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強
摘要:隨著社會經濟不斷發展,我國已經進入了風險社會。而風險社會要求經濟刑法進行轉型,以便更好適應社會需求。文章以風險社會下經濟刑法基本轉型為寫作對象,首先介紹了風險社會給經濟刑法帶來挑戰,接著論述了風險社會之下經濟刑法轉型,分別從刑法保護膨脹法、刑法保護前置化、刑法介入多樣化三個角度進行論述,以便更好推動刑法與社會經濟相適應。
關鍵詞:風險社會 經濟刑法 轉型
在我們現在生存社會中,我們都可以感受到風險時刻存在。在風險不斷內化社會之中,復雜認知會使恐懼增加,危險感和不安全感隨之劇增,從而引發大眾對于安全極度需求。當風險已經被承認之后,如何應對風險已經成為了社會關注焦點。
早在1872年,英國學者就提出了經濟犯罪概念。一般來說,經濟犯罪是在商品經濟產生之后而形成一種犯罪狀態。隨著商品經濟不斷發展,經濟犯罪也變得越來越復雜。在不同經濟狀態之下,經濟犯罪表現出現了不同外在形式。
在古典自由主義經濟之中,由于資本主義經濟并不發達,很多經濟模型都處于初級階段,因此經濟犯罪只限于少數商業精英之中,因此在那個社會更強調社會責任,法律一般不認為這種行為是違法犯罪行為。到了自由主義階段,由于整個國家已經步入到了風險社會,社會發展中各個領域都出現了不確定性,經濟發展不確定性來自于市場激烈競爭,人們都可以進入市場進行推銷,人與人之間不確定性也在迅速增加。與此同時,歷史不確定社會獲利機會就越豐富,而人性貪婪理念會助長這種經濟犯罪發展,使得經濟犯罪更加普遍化,以至于在社會中出現了大量銷售假冒偽劣商品,大量金融詐騙行為也隨之出現。以我國為例,在最近五年之中,我國經濟類犯罪案件總體呈攀升趨勢,涉案金額越來越大,涉案領域越來越寬,犯罪手段層出不窮,跨境案件直線上升,攜款潛逃數目也在激增。這一特征表明,經濟犯罪在我國呈現總體高發狀態并有進一步加劇危險。
經濟發展中出現危險,危險自然而然會受到刑法規制,從而使得刑法為經濟發展設置安全閘。這也使得刑法成為了最為有效干預工具。我國經濟刑法需要進行轉型,需要將經濟刑法中犯罪與刑罰進行大范圍調整,不再受制于以前經濟特征,應當適應現在新情況。因此,如何做好事先防范,使得法律不會受到侵犯,可以有效抵抗經濟犯罪已經成為了現代社會中經濟刑法重要特征。
在風險社會之下,國家必須保證社會安穩。為了有效預防不確定性發生,保障安全不受到任何威脅,政府部門需要以預防犯罪為目,制定更多經濟法規和例外原則,甚至可以將例外原則作為一種常態制度設立,賦予國家可以更多地對公民隱私進行監控。
(一)刑法保護膨脹化: 犯罪圈擴張與刑罰嚴厲化
在風險社會之中,經濟結構日益復雜化,這也使得刑事立法產生了最新需求。現在許多學者都在反思刑法在現代風險社會中角色擔當。一些學者認為,我們應當處罰早期化。因為在風險社會之中,風險隨時隨地都可能發生,刑法越早進行介入就越可以進行預防,使得公民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另外一些學者認為,我們應當堅持處罰擴大化。因為危險遍布于我們生活各個角落,因此刑法介入必須呈現擴大趨勢,這樣才可以有效保障人民群眾安全。
對于我國來說,我國經濟發展趨勢良好,我國對于經濟犯罪概念也出現了翻天覆地變化,由最初違反計劃經濟行為逐步進行擴展,其擴展外延已經觸及到了金融制度、證券交易制度、公司法律制度等等領域,這也賦予了我國刑法經濟刑法性質。為了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發展,我國刑法應當有效預防各種經濟類犯罪。目前,我國立法者政策傾向是重刑化,快速擴大經濟刑法犯罪范圍,加重制裁力度。在我國多部刑法修正案中都涉及到經濟犯罪,尤其對于金融犯罪來說,刑法所規定領域已經擴大到了期貨,同時增加了一些新罪名,處罰力度也進一步加大。出現這樣現象主要是因為我國立法者認為刑法可以有效控制經濟發展中風險。
(二)法益保護前置化: 由實際損害轉向法益危險
法律保護前置化主要是指從未遂犯、預備犯等等犯罪形態進行出發。在近些年來,自由市場競爭維護了市民社會次序,他保護了市民所追求利益權利,因此法律以結果犯為限度,對于危險犯并不處罰。但是,在現在風險社會之下,立法者已經看到了危害發生時嚴重程度,因此應當將犯罪不法行為從實際損害到轉變到法益危害。此時,刑法法律保護機制也產生了相應轉變,更加注重事前預防。為了事前預防可以得到落實,我們就必須將危險犯、預備犯等等本屬于例外規定之范疇納入到刑法常規體系之中,使得法益在危害之前就可以得到保護。因此,在風險社會中,我們為了有效預防經濟犯罪,刑法法益保護機能應當前置化。通過全球化使得法律保護時間得到提前,最終使得經濟犯罪領域空前擴大,使得當事人權益可以得到有效保護。
(三)刑法介入多樣化: 行為標準拓展
近代以來,人們逐漸反思世界大戰教訓,民主法治已經深入人心,人權概念受到了廣泛關注。基于對人權尊重,近代刑法把個人自由作為刑法保護價值之一,個人法益也成為了刑法優先保護一項內容。因此,實務和理論界一直主張從尊重人性出發,嚴格限制刑罰權發動。隨著風險社會理論發展,金融詐騙案件層出不窮,因此我們需要及時對經濟刑法規范進行修改,以便其可以更好保護市場經濟秩序穩定,滿足社會需求。
行為標準擴展最主要表現就是增加了一種行為類型,這種行為類型就是持有。持有型犯罪是我國經濟刑法一種表現,持有型犯罪對于預防和控制犯罪產生積極影響。例如在德國刑法典中就明確規定,偽造和變造信用卡持有行為也應當受到刑事處罰。
[1]貝克.風險社會——通往另一個現代路上[M].臺北:巨流圖書公司,2015.
[2]張明楷.外國刑法綱要[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5.
[3]山口厚.刑法總論[M].東京:成文堂,2014.
[4]烏爾里希·貝克.風險社會[M].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
[5]西原春夫.危險犯與危險概念[M].東京:成文堂,2015.
(作者單位:甘肅省人民檢察院)