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青
摘要:黨的十九大提出要大力推進沿海地區的生態文明建,把其列入到國家發展的總體布局當中。對沿海地區生態文明的建設是促進人與自然和平共處的必然選擇,對社會文明的推進有益無害。沿海地區要實現可持續發展,創建幸福家園,就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列為重點發展目標,依據多年的從業經驗,對沿海地區生態文明的建設提出幾了點意見。此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更好的提升當今建筑工程的長遠發展,為我國實現新常態經濟線上綿薄之力。
關鍵詞:沿海地區 生態文明建設 經驗啟示
生態文明建設是在保護環境的基礎之上對項目工程進行建設,在這這樣的指導思想下,在實際對項目開展建設施工活動當中,能將節能環保的施工工藝和建筑材料融入當中,這對生態和施工質量而言起到保護和保障的作用。因此,此次研究選擇的課題對建設建筑行業而言具有理論性意義,對指導沿海地區生態文明項目具有現實的指導性意義。
沿海地區在經濟發展過程中主要運用其地理優勢進行城市建設,在沿海地區城市建設過程中,城市的生態環境對發展起重要的作用。在城市發展過程中,城市生態環境建設的程度影響城市的發展狀況,城市只有注重生態環境的建設才能夠進一步促進城市的發展。沿海地區在城市發展過程中應該將城市的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注重城市的經濟效益的同時應該注重城市發展的生態效益,只有將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結合才能更好地促進城市發展。
(一)監管制度不完善
在沿海地區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生態建設的監管制度仍存在缺失的現象。在我國沿海地區生態建設過程中主要是指組織保障制度、財政激勵制度及生態治理制度等方面。這三個制度在生態監管過程中起重要的作用。一般來講沿海地區主要產業有海洋養殖業和漁業,在海洋養殖業和漁業生產過程中,容易出現生物死亡的現象,大量魚類死亡之后,相關的產業沒有及時對死亡的生物進行處理,監管部門語文沒有對該產業進行監管,使海洋養殖業及漁業在養殖過程中出現的生態問題不能及時處理,延緩了沿海城市的生態文明建設。
(二)環境污染嚴重
在沿海城市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沿海地區的環境污染嚴重的現象。環境污染問題不僅包括海水水域污染還有濕地污染及河流污染。沿海城市的陸地資源存在環境污染嚴重的現象,對水資源的污染較為嚴重,水資源的污染主要有農藥化肥中的有害物質流入到水資源,使水資源受到污染,水資源質量下降。同時,濕地破壞現象較為嚴重,漁民在進行養殖海產品過程中高,片面注重經濟效益,擴大養殖面積,不利于海洋生態系統的建設。
(三)生態產業比例較少
沿海地區在發展過程中,主要利用沿海資源進行工業化建設。隨著沿海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提高,沿海地區的工廠規模不斷擴大,經營的種類不斷增多,但在沿海地區發展過程中,生態產業的比例較小,大部分城市只重視生產效益較高的產業,沒有注重城市的生態環境建設。在沿海地區的生態產業建設過程中,由于生態產業的投資金額高,時間長,受益效果不明顯,使沿海地區的生態產業較少,不利于沿海地區的生態建設。
(一)加強對生態環境的建設
沿海地區要依據自身的生態環境,開展一系列專項活動,例如清潔沙灘、清潔生產和清潔社區等。國家應加大對社區綠化的建設投資,加強對社區綠化的養護修復力度,鼓勵沿海地區積極開展各項意于建設生態環境的活動,推出以“美麗”為主題的各項宣傳標語及海報。國家還應該提高企業的環境準入門檻,拒絕環境污染嚴重的企業,從根源處扼制污染物的產生。對以達到國家環境污染標準的企業,對其生產過程進行監督,避免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出現環境污染現象。除此之外,還要加強對企業生產過程中輻射安全的監控以及飲用水源地的監管,對群眾反映的環境污染問題給予高度重視,并積極相應的解決措施。
(二)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的保護
建立健全相應的法律法規,嚴格遵守生態紅線,制定出保護生態資源的管理條例。我國應加強對生態文明建設資源的監管力度,保護森林、水源地和沙灘等生態資源,保護各種海陸生物種群,對以遭受破壞的資源進行修補與維護。依照一定的標準將生態功能區劃分為允許開發的、適度開發的和禁止開發等功能分區,對生態資源的開發進行級別認定與監管,依據國家制定的對生態資源的開發標準和排放標準,制定出符合實際情況的生態補償標準及方案。國家在對生態資源的使用權問題上,可以采用拍賣的方式,或是建立二級交易市場,以此來提高生態資源的開發效率,使得生態資源保護與利用能更好的進行良性循環。
(三)積極發展生態產業并優化沿海地區的生態布局
國家應積極鼓勵沿海地區發展例如旅游業第三產業,擴寬旅游事業,合理規劃旅游路線,將山河湖海與歷史人文相結合融入到旅游項目的開發中。依據沿海地區特有的環境區域優勢,將旅游業的發展目標定位在高端、生態及特色上。鼓勵建設海濱體育產業,積極建設體育訓練基地,以及積極承辦體育比賽項目,也是發展生態產業的策略之一。拓寬能源產業的產業鏈,提高技術創新的能力,可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節能減排。建立多個循環經濟試點,建立海洋經濟園區,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等策略,都有利于我國生態產業的建設。對生態產業的建設,國家始終要堅持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樹立正確的建設理念,將“綠色之城”、“低碳之城”、“智慧之城”作為建設目標。望此次研究的內容和結果能被沿海建筑的負責人重視,并在實際工作中不斷的完善和推廣使用,以此來促進我國建筑工程領域的和諧發展,提升沿海地區的生態布局的合理性,為國民創造良好的生存與生活環境。
[1]劉宏偉,黃忠鋒,郭旭,等.地球物理技術在識別海(咸)水入侵界線中的應用——以萊州灣沖洪積扇區為例[J].海洋地質前沿,2016,(09).
(作者單位:中共榮成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