,扮演起緊急情況的處理者的角色,幫助參觀者及時、有效的解決問題,更加人性化的服務社會、服務公眾。
(三)便于查缺補漏,提高服務質量。受文化層次、所學專業、從業時間等因素限制,講解員并非對每件文物的歷史知識都了如指掌。而在前來參觀的觀眾當中,不乏一些歷史文物、考古學方面的專業或者博物館事業的愛好者等等,如此說來,在講解工作中,講解員與參觀者之間也是一種學習與交流的互動過程。而這種交流學習的過程也可以作為博物館工作的改進的參考,查缺補漏、不斷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四)可與多種藝術形式融合,可塑性強。如何做符合大眾口味的、觀眾喜聞樂見的講解,是各大博物館一直努力追求的。近年來,講解越來越多的融合了更多的藝術形式,不再是單一藝術元素的構成,而成為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載體。例如在一些歷史類博物館中,講解會加入聲樂、表演等藝術形式,作為情緒表達的一種方式從而讓參觀者在講解員的介紹中產生共鳴;在西柏坡等一些紀念館中,講解中更是融入了快板的形式,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五)方便走入基層,充分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博物館作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講解工作是重中之重。在大量學生、觀眾、團體走進博物館之余,傳統講解還可以充分發揮其人際化特點,主動走進學校、社區、山區等,變被動的等觀眾參觀變為主動地傳播知識,方便更多的觀眾接受知識。可以說,哪里需要,哪里就有講解員。這種“走出去”的方式是任何講解形式都無可匹敵的,對傳播傳統文化知識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六)做好志愿服務,成為歷史文化的傳承者與傳播者
志愿者服務是一項崇高的事業,也是時代的需求。在博物館工作中引入“志愿者”形式,其實質就是希望志愿者服務進一步縮短博物館和觀眾的距離,增加觀眾的親切感,更好地促進博物館走向社會,服務社會。而另一方面,博物館也為志愿者提供了學習知識、鍛煉自我的平臺,是一個讓志愿者實現社會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舞臺。
但與此同時,傳統講解員在其自身發展當中也存在著一些問題,有待進一步改善和提升:
1.講解詞單一,很少去挖掘新的內容,補充新的知識,導致在長期的講解過程中,因對內容反復講解而產生枯燥、乏味的情緒,對工作產生懈怠感。
2.對業務知識,譬如更深層次的知識,有待進一步提高。
3.雖然因人施講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但對于大多數講解員來說,還并沒有做到真正的分類講解,針對不同人群的講解方法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4.心理成熟度,心理承受壓力度,有待在日常工作中加強。
5.在對外工作中的服務質量,有待進一步提高。
其實,講解工作并不真正在于“講”,而是在于幫助觀眾能真正地去“接納”。只有視觀眾為親人,與觀眾之間無心理距離,達到同聲相應、同氣相求的心理共振效果,講解才有成就感,講解員職業精神才能升華凝固,職業精神動力才會長久發揮作用。
所以,無論是傳統意義上的講解員,還是新形勢下產生的語音導覽、手機導覽、網絡虛擬導覽等,真正抓住觀眾的心理,將心比心的幫助觀眾獲取他所需求的知識,博物館講解工作一定能更好的發揮其社會宣教職能,更好的為社會和公眾服務。
[1]黃琛.中國文物報[M].中國文物報社,2002.
(作者簡介:段佳薇,學士,新鄉市博物館社教部,助理館員,研究方向:博物館教育與館藏文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